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查看詳情
市民凌大伯向橙柿直通車反映:大關街道三個農貿市場攤位基本上是空的,比七年前情況差太多了,我回遷后覺得沒有地方買菜。
橙調隊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的方式,發現隨著外賣、社區食堂等興起,買菜做飯的人群少了,同時網上平臺買菜、社區團購等這些配送上門的新型買菜模式對傳統的農貿菜場造成沖擊。
傳統農貿市場如何煥發新生?昨天下午,市政協辦公廳、西湖區政協與都市快報聯合舉辦橙柿·陽臺協商會,邀請上城區、西湖區、拱墅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街道相關負責人,菜場管理經營者,和政協委員、市民代表齊聚文二菜市,實地走訪參觀這個網紅菜場,并現場頭腦風暴,探討傳統農貿菜場如何煥發新生。
參會名單
政府部門代表:
上城區市場監管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徐烽良
上城區商務局商貿運行科科長劉夢恒
上城區凱旋街道區域發展和社區治理服務中心主任徐琛
拱墅區商務局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張紅權
拱墅區市場監管局市場科科長盛曉炯
拱墅區大關街道杭州大苑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武龍
西湖區商務局副局長沈煒
西湖區市場監管局市場規范管理科科長蔣文捷
西湖區西溪街道黨群與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徐劍
政協委員:
拱墅區政協委員、浙江農都商業運營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周潔
拱墅區政協委員、浙江工業大學工程設計集團湯武華
西湖區政協委員、西湖城投集團副總經理 黃桂悅
西湖區政協委員、西湖區黨群服務中心副主任郭一勉
農貿市場管理方:
文二菜市負責人徐崢暉
南肖埠農貿市場運營負責人方云飛
市場商戶:
姜愛云
彭海英
市民代表:
凌勇
余春紅
如何吸引并增加客流?
重視菜的品質和培養顧客的信任
凌勇(78歲市民):
我是經常買菜的,但在大關三個市場買不到想吃的海鮮,市場攤位少,蔬菜也比外面小店貴,我們老年人還是愿意去農貿市場買菜的,希望價格便宜,如果菜的質量好,貴一點也可以,但不能貴太多。
姜愛云(肉攤攤主):
我家豬肉鋪是從文一路搬遷到翠苑的,攤位分配時要抓鬮,我的運氣實在不好,抓在最后一個攤位。做生意大家都知道,攤位越靠前、越居中越好,地利這一塊,我們是沒法占了,破局的辦法,在于品質主打,誠信經營,抓住老客戶,老客戶帶新客戶,維系好客戶關系。我們很注重老客戶的關系,今天肉質好,建議多買,肉質一般,也如實告知。肉好不好,吃到嘴里就知道,客戶對我建立了很深的信任,有客人搬家去溫州,還讓我寄肉。
彭海英(蔬菜攤攤主):
我是地道的農民,不懂得引流什么的,我只知道來買菜的都是朋友,他們信任我,我得對得住他們。我的菜基本上午10點就賣光,我只賣自己種的菜,而且只種當季菜,底肥都是雞糞肥、羊糞肥,沒有化肥什么的。我不能挑選客戶,我能確保的是客戶吃我家的菜。有菜的鮮香味,有客戶和我反饋,“你家菜讓我吃到小時候的口感”。種菜賣菜,初心很重要。
農貿市場運營方:
因地制宜定位和打造特色
提高服務
周潔(拱墅區政協委員、浙江農都商業運營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項目前期的規劃很重要,前期我們做了客戶的年齡畫像,分析消費的客單價、定位和特色,要因地制宜。如果周邊老小區和老年人居多,那么菜場定位應該是平價、新鮮;如果周邊年輕人群體居多,便捷、品質、多樣化消費場景應該是主打特色。
徐崢暉(文二菜市負責人):
文二菜市早在招商的環節,我們就是精細挑選的,寧愿它空著,主要看產品是否過關。我非常認可前面周潔委員的觀點,定位非常重要。我們提早研判了傳統菜市場未來的走向,菜市場設計要懂消費心理學,合理的布局、流線、動線,根據場地空間,葷素菜鋪的搭配、裝飾布置都有講究。另外,在保留原有菜場功能的同時,營造農貿市場文化,走文農旅路線,拓展新的業態。
方云飛(南肖埠農貿市場運營負責人):
我們的菜場面積小,又是在居民區住宅樓下,我跟經營戶講,先沉下心來,做好誠信,做好服務。比方說老同志上個樓不方便或者天氣熱不方便,那么你就跟他子女加個微信,幫他買菜然后送過去,一站式服務。
黃桂悅(西湖區政協委員、西湖城投集團副總經理):
農貿市場也是個文化市場,我們的定位是做城市綜合運營服務商,圍繞著西湖區120萬人口,做好一個城市的服務,不僅僅是菜市場的服務,我們還有一個產業園區的服務,兩條歷史老街,還有銀發經濟,每一個項目都會根據高顏值,高流量,營造健康的生活方式為我們主打的核心。
如何提升農貿市場的環境?
