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關珠海航展上的明星“九天”無人機即將首飛的消息成為了熱點,但也引發不小的爭議。在強調隱身能力的現代空戰體系中,中國“九天”無人機雖未采用隱身設計,到底能不能成為高端戰爭中顛覆傳統防空邏輯的“非對稱殺手锏”?我認為其核心價值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蜂群母艦:飽和打擊突破防御極限。
“九天”無人機最核心的殺手锏在于其“異構蜂巢任務艙”,可一次性搭載上百架微型無人機或巡飛彈,形成覆蓋數十平方公里的“鋼鐵雨”式飽和打擊。這種蜂群攻擊模式通過數量優勢直接抵消敵方防空系統的攔截效率——即使單架無人機被擊落,剩余機群仍能持續壓制目標。
傳統隱身無人機依賴單機突防,而“九天”通過蜂群實現區域覆蓋,迫使敵方防空系統陷入“攔截不完”的被動局面,顯著降低對隱身技術的依賴。
二、超長航時與高載荷:持續壓制戰場動態目標。
“九天”最大起飛重量16噸,有效載荷6噸,航程達8000公里,滯空時間36小時。這一性能使其能在制空權確立后,長時間盤旋于戰場上空,對敵方短時隱現目標(如機動導彈發射車、防空雷達)實施“發現即摧毀”的持續壓制。其掛載的鷹擊-12反艦導彈(射程400公里)或12枚滑翔炸彈,可對地面高價值目標進行多波次打擊,阻斷敵方后勤與反擊能力重建。
美軍B-2轟炸機雖隱身但載彈量僅16枚制導炸彈,而“九天”通過模塊化設計可靈活切換彈藥類型,單次任務覆蓋偵察、打擊、電子戰等多重需求。
三、“九天”采用開放式任務艙設計,可在2小時內切換為電子戰平臺(攜帶1000枚電磁脈沖彈)、物資運輸機(空投8噸裝備)或蜂群母艦。例如,在壓制敵方防空系統時,可先釋放電子戰無人機癱瘓雷達,再投放巡飛彈精確打擊殘余火力點。這種靈活性使其在制空權爭奪后的“戰場清掃”階段具備不可替代性。
傳統轟炸機任務單一,而“九天”通過快速重構任務模塊,實現“一機多能”,顯著提升作戰體系的響應速度與資源利用率。
四、低成本與規模化:顛覆傳統戰爭經濟學
“九天”單機成本可能僅為美軍B-2轟炸機的1/40-60,卻能通過蜂群戰術達到同等甚至更強的區域壓制效果。中國強大的工業鏈支持其大規模量產,形成“數量即質量”的非對稱優勢。例如,10架“九天”可攜帶2000架微型無人機,覆蓋超過1000平方公里戰場,而同等效能的隱身機群需數十倍成本。
這種低成本飽和打擊策略迫使敵方陷入“攔截經濟破產”困境,重塑了高端戰爭的攻防成本比邏輯。
五、“九天”并非孤立作戰,而是與殲-20、076型兩棲攻擊艦構建“海空智能作戰網絡”。例如,殲-20憑借隱身能力穿透敵方防線并定位目標,“九天”隨后通過衛星鏈路接收指令,投放蜂群或遠程導彈實施打擊。這種有人-無人協同模式,既彌補了“九天”非隱身的短板,又放大了其火力投送優勢。
隨著AI自主決策系統的成熟,“九天”可進一步脫離人工干預,成為智能化戰場的中樞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