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農歷五月初一,高要區金利鎮西圍涌河道上,70余支龍船隊共赴龍舟之約。
賽前訓練中,年輕一代揮槳接力,學習扒龍舟。 記者 朱夢丹 攝
噼里啪啦,鞭炮聲響,這是同宗村落間的獨特問候。鼓點漸密,河道里翻騰的水花與船槳掀起的浪濤交織,勾勒出“中國龍舟之鄉”的端午盛景。
與往屆正式賽事不同,今年的自由賽更顯松弛——年輕人用船槳打起水仗,幼兒在父輩懷里劃出人生第一個扒龍舟標準動作,終點線爆發的不是勝方的怒吼而是雙方的掌聲……河道里滿載笑聲的浪花與鑼鼓聲交織成嶺南水鄉特有的端午序曲。
傳承與變革的平衡術
上午8時,趁大部隊還沒來齊,帽崗船隊13歲的朱業南縱身躍上龍舟,手臂緊繃,舉槳過頭,揮槳,擊水!
這個四年級便開啟龍舟生涯的小扒丁,早已將劃槳動作練成肌肉記憶。登船前,他還和哥哥拌起了嘴,嘟囔著這次一定要參賽。
河道另一側,石林二甲船隊的鼓手陸潤棠正以特有的節奏敲擊鼓面。這位益美五金創始人的擊鼓技法,恰似他應對國際貿易波動的智慧:“關稅起伏如同水波,關鍵要像調整劃槳節奏般穩住陣腳。”
自由賽漸入佳境,河道迎來最動人的畫面:振星一村的龍船上,5歲“萌娃”坐在父親的懷里,在父親手把手指導下劃出人生第一個完整動作。岸上母親用手機記錄時,孩子突然揚起水花,惹得全船哄笑。這種代際傳承的場景,在金利各村比比皆是。
“我們不是在培養運動員,而是在守護文化基因。”金利龍舟協會秘書長梁念彬凝視著嬉鬧的孩子們。
金利龍舟大賽已連續多年成為國家級賽事。梁念彬介紹,近幾年,這場延續數百年的民俗活動正經歷創新蝶變:河道上,碳纖維船槳劃破經年清淤治理的西圍涌碧波;岸邊健身區,佛山專業教練指導的陸上劃槳訓練已成常態。“當幼兒園孩童能在告別臟亂差的河涌里嬉水,當00后扒丁握著輕量化船槳破浪,便是對龍舟文化最好的傳承。”
“五金之都”的龍舟經濟學
在金利龍舟博物館對面的圩鎮客廳展架前,肇豐文創負責人郭弟喜正俯身用龍舟文創逗著5歲的兒子。這位來自金利龍舟發源地茅崗村、祖輩皆為水上人家的女企業家,將400年龍舟文化的傳承刻進了生活點滴。
“今天特意向幼兒園請假半天,讓孩子來體驗,就是要讓龍舟基因在下一代心里扎根。”她輕撫著展臺上鎏金的智慧金龍擺件介紹道。
這座改造后的文化綜合體,陳列著三記龍船工打造的榫卯微縮龍舟、關錦文夫婦雕刻的龍頭車載掛件等特色文創。其中,純手工制作的龍舟擺件尤為緊俏,日均僅產三只,卻頻頻被五金企業成批訂購,作為商務贈禮。
“有家企業一口氣訂了30只,說送龍舟擺件比送五金樣品更有‘水鄉味’。”郭弟喜分享了心中的藍圖,“過兩個月,這里就會變成親子手作天地,大人能雕龍頭,孩子可拼船模。”
從博物館展銷的典藏版到百姓車內的吉祥飾物,金利龍舟文創正以多元形態破圈生長。“別看我們幾家團隊產品類型不同,其實我們共享銷售渠道和客群資源。”郭弟喜輕敲手機屏展示聊天記錄,“就像龍舟競渡,只有眾人齊槳才能劈波向前。”
郭弟喜的終極愿景是將這個融合了龍舟魂與水鄉情的空間,淬煉成金利文化IP的“黃金錨地”。
流淌在血脈里的集體記憶
臨近尾聲,河道里的比拼轉為即興表演。有的船隊突然變換陣形,用船槳拍打出漫天水幕,引發兩岸喝彩。
來到六冠王要西村的泊位,記者看到29歲的陸巨杭。他身兼龍總、扒丁、企業主三重身份,被問及三者間的關系,脫口而出:“扒龍舟和搞五金,說到底都是‘水磨工夫’。”
2018年首次以扒丁身份參賽的經歷,陸巨杭仍記憶猶新:“每晚四小時水上訓練,兩個月練出了胸肌。”如今作為龍總,他引入佛山教練團隊和專業器械訓練設備,將傳統“聽鼓劃槳”升級為“科學劃槳”。
這種創新基因同樣注入他的五金事業——當房地產行業震蕩波及鋁材市場,他和哥哥果斷帶領長進金屬轉型,實現門窗鋁型材全線自主生產。
“就像龍舟競渡,過去我們只管劃自己那槳,現在得盯著整條船的平衡。”陸巨杭感嘆道,“在金利,扒龍舟練就的配合意識,化作車間的‘柔性生產線’,哪臺機床‘掉槳’了,總有兄弟企業頂上。”
當最后一批觀眾離開時,正午陽光正映照在河道粼粼波光上。那些承載著鄉愁與創新的龍舟,如同金利鎮發展的隱喻:既要有千帆競發的激情,也要有靜水流深的定力。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林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