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日,當全球科技界熱議“具身智能”和“AI原生應用”時,曾被視為中國AI創業標桿的“六小龍”悄然淡出輿論中心。僅兩年時間,零一萬物、百川智能相繼掉隊,智譜AI、MiniMax、月之暗面、階躍星辰組成“四小強”勉力支撐。這場從技術狂熱到商業理性的蛻變,折射出中國AI創業生態的深層挑戰。
一、從“六小龍”到“四小強”:誰在掉隊?
2022年底,ChatGPT的橫空出世點燃全球大模型競賽。中國迅速涌現出智譜AI、MiniMax、月之暗面、階躍星辰、百川智能、零一萬物六家明星創業公司,被冠以“AI六小龍”之名。彼時,它們憑借技術先發優勢,吸引阿里、騰訊等大廠爭相投資,估值一度飆升至百億級別。
然而,2025年的現實卻充滿寒意:
零一萬物:2024年陷入“套殼”爭議,核心高管接連離職,最終放棄預訓練賽道,將超大模型訓練交給阿里云,轉向海外C端市場。
百川智能:收縮戰線聚焦醫療垂類,基礎大模型研發進入靜默期,被質疑“技術底氣不足”。
幸存者“四小強” :智譜AI、MiniMax等雖仍活躍,但融資節奏放緩,技術迭代速度落后于大廠,被迫從“挑戰者”轉為“追隨者”。
行業共識是:先發優勢不等于護城河,技術理想主義終須向商業現實低頭。
二、生死局背后的三重絞殺
1. 大廠碾壓:資源與生態的降維打擊
阿里、騰訊、字節等巨頭憑借云計算基礎設施、海量數據和資金優勢快速入場。以阿里為例,其自研通義大模型已迭代至4.0版本,同時通過投資掌控“六小龍”中5家的話語權。而創業公司受限于算力成本,不得不將模型訓練托管給大廠云平臺,陷入“為他人做嫁衣”的尷尬。
2. 開源沖擊:技術壁壘的瓦解
2024年,深度求索(DeepSeek)等開源模型社區崛起,以更低成本提供接近GPT-4水平的技術方案。某投資人直言:“當開源模型能用1/10成本解決80%需求時,創業公司的‘技術獨特性’故事就破產了”。
3. 商業化泥潭:從燒錢到造血的路有多遠?
“六小龍”曾試圖復刻OpenAI的生態路徑,但中國企業付費意愿低、定制化需求碎片化等問題突出。智譜AI雖在政務、金融領域落地項目,但客戶多為“試點采購”,難成規模效應;月之暗面面向C端的聊天產品用戶增長停滯,被字節“豆包”后來居上。
三、人才流失與市場轉向:雪上加霜
核心團隊動蕩:零一萬物CTO、百川智能首席科學家等關鍵人物離職創業,削弱技術迭代能力。
資本風向突變:2024年起,一級市場轉向“具身智能”“AI+機器人”等硬科技賽道,大模型熱度驟降。某FA機構數據顯示,“六小龍”融資估值較峰值普遍腰斬。
政策合規壓力:AI生成內容監管趨嚴,創業公司合規成本激增,進一步擠壓利潤空間。
四、突圍之路:垂直化、開源協作與生態求生
面對困局,“四小強”嘗試破局:
垂類深耕:MiniMax集中資源開發游戲AI引擎,與網易、米哈游達成合作;階躍星辰押注法律垂直模型,切入合同審查場景。
擁抱開源:智譜AI將部分模型開源,吸引開發者共建生態,同時通過API調用量分成探索盈利。
綁定大廠:月之暗面接入騰訊云智能生態,以“技術供應商”身份換取算力支持和渠道資源。
但行業分析師指出:“這些策略短期可續命,長期仍需回答‘為何不用大廠方案’的靈魂拷問?!?/p>
五、從AI 1.0到AI 2.0
這場洗牌給行業帶來深刻啟示:
技術≠商業:大模型訓練能力只是入場券,場景落地和ROI(投資回報率)才是生存關鍵。
警惕“重復造輪子” :中國已不需要第六個通用大模型,垂類創新比參數競賽更有價值。
生態位思維:創業公司需明確“做鯰魚還是做蝦米”,在巨頭生態中尋找不可替代性。
正如某風投合伙人總結:“2023