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盤遇上端午,當“潮流運動撞上傳統節日,2025成都飛盤公開賽在這樣一個夏日午后開場,這局面怎么看都有點意思,體育和城市的味道一起飄進了成都市民的日常,城東體育公園人聲鼎沸,龍舟、粽子、飛盤、公益、世運預熱——你說熱鬧不熱鬧,反正主打一個“盤聚蓉城,怎么都不虧
但說回正題,這場賽事其實還有點“前哨戰的意思,不只是飛盤愛好者的小圈子狂歡,更是2025年成都世界運動會的預演,所以國家隊來了,世運會抽簽也安排上了,大家都在提前“踩點,主教練何志豪把話挑明了,這次就是要演練戰術、測試隊伍執行力,為世運會做最后沖刺,19人集訓,14名正選,剩下的陪練和替補都頂上了,目標很現實,拿下一兩場勝利,給世界展示點不一樣的中國飛盤風格,這情緒很實在,不吹不黑,誰都知道中國飛盤在國際上算不上豪門,但擺爛和喊口號從來不是這支隊伍的風格
其實看得出來,成都的飛盤氛圍真不是蓋的,主場優勢不僅僅是球迷的吶喊,更多是資源的傾斜和文化土壤的厚度,何志豪點名感謝成都學校和俱樂部的支持,陪練、對抗賽、甚至各種后勤保障都安排得明明白白,這種“無聲的助攻才是備戰的大底氣,很多老球迷都知道,體育圈不是光靠“嘴硬就能贏,環境配合才是硬道理,成都敢做飛盤公開賽東道主,不只是場地漂亮、氛圍好,更有底氣承接世運會這種大賽
說到球員,李鑫的感受挺代表一批年輕人的心聲,代表國家出戰、和國外高手過招,這種經歷放誰身上都能吹一輩子,家人雖然看不懂飛盤,但也跟著高興,已經開始搶世運會門票了,這種“小家到大家的情感遞進,放在體育語境下其實很有說服力,運動員的成長線和場外支持的力量總是交織的,誰說體育不是家庭和城市共同托舉的結果
再說回這次賽事,最大的看點其實是6月1日的世運會分組抽簽,這種時刻,WFDF(世界飛盤聯合會)要連線現場,成都直接和全球對話,氣氛直接拉滿,這種“全球同步見證的儀式感,是成都融入世界的又一次招呼,也是中國飛盤隊“站到世界中間的時刻,賽場外,市集、非遺體驗、文創輕食,把“運動節日這個概念玩明白了,飛盤不是孤零零的運動項目,而是和城市、假日、消費、文化一起“組隊出場
從賽事營銷到觀眾動員,也能看到主辦方的“盤活思路,發放500多張觀賽券,各種公眾號和APP聯動,假期“觀賽+度假一把抓,你說這不是新消費場景嗎,節日和運動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了,假期不只有走親訪友、刷劇躺平,運動場邊也能成打卡圣地,成都的體旅融合,確實有兩把刷子
問題來了,飛盤到底能不能借著世運會的東風,在成都甚至中國更大范圍“出圈,這事其實兩頭都不容易,一方面,飛盤的群眾基礎和老牌球類比還是“小眾運動,但另一方面,這兩年飛盤社群、城市嘉年華、甚至公益行動都在持續發酵,像這次“成都飛盤大隊給涼山孩子捐飛盤,慈善和運動結合,把“體育+公益做成了新標簽,現場“運動成都慈善基金集中展示成果,呼吁更多人關注慈善,這種聯合,不是喊口號,而是一步一個腳印
從現場來看,觀眾和運動員都在用實際行動支持“體育+慈善的路子,飛盤公開賽成了公益和體育的結合點,既有競技,也有溫度,冷靜拆一下局,這其實是成都城市溫度的外延,誰說運動場只能比拼輸贏,傳遞善意、連接群體、激活消費,這些“副產品才是現代體育的真正魔法
當然,熱鬧歸熱鬧,賽事本身也有值得琢磨的地方,比如飛盤的競技性提升、國內外隊伍的差距、規則普及的難點、賽事品牌的可持續性,這些老問題依然沒法靠一場公開賽徹底解決,飛盤要想真正扎根,還是得靠一步步推廣和專業化運營,靠“流量只能帶來階段性熱度,想讓飛盤成為成都的一張城市名片,后面還有很多功夫要下
最后說個球迷視角的結論,這場成都飛盤公開賽,確實是體育、文旅、公益“三線并進的一次嘗試,熱鬧有余,專業不缺,創新也有,但要說飛盤能不能一飛沖天,還得看后勁,能不能持續吸引新玩家、能不能造出更大的舞臺、能不能讓市民和運動員都覺得“有趣有用,成都已經給了答案,下一步,是不是能成為全國標桿,值得點贊,也值得繼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