余春紅(律師):
我平時偶爾做飯,基本上不逛菜市場,記憶里的菜場還是那種嘈雜、氣味。我偏愛超市買菜,但今天參觀完文二菜市顛覆了我的認知,我希望我家門口有這樣一個菜場,我會有興趣回歸農貿市場,菜市場的環境非常重要。
湯武華(拱墅區政協委員、浙江工業大學工程設計集團):
文二菜市的環境讓人眼前一亮,設計兼具“煙火氣”和“多巴胺”氛圍,店里面的場景豐富,多元業態,可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市場里的攤鋪大多都是客戶熟識的老店,產品保障放心,值得信任,這里面有人情味,給消費者提供了足夠的情緒價值,從菜市場的硬裝到軟裝,要營造安全舒心的氛圍。
黃桂悅(西湖區政協委員、西湖城投集團副總經理):
文二菜市是西湖城投集團投資建設的一個項目,這也是轉型的一種探索。因為是國企,菜市場的社會責任這塊是非常突出的,這要求我們在投資的時候,不過度追求收益回報率。讓利于民,服務好老百姓的菜籃子工程,是重要績效考核之一。
傳統市場只有買菜,我們根據菜買來以后怎么吃,怎么加工,比如米可以做成面包,可以做成米酒,圍繞一個“吃”字,建立打造了一個生態鏈進行招商引流。人除了吃飯,精神也要補給,圍繞著精神的“吃”,我們還做了一個書房,菜市場里還可以喝咖啡、安靜地看書,從早到晚,客戶可以待一整天。最終,通過市場的科學運營,攤主和客戶形成良好的化學反應,這種人間煙火,相互信任的氛圍,是最寶貴的。
在農貿市場裝修提升時
怎么把錢用在刀刃上?
湯武華(拱墅區政協委員、浙江工業大學工程設計集團):
不管投入資金多少,基礎分應該達到,就是基本的改造,空調、衛生和整潔,包括周邊社區文化的氛圍要適當地融入一點。
周潔(拱墅區政協委員、浙江農都商業運營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從硬裝上面來說,要保障顧客安全,比方說我們水產區,全部鋪防滑地磚,做水產的話,每一個水產檔口全部有排水溝給上下水,就是女士穿著高跟鞋也能夠逛市場,第二個就是新風系統,盡量減少氣味,第三就是軟裝和陳列,蔬菜水果的陳列,各個顏色要搭配好,有購買欲望?,F場氛圍和環境是很多元化的維度構成的,作為市場的運營方要找老百姓所喜歡的東西,把這些氛圍和元素做進去。
徐崢暉(文二菜市負責人):
一個市場的運營是科學的,并不是說你投資的錢多,就能經營好。錢要花在刀刃上,首先是環境,安全問題要解決,以前菜市場基本上沒有消防噴淋,消防水槍24小時會尋找火源,及時排除隱患。安全是菜市場經營的底線。另外還有建筑安全,材料防水防滑,地面安全;再有一個就是運營的資金保障,菜品質量的檢測,文二菜市一棵蔥都是檢測過安全可靠的,一年下來有1千萬條的抽檢信息,有食材溯源機制,這些都是小店沒有的。
還有就是軟實力的提升,不光吸引老年人來,也要吸引年輕人來,做的文章就可能不一樣了,我們這里外國人都很多,因為有咖啡館,有牛排,有小酒館,這些也是需要花錢去設計投入的。
政府能為傳統菜市場
轉型升級做些什么?
