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纏花邂逅中藥
大學生創新實踐,傳承非遺與國藥之美
近日,齊齊哈爾工程學院的一群大學生開展了一場獨具匠心的社會實踐活動,將傳統非遺技藝纏花與古老的中藥文化巧妙結合,通過中藥染色、艾葉熏干等獨特方式,賦予纏花新的生命力與文化內涵,引發廣泛關注。
靈感乍現:傳統文化碰撞出創新火花
纏花,作為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非遺技藝,以其細膩精巧的造型、絢麗多彩的色澤備受青睞。而中藥,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醫學智慧,在治病養生之外,其蘊含的天然色素、特殊功效也有著別樣魅力。參與此次實踐的大學生們在一次傳統文化研討課上,突發奇想:能否將二者融合,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這一想法迅速得到了大家的熱烈響應,在指導老師的支持下,實踐團隊正式組建,一場傳統文化的創新探索之旅由此開啟。
探索之路: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操作
實踐團隊首先深入圖書館、博物館,查閱大量古籍文獻和文物資料,了解纏花工藝的歷史演變、制作技法,以及中藥染色、熏干等應用的傳統案例。他們拜訪非遺傳承人,虛心求教。詳細講解了纏花的構圖、選絲、劈絲等技巧;中藥專家吳平老師則從專業角度介紹了適合染色和熏干的中藥材特性。
在理論知識儲備充足后,團隊進入緊張的實踐環節。在中藥染色方面,他們選取了蘇木、茜草、梔子等具有不同天然色素的中藥材。將采摘、晾曬好的藥材按比例熬煮,制成染料。然后,把制作纏花的絲線放入染料中,經過多次浸染、固色處理,原本單一的絲線變得五彩斑斕。如蘇木染出的絲線呈現出濃郁的紅色,茜草賦予絲線柔和的粉色,梔子則帶來明亮的黃色。每一種色彩都蘊含著中藥的天然韻味,且相較于化學染料,更加環保、溫和。
艾葉熏干環節同樣充滿挑戰。團隊收集晾曬好的艾葉,搭建簡易熏制空間。在熏制過程中,他們仔細控制艾葉的用量、熏制時間和溫度。經過反復試驗,發現適度熏制不僅能讓纏花作品帶有淡淡的艾草清香,還能起到驅蟲防霉的作用,延長作品保存時間。
成果初綻:精美作品展現文化融合魅力
經過數月的不懈努力,團隊的成果令人眼前一亮。一件件精美的纏花作品栩栩如生,色彩因中藥染色而獨具韻味,再加上淡淡的艾草清香,仿佛有了靈魂。有以牡丹為造型的發簪,粉色的花瓣由茜草染色而成,象征著富貴吉祥;還有蝴蝶形狀的胸針,藍色的翅膀在蘇木與其他藥材混合染色下,深邃而神秘。這些作品不僅在造型上繼承了纏花的細膩精美,更在色彩和內涵上融入了中藥文化,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
意義深遠:傳承文化,啟迪未來
此次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們而言,是一次難得的成長歷練。他們在傳承非遺技藝和中藥文化的過程中,提升了動手能力、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精神。團隊成員小李感慨道:“通過這次實踐,我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意識到我們這一代肩負著傳承與創新的使命?!?/p>
從更廣泛的社會層面來看,此次活動為非遺傳承和中藥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模式。它讓更多人看到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無限可能性,激發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正如活動指導老師所說:“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實踐,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走進更多人的生活,也希望能啟發更多年輕人加入到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隊伍中來?!?/p>
未來,實踐團隊計劃舉辦作品展覽,讓更多人近距離欣賞纏花與中藥融合之美;他們還打算與文創企業合作,將作品推向市場,讓傳統文化在經濟領域綻放光彩。相信在這群大學生的努力下,纏花與中藥文化定能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爛的光彩,續寫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精彩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