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在很多人眼中,無疑是當下戰略最為糾結的車企之一。
一方面,在中國市場,本田正全力押注純電動車型。從主打重塑EV駕趣的e:N系列,到基于本田云馳智能高效純電W架構的“燁”品牌,其發力純電的決心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本田社長三部敏宏卻在5月20日聚光燈下,宣布了一項震驚全球汽車業的決定:本田將大幅削減純電動汽車投資計劃,從原定2030年前10萬億日元縮減至7萬億日元,降幅高達30%。
伴隨純電投入的削減,本田將重點轉向混合動力(HEV),計劃到2030年實現360萬輛全球銷量,其中混動車型占比達220萬輛。
這不禁令人疑惑:本田為何在純電賽道上搖擺?其戰略調整背后,又隱藏著哪些關鍵考量?
首先需要澄清,本田并未放棄電動化戰略,而是在堅持電動化方向的同時,順應市場需求,發力現階段更受歡迎的混動車型,使其在電動汽車普及的過渡期發揮核心作用。
表面看,這是一次簡單的技術路線調整,純電“減速”,混動“發力”。
但深入剖析其邏輯,這實則是本田基于全球市場分化、本土資源約束與用戶需求變遷進行的戰略重構。當美國政策搖擺的陰影、日本能源困局的嘆息,以及全球市場分化的轟鳴交織時,本田必須在混沌中將有限的資源精準投向確定性最高的方向,重新詮釋“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也就是在純電的理想主義中,尋找現實的生存縫隙。
美國政策轉向:
EV收縮的“多米諾骨牌”
本田已經到了必須警醒的時刻。
2024財年財報顯示,本田營收達21.69萬億日元,同比增長6.2%。然而,凈利潤卻同比驟降24.5%,僅為8358.3億日元,營業利潤也下滑了12.2%。
嚴峻的數據迫使本田做出改變。發展混動確保基本盤,同時對純電采取漸進策略,則成了本田的最優解。
本田為何如此選擇?關鍵在于其全球布局,尤其是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因為美國是本田最大的單一市場。2024年,本田全球銷量381萬輛,其中美國市場貢獻超140萬輛,同比增長8.8%。
此前,美國曾大力扶持純電,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
然而,特朗普重返白宮后風向突變,直接推翻了拜登時代的“綠色新政”。1月20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撤銷對純電車的補貼,停止政府資金用于充電站建設,轉而大力推動傳統能源(石油、天然氣、煤炭)開采,意圖重振美國制造業。
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動車市場,美國的政策風向具有“多米諾骨牌效應”,對深耕于此的本田影響尤甚。
在財報亮起紅燈、最大市場政策突變的當下,作為首當其沖的“骨牌”,本田選擇暫避鋒芒。與其在政策搖擺中豪賭純電,不如將資源轉向確定性更高的混動領域,規避這場可能血本無歸的“游戲”。
日本能源困局:混動的本土生存邏輯
本田戰略調整的第二重邏輯,植根于日本的能源現實。
受地理條件限制,日本能源自給率極低,長期以來,在日本的一次能源都有著大量的對外依存度。
在2019年時,日本的原油對外依存度達99.7%,液化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97.7%,煤炭的對外依存度達99.5%。這三者又恰巧是日本發電的主力來源,因此日本電價十分昂貴。
而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依賴進口化石燃料發電不僅成本高企,更會產生大量排放,與電動車節能減排的初衷背道而馳。
在此背景下,包括本田在內的日系車企,都在重新評估技術路線的本土適應性。在日本本土,相比大力推廣純電,繼續深耕混動技術、將燃油效率做到極致,顯然更符合國情。
例如,本田的e:HEV強電智混技術,搭載第四代i-MMD雙電機混動系統,既能提供媲美電車的平順駕駛感,又具備混動特有的燃油經濟性。在WLTC工況下,搭載該系統的思域(參數丨圖片)車型綜合油耗低至4.39L/100km,同樣能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企業的技術路線必須與本土資源稟賦深度契合。在日本能源困局下,強行轉向純電不僅水土不服,更可能喪失現有技術優勢。
可見,混動并非妥協,而是立足本土的生存智慧,是本田“進可攻、退可守”的最優解。
全球分化:電車放緩與中國汽車市場的“降維打擊”
本田戰略調整的第三重邏輯,源于全球電動車市場的顯著分化。
全球范圍內,純電車型增速正逐漸放緩。即便是在純電最領先的中國市場,其增長率也在持續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插電混動和增程式電動車的爆發式增長。
曾幾何時,中國新能源市場由純電主導。如今格局已變。乘聯會數據顯示,2025年4月,插混車銷量達26萬輛,增程車銷量達8.6萬輛,二者相加后正持續逼近純電份額。從環比增速看,插混車和增程車的增長勢頭也強于純電。
在大背景下,車企的策略也隨之轉變。過去多數車企和新勢力都選擇聚焦純電,如今轉向插混和增程的企業日益增多,堅守純電路線的僅剩蔚來、小米、小鵬、極狐等少數玩家,這無疑為純電的遠期前景蒙上不確定性。
本田也洞察了此點,因此調低了純電車型的全球市場預期,并相應調整了戰略。
既然如此,本田為何仍強調堅持電動化,并在中國市場投入多款純電車型,甚至成立新品牌?
答案在于中國純電市場具備對其他市場形成“降維打擊”的潛力。
前文提到,即使全球純電增速放緩,本田仍認為純電是未來方向,混動只是普及期的過渡核心。
這也與行業內的大多數人觀點一致,也就是全民純電時代終將到來,但需待固態電池等核心技術突破,而并非當下。
那么,當純電時代真正降臨時,車企該如何應對?
由此可見,本田必須保持對純電領域的投入和技術儲備。因此,其戰略才是減少投資而非停止投資。
至此,本田戰略調整的邏輯已然清晰:
面對美國政策轉向、全球純電增速放緩、財報承壓的三重壓力,本田選擇先“穩”,也就是加大混動投入,穩住銷量基本盤和現金流。
同時面對未來的全民純電時代,本田選擇“進”,也就是持續深耕純電領域,將有限的純電資源精準投向全球最領先、產業鏈最成熟的中國市場。若能在中國這個“終極考場”勝出,當全球純電浪潮真正席卷時,本田在其他市場將具備強大的“降維打擊”能力。
這正是本田對新能源汽車全球分化格局的清醒認知與務實應對。
尾聲
汽車產業的未來,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而是一道需要動態平衡的多元方程。
本田的戰略轉身,撕開了產業轉型的浪漫面紗。當全球車企在EV狂潮中蒙眼狂奔時,本田以戰略收縮為籌碼,在時代的賭桌上押下了清醒的一注。
這場“減速”的本質,源于本田對行業的敏銳洞察。在“美國政策搖擺”“日本能源困局”“全球增速放緩”三座大山之下,本田將資源做了兩手準備,一面斬掉泡沫, 收縮全球純電戰線,規避不確定性風險。一面擁抱沃土,聚焦中國市場,加碼電動化攻勢,布局未來制高點。
這種看似矛盾的布局,恰恰是對復雜時代命題的最優解。畢竟在商業戰場中,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唯有因時、因地、因勢而動的生存法則。
可見,三部敏宏的剎車,是為了看清下一個彎道。
因為在產業轉型的急彎處,減速,往往比加速更需要勇氣與智慧。
《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對不遵守本聲明、惡意使用、不當轉載引用《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