做好頂層設計
張紅權(拱墅區商務局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
頂層設計要走在前面,農文旅要結合,國資平臺和市場平臺要結合,政府要從便民、利民、惠民這三個層面去思考,才是可持續的。政府作為頂層設計者與推動者,通過統籌謀劃,為傳統農貿市場的轉型提供方向與方法。
蔣文捷(西湖區市場監管局市場規范管理科科長):
我們提出一場一特色、一場一方案,每個市場都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根據各自客群、區位、歷史底子量身定做。這種設計不僅局限于市場內部更新,更放眼社區融合,努力把傳統買菜場景轉變為更豐富的生活場景,以適應多元化、品質化消費趨勢。
撬動資源,激發活力
沈煒(西湖區商務局副局長):
通過把農貿市場升級成“鄰里中心”,增加更多的服務功能,可以申報商貿流通體系試點的項目,光去年到今年,我們申報的中央補助資金就有1500萬元,覆蓋核心8個“一菜一早”市場。
除了申報商貿流通體系試點的項目,上城區專門出臺商貿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支持建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六個一”業態,對其中的“一菜”——菜市場改造給予專項補貼。
拱墅區還通過“放心消費示范區”“星級市場”創建,將補助資金與食品安全檢測、交易秩序考核掛鉤,形成“以獎促改”的良性循環。
守住底線,塑造信任
在傳統農貿市場煥新升級的過程中,食品安全依舊是各地政府抓得最緊的一道底線,也是老百姓愿意走進菜市場、留在菜市場的前提。從西湖區到上城區、拱墅區,多位監管負責人都把“安全可溯源”作為基礎要求。
蔣文捷(西湖區市場監管局市場規范管理科科長):
菜市場要變網紅,更要能長紅,靠的是硬件提升之后的管理和運營內功。
徐烽良(上城區市場監管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食品安全是老市場煥新的生命線,文二菜場連蔥都有溯源碼,這個細節特別到位。拱墅區更是把“你點我檢”模式引入菜場,讓市民直接投票、抽檢想檢的菜品,政府提供檢測車和檢測補助,把原本單向的政府抽檢,變成了居民和市場共同參與的雙向質檢。
此外,計量誠信也是食品安全的一部分,智慧秤、明碼標價等“硬措施”,配合市場方和監管部門不定期突擊巡檢,守住了“老百姓稱得準、買得放心”的底線。
激活流量,留住人氣
蔣文捷(西湖區市場監管局市場規范管理科科長):
我們文二菜市不是走低價化,而是走品質化調性,強調多巴胺色系和年輕潮流,菜市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與周邊居民群體、社區活動場景深度融合。
徐劍(西湖區西溪街道黨群與便民服務中心主任):
街道配合將周邊臟亂差環境整治成便民空間,并把社區年夜飯、銀發經濟等活動帶進市場,“通過活動把人氣帶進來,讓煙火氣和新風尚交織在一起?!?/p>
劉夢恒(上城區商務局商貿運行科科長):
菜市場要有IP化和平臺化思維,不只是品牌要被看見,更要能吸引多業態入駐。很多人開車二三十分鐘來買菜,靠的就是品牌號召力。
張紅權(拱墅區商務局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
夜經濟、快餐、線上到家配送等新消費場景,也可以嫁接到菜市場,要讓年輕人躺在床上就能把菜市場“搬回家”,這是消費場景的再拓展。
各區街道和市場運營方也積極試水,銀發餐廳、快炒小館、特色咖啡店、文創小店……新老商戶“共生”,留住老顧客的同時吸引新客群,正成為杭州農貿市場重煥活力的密碼。
徐琛(上城區凱旋街道區域發展和社區治理服務中心主任):
文二菜市整個拉動的不是一個農貿市場,而是拉動了一個大型綜合體的提升,帶動了整個片區的人口集聚跟產業的發展,我今天來觸動還是蠻大的,后續在對我們自己區域的農貿市場做提升改造的時候,有很多借鑒的維度,一些思路對我都有很大的作用和啟發意義。
郭一勉(西湖區政協委員、西湖區黨群服務中心副主任):
文二菜市20多年的歷史了,早和周邊居民形成了非常強烈的感情紐帶,如今的業態升級,還保留了原來老的攤位,配鑰匙、縫衣服、修鞋子等,留住了老客戶基本盤。
新興的商業,包括網紅點位,納入新的消費客群,新老客群的結合,就是這個菜市場的活力所在。網紅打卡點不僅僅是打卡,其實它更多的是以人為本的一個剛需的承載。現在我們街道去招商,我介紹我們的優勢,我們有文二菜市,把文二菜市作為這個招商引資的一個牽引了。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陳衛民 劉抗
通訊員 余樂 攝影 江玥
編輯 陳筱妍
審核 毛迪 王晨郁
BREAK AWA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