布施,不僅是給予他人的幫助,也是為自己培養福報。有人說接受布施會損耗自己的福報,這是狹隘的觀點。
布施是一種雙向的善行,不僅回饋他人,也回饋于自己。
布施予人 福德無量
布施,即以福利施予人也,使他人得到利益。
財物布施能使眾生的物質生活改善,佛法布施能使眾生的精神生活充足,無畏布施能使眾生免于恐懼,擇善而從,勇猛直前。
布施不僅能利益他人,也能使自身獲得極大利益。
一方面,布施能幫助我們破除慳吝。凡夫貪著財富,面對需要幫助的人,往往因慳吝而不愿施舍。
哪怕是平日幾乎用不著的物品,一旦要送出去,又覺得它重要起來。
而布施,正是對治慳吝的有效方法。
另一方面,布施還能廣種福田,改變貧窮之因。有些人目光短淺,以為布施一點,自己就失去一點。
殊不知,布施就像農民播種,每一粒種子,都會帶來豐厚的回報。
接受布施 隨喜發心
接受別人的布施,是否會損耗自己的福報,主要還是取決于心態,也就是發心。
接受他人的布施,對布施的人來說,你就是他布施的對象,是在成就他人的培福之發心。
在你需要得到幫助時,不以貪求之心,發慈悲心,樂于接受他人所給予的幫助,這樣不但自己得到了需求的幫助,從對方的角度來看,他也做了相應的善事,不僅自己積累了福報,彼此之間也成就一段施與受的善緣。
自己得到幫助的同時,也將這份發心根植于內心,將來以同樣的發心幫助他人,回饋社會。
這樣的接受布施,就變成了互相成就的布施。
如果因為擔心,不敢接受他人的布施,對方沒有布施的對象,就無法圓滿成就福田,對于他人來說,也是種缺憾,無法成就發心。
施與受 同為布施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有這樣的示現,無盡意菩薩有意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供養。
后來佛陀相勸觀世音菩薩,既然想慈愍眾生,那接受供養也同樣是慈愍眾生。
因此觀世音菩薩為愍諸眾生而接受供養,并將供養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所以,我們用慈悲心接受他人的布施,并將這份布施和發心轉化出去,以幫助更多的人,同樣是在增長他人的福報,這份發心也是在增長自己的福報,何樂而不為呢?
每個人都有很艱難的時候,但困難只是暫時的,如果我們暫時缺乏布施的能力,那就去接納他人的布施之心。
以感恩的心態去開啟我們自身的布施之心,這樣才能真正利益社會,從而去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聲明:圖、文、音樂來源網絡轉載,版權屬原創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