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離替代醫生坐診,還有至少幾千到上萬個現實中實體就診人臨床診斷的距離。
AI問診可以作為對患者問診過程中科普性材料,但一定要慎之又慎的作為臨床診斷決策依據。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坐診醫生對于臨床診斷的判斷,也并不比AI強多少,更多的是靠診斷路徑依賴開診斷書。
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只會見患者一次,并且基于有限的信息做出決策。在平均意義上,急診科醫生的決策呈正自相關性。
但這里,也要更正一個誤區,考試通過獲取的資格證書,并不必然意味著實際水平已經達標,尤其是涉及到生命健康安全的領域,更應該慎之又慎。
通過考試拿到資格證書,是最簡單的事情。有考試,就需要出題,出題多了就會有題庫,有了題庫,對于AI來說,過于簡單,就只是把歷史資料背誦一下,然后考試的時候回答一下,就輕松過關。
在生命健康領域,一次偶發的誤判事件,對于大模型來說,只是統計比例的變化,但對于分子來說,這是一家人,甚至三家人的災難。
就像很多人輕松拿到了駕照,但實際駕駛水平并沒有達到輕松應對,尤其是在高速駕駛上,過于迷信某些AI駕駛,結果出現了悲劇。
醫療領域,電視劇《我們的新時代之幸福的處方》,里面就有一段令人深思的橋段,挺適合當下對AI問診的思考。
當然以下這個例子并不是很準確,只能反映一個思考,AI的診斷是基于所有檢查之后的全信息,無法基于個體有限信息做出準確判斷。
畢竟當下過度醫療檢查,已經是醫療費用難以承擔的負擔,也越發令全檢查成為高射炮打蚊子之嫌疑。
劇情如下:大城市醫院的女兒覺得母親的村醫工作沒難度,每天就是量量血壓,治療個頭疼腦熱。
真的輪到女兒坐診了,讓患者去大醫院做個CT,
母親上陣,摸摸這里,按按那里,判斷是慢性闌尾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