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這個看似陌生的詞匯,其實早已悄然侵襲著無數人的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3秒就有1人因動脈硬化相關疾病死亡,而中國每年約有54.4萬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其中80%與動脈硬化直接相關。更令人震驚的是,動脈硬化不再局限于中老年人——越來越多的“90后”甚至“00后”也成了它的“獵物”。
你是否知道:
- 你的血管可能在30歲時就已“老化”到60歲?
- 一頓高脂大餐,可能讓血管“堵住”一條高速公路?
- 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提前發現動脈硬化的“蛛絲馬跡”?
什么是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是指動脈管壁因脂質沉積、纖維組織增生和鈣化而變厚、變硬、失去彈性的病變。它分為三種類型:
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的類型,主要發生在大、中動脈(如冠狀動脈、腦動脈),形成“粥樣斑塊”,導致血管狹窄甚至閉塞。
小動脈硬化:常見于高血壓患者,細小動脈壁增厚、管腔狹窄。
動脈中層鈣化:血管壁僵硬但管腔未明顯狹窄。
動脈硬化的“罪魁禍首”
動脈硬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慢性工程”,核心機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異常升高。以下是其發展路徑:
1. 脂質沉積:LDL-C穿透動脈內膜,在血管壁內沉積。
2. 氧化損傷:LDL-C被自由基氧化后,引發炎癥反應。
3. 斑塊形成:巨噬細胞吞噬氧化脂質形成泡沫細胞,逐漸堆積成斑塊。
4. 血栓風險:斑塊破裂后激活凝血機制,形成血栓,完全阻斷血流。
動脈硬化的“隱形殺手”
動脈硬化最可怕之處在于早期無癥狀。很多人直到斑塊破裂引發心梗、腦梗時才意識到問題。例如:
1. 冠狀動脈硬化:引發心絞痛、心肌梗死。
2. 腦動脈硬化:導致腦卒中、腦供血不足。
3. 腎動脈硬化:引發頑固性高血壓。
4. 下肢動脈硬化:出現間歇性跛行、肢體壞死。
從“小確幸”到“大危機”的演變史:
· 潛伏期(10-20年):內皮細胞損傷,LDL膽固醇開始滲透血管壁
· 發展期(5-10年):泡沫細胞聚集形成脂紋,血管彈性下降
· 爆發期(突然):斑塊破裂激活凝血系統,血栓瞬間堵塞血管
驚人數據:動脈硬化從青少年時期就已開始萌芽,我國20歲以上人群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高達36.2%。更可怕的是,60%的急性心梗患者發病前并無明顯癥狀。
動脈硬化的“預警信號”:你真的注意到了嗎?
動脈硬化并非毫無征兆,以下癥狀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1. 典型癥狀
胸痛或胸悶:尤其在活動后加重,可能伴隨放射性疼痛。
頭暈、頭痛:腦供血不足時出現眩暈、記憶力下降。
下肢發涼、麻木:血管狹窄導致遠端供血不足。
頑固性高血壓:難以通過藥物控制的血壓升高。
2. 不典型癥狀
四肢乏力:因循環障礙導致疲勞感。
耳鳴、視力模糊:腦供血不足的表現。
腹痛、便秘:腸系膜動脈硬化影響消化功能。
3. 高危人群的“隱形警報”
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有動脈硬化或心血管疾病史。
代謝異常:高血脂、高血糖、肥胖患者。
不良生活方式:長期熬夜、吸煙、酗酒、久坐不動。
如何降低風險?
1. 生活方式的“四大革命”
飲食健康:
低鹽低脂低糖:每日鹽攝入<5克,脂肪<總能量30%,飽和脂肪酸<10%。
多吃“血管清道夫”:如燕麥、山楂、木耳、深海魚、堅果。
少碰“危險食物”:動物內臟、油炸食品、反式脂肪(如人造奶油)。
科學運動:
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
避免“突擊健身”:突然劇烈運動可能誘發心梗。
戒煙限酒:
吸煙會損傷血管內皮,加速斑塊形成;酒精過量則導致血壓升高。
管理壓力:
長期緊張會促使腎上腺素分泌,損傷血管壁。嘗試冥想、深呼吸或心理咨詢。
2.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干預
關鍵檢查項目:
血脂四項:重點關注LDL-C水平(理想值<2.6 mmol/L)。
頸動脈超聲:檢測斑塊大小和血管狹窄程度。
心電圖/心臟彩超:評估心臟功能和供血情況。
踝臂指數(ABI):篩查下肢動脈硬化。
高危人群的“專屬防護”:
他汀類藥物:降低LDL-C,穩定斑塊(需遵醫囑)。
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預防血栓形成。
3. 最新研究:科學護航血管健康
南華大學團隊近期發現,SEC62依賴的內質網自噬在動脈硬化發展中起關鍵作用。通過調控這一通路,未來可能研發出新型靶向藥物,為患者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動脈硬化要如何治療?
1. 生活方式的改變
生活方式的調整是治療動脈硬化的基礎,對于所有患者來說都是必要的。
健康飲食:推薦地中海飲食或其他富含水果、蔬菜、全谷物、魚類和堅果的飲食模式,減少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膽固醇、鈉和糖的攝入。
定期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控制體重和血壓。
戒煙限酒:吸煙是導致動脈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戒煙可以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適量飲酒,避免過量。
管理壓力:通過冥想、瑜伽等方式來緩解壓力,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2. 藥物治療
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醫生可能會開具以下類型的藥物來幫助控制動脈硬化的風險因素:
他汀類藥物:用于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水平,穩定斑塊,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抗高血壓藥物:如ACE抑制劑、ARBs、β受體阻滯劑和鈣通道阻滯劑等,用來控制高血壓。
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可以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
其他降脂藥物:如果他汀類藥物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時,可能需要使用依折麥布等其他降脂藥物。
3. 手術或介入治療
對于一些嚴重的動脈硬化病例,當生活方式改變和藥物治療不足以控制病情時,可能需要考慮以下更侵入性的治療方法:
血管成形術與支架植入:通過導管技術擴張狹窄的動脈,并放置支架以保持動脈開放。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使用患者自身的血管繞過堵塞的部分,恢復心臟肌肉的血液供應。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移除頸動脈內的斑塊,預防中風。
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不同,因此最佳治療方案應由專業醫生根據個人健康狀況評估后制定。重要的是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指導,采取綜合措施對抗動脈硬化。
在血管硬化這場馬拉松里,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從今天開始,把油膩的外賣換成彩虹色蔬果,讓久坐的臀部離開椅子,用運動喚醒沉睡的血管。記住:預防動脈硬化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貫穿一生的修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