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貴州省安順市的黃果樹瀑布逐漸進入最佳觀賞期,瀑布奔騰而下,蔚為壯觀。
這是5月28日拍攝的黃果樹瀑布(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龍建睿攝)
這是5月28日拍攝的黃果樹瀑布(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龍建睿攝)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黃果樹瀑布:喀斯特地貌中的地質奇觀與文化瑰寶
黃果樹瀑布位于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地處珠江水系北盤江支流白水河段,是黃果樹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級瀑布。其主瀑高67米,頂寬83.3米,年均流量達每秒381立方米,以水勢浩大、形態多變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瀑”。
從地質成因看,黃果樹瀑布是喀斯特地貌中侵蝕裂點型瀑布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可追溯至中三疊紀時期,當地沉積的碳酸鹽巖層在喜馬拉雅運動中因地殼抬升與河流下切作用,形成裂點并逐步發育為落水洞。隨著水流侵蝕與溶蝕加劇,洞頂坍塌,最終形成今日之瀑布。這一過程歷時數萬年,揭示了自然力量對地表形態的深刻塑造。
瀑布景觀兼具雄奇與細膩之美。夏季豐水期,水流從斷崖頂端飛瀉而下,激起的雪沫煙霧高達數百米,形成“飛洙反涌,如煙霧騰空”的壯麗景象;冬季枯水期,瀑布則轉為嫵媚秀麗,水流輕緩如絲。其獨特之處在于可多角度觀賞:游客既能于觀瀑亭遠眺全景,亦能穿行于水簾洞內,透過洞窗感受水霧撲面、彩虹繚繞的立體體驗。
作為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果樹瀑布的文化積淀同樣深厚。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以“搗珠崩玉,飛沫反涌”的筆觸記錄其壯美,使其聲名遠播。古驛道、望水閣等歷史遺跡,見證了茶馬古道與南方絲綢之路的商貿往來,諸葛亮南征時拓寬的“孔道”更將邊疆文明與中原文化緊密相連。當地布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節慶與傳說,則為瀑布增添了神秘色彩。
今日的黃果樹瀑布景區已發展為集觀光、科研、生態保護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區。景區內分布著陡坡塘、天星橋等18處形態各異的瀑布,構成“巖溶瀑布博物館”。年均16℃的氣候與每立方厘米2.8萬個負氧離子的空氣質量,使其成為避暑勝地。2007年,景區被評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日均接待游客量超萬人次。
黃果樹瀑布不僅是自然力量的杰作,更是人類文明與地質演化交織的見證。其科學價值、生態意義與文化內涵的融合,使其成為全球游客探尋喀斯特奇觀、感受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