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約五年前筆者無意間闖進西店記憶的D-Black咖啡店。那是一個雨天,店里人煙稀少,咖啡機的聲響伴隨屋外淅瀝瀝的雨聲,偶有園區里的人收了雨傘走進來點單,又匆匆撐傘離開。
如今D-Black咖啡店早已撤店,西店記憶似乎也并不像其他大熱園區那樣人聲鼎沸,偶有人在園區里散步、遛狗、喝咖啡。這里仿佛成了小部分人的后花園。
“娛樂圈”這三個字,總帶著一層令人好奇的“星光濾鏡”。而西店記憶這個藏在鐵軌交錯的“隱秘角落”,同樣籠罩著這種濾鏡,引人一探究竟。
今天TO君的CityWalk,從文娛公司聚集的西店記憶起步,看看除了追尋“星光”的痕跡,還有多少精彩在等待發掘。
Vol 01
梵石iTown·西店記憶文創小鎮
從寫著“西店記憶”的橋洞穿過,一棟棟充滿文藝氣息的建筑便出現在道路兩旁。六條鐵軌在此交匯形成的天然屏障,將橋洞之外的喧囂阻隔成西店記憶的背景音。沿途斑駁的工業圍欄與零落荒草,似乎就是為了這一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而蓄勢。
這個由北京玻璃廠蛻變而來的園區遠離鬧市,成為距CBD數公里處的一處城市秘境,既與國貿核心區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又因其避于鐵軌交匯口的隱秘,成為需要“私密性”的娛樂產業理想的落腳點。
眾多影視傳媒公司和藝人工作室在此構筑起半封閉生態圈,使這片被鐵軌分隔的區域,悄然成為小半個娛樂圈的聚集地。
園區的A/B/C區林蔭遮蔽,日常訪客較少,主要還是在此辦公的員工和周邊居民。行走其間,能看到不少娛樂公司的標牌,有些隱在草叢樹杈中,大多標牌還是立于公司門前。
沿路可見劉天池表演工坊、誕生了《匆匆那年》的Sugarman media、白敬亭工作室、坤音娛樂……幸運的話,還能偶遇某個明星或者影視行業的大咖,這種與娛樂圈“近距離接觸”的可能性,讓這里充滿了神秘的吸引力,也成了粉絲的打卡地。(當然要在此呼吁“看見即止,不打擾”)
這里不只有娛樂產業,而是將生活與藝術嵌入每一個園區的設計里。店面不多,卻不乏門面獨特的各種潮流文化小店和休閑空間,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邊界。
D/E/F/H區的鵜鶘咖啡門口常常坐著打扮入時的俊男靚女,旁邊街角的網紅愛心紅綠燈下,拍照打卡的人絡繹不絕。
一條長長的鐵軌橫亙在園區里,甚至有鳥兒在軌道旁的電力鐵塔上筑了巢。橋下的下沉地面上,三兩好友圍桌而坐,愜意地喝著咖啡聊著天。
已經閉店的SMFK門前廣場上輪滑愛好者頻頻滑行而過,前方有大片仿真草坪,養狗人士坐在寵物友好咖啡店——Rich Dog的落地窗前,狗狗們在廣場上奔跑撒歡。
園區邊緣靠近鐵道的一片區域種滿了小麥,還貼心為拍照愛好者鋪設了田間小道,人可以走進麥田融入天地間,感受風過時隨麥穗輕飄的衣角……
貨運列車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從廣場外沿的火車軌道“哐當哐當”駛過,轟鳴聲充斥整個街區,將充滿故事感的氛圍拉滿——誰知道在場人群里是否“藏匿”著導演、編劇或是藝術家,而此情此景又成了哪些在場者的靈感來源呢?
Vol 02
通惠河畔
自西至東穿城而過的通惠河,是京杭大運河最北的人工河道。從西店記憶F區出,導航“高碑店漕運歷史文化游覽區”,步行或騎行兩三公里到達后,從這里開始沿通惠河畔漫步。
仿古碼頭的拴船石柱,喚起通惠河六百年的漕運往事,這座元代郭守敬督建的河道,如今串聯起京城的歷史縱深與現代天際。
高碑店段河岸兩側的建筑呈現出奇妙的混搭,北岸是仿古灰磚的漕運文化廣場,復原了明清碼頭與糧倉,沿河的仿古建筑多是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有濃濃的中國傳統建筑的韻味;南岸則是現代高樓林立的CBD,從北岸望向南岸,高聳的中國尊刻畫出天際線,又在夕陽西下時印在閃耀著金色浮光的通惠河水中。
沿著高碑店漕運歷史文化游覽區的河邊緩行,每隔幾米就能看到搬著凳子椅子坐在河岸斜坡上的垂釣者。釣竿在暮色中劃出優雅弧線,水桶里是一日的成果,他們就那樣靜靜地坐在那里,等待魚兒上鉤,時間都跟著慢了下來。
“走過通惠,玉霞的店,已經坐滿了,擁擠得剛剛好,整個夜晚都是我的……”易烊千璽的這首《4%vol的河》里的影像,記錄了通惠河岸的諸多意象,不少人循著影片里他的足跡,來到通惠河。
Tips
若是時間足夠,倒也不妨走遠一些,走一遭千璽走過的路:從高碑店漕運歷史文化游覽區啟程,沿河邊走,前往慈云寺小區附近的晉麥香刀削面來一份千璽同款套餐,再去玉霞燒烤家常菜,打卡的士之家。繼續導航魏家涼皮(建外SOHO店)去找視頻里的小滑梯,和著初夏晚風沿河走,影片里的掉隊單車、城市路牌、與過街天橋就藏在路途之中。
Vol 03
高碑店文化街·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
位于高碑店文化街的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雖然位置相對偏遠,卻擁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是一處鬧中取靜的藝術殿堂。
油畫院可以免費進入,院內的美術館、陳列館、和油畫博物館不定期舉辦展覽,不僅有來自院內畫家的創作成果,國內外優秀藝術家的作品也常常在此展出。
除了欣賞藝術作品,中國油畫院也是一個集建筑、藝術、生活于一體的美學空間,院內幾乎每個建筑都極富特色,吸引眾多藝術愛好者及攝影愛好者前來打卡。
進門后靠近入口的兩側,各有依墻而設的鐵質樓梯,通往紅磚砌就的門口大樓,富有幾何美學的設計在進門處便初見“端倪”。
油畫院的標志性建筑是學術講堂,這座形如教堂的乳白色建筑是北京的熱門攝影地。簡約的線條在陽光下更顯幾何之美,卻也不失穩重。教堂兩側有教學樓,紅磚建筑在藍天的掩映下格外顯眼,午后的陽光溫柔地灑在墻上,映出樓間的樹影斑駁。
乳白色教堂的后方有一座異性紅磚建筑樓,那是云上美術館油畫博物館。館內不定期舉辦藝術展,拱門長廊構筑的空間,在不同時分的陽光照耀下,光影變幻增添了幾分神秘感。
油畫院內的閑棲咖啡館位于教堂右側,右側墻邊開出的一道小門,不太顯眼。咖啡館的整面墻涂成復古紅,原木餐桌上和各個角落擺放著多種綠植。
Vol 04
競園藝術中心·刺魚書店
黑夜降臨前,溜進一家書店開啟只屬于自己的時間。開在競園藝術中心的刺魚書店是一家獨立書店,沒有繁復的裝修,簡單的墨綠色書架和原木書桌,便是它的底色。
書店呈Loft的空間構造,一層是主理人精心挑選的繁體書與外版書,簡體書、特賣書和簽名書多在二層。除了書籍,刺魚書店還經常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讀書會、免費觀影、藝術沙龍。
書店不算大,一層有接近入口的靠墻小桌可以落座,頂燈低垂,靠墻而坐,有種安全感。窗邊有一條高腳長桌,能透過玻璃窗看到園區里來往的人群。
看書人最愛的或許是二層的閱讀位了,伸手就有可能夠著天花板的高度反而像把人包裹起來,能特別安心地窩著字閱讀。除了書架上的書,還有一摞摞書整齊擺放在低矮的木色柜子上,伸手可翻的體驗如在家般自在。
第一次聽說刺魚書店的人,大概都有這個疑問:什么是“刺魚”?“刺魚”其實是指十四五世紀當美國還是殖民地時,一位女性在她26歲之后仍沒有嫁出去的貶稱,那是一種生活在深海,樣貌丑陋的魚類。
前主理人楊慧以此來命名書店,不僅僅為揭示書店對于書籍選品的態度——不以大眾評判標準來選書、不選大眾意義上的熱銷書,也歸屬到刺魚書店的追求——每個人都是真實又具體的存在,尊重每個人自己的特質與鋒芒,不因功利社會里的評判標準而對人進行審判,在這里,你可以也一定要,做自己。
從西店記憶的“神秘”到通惠河畔的自在,再到中國油畫院與刺魚書店的沉淀,我們其實距離摩天大樓僅幾公里之遙。藝術與生活在此野蠻生長,如同小鎮中不時駛過的列車,孤獨又聲勢浩大地開向更廣闊的遠方。
TO“玩樂粉絲群”又開放啦!
添加TO小助手即可獲得入群邀請!找到組織,交換情報,結識新玩伴,再也不孤獨!
群內不定期發放展覽/演出/活動福利!
編輯:大藍
撰文/攝影:李壹只
人生總要有個夏日,在阿姆斯特丹度過
宣南小眾CityWalk路線,北京最會講故事的胡同在這里
越放假越累,那是你沒玩對 | 端午活動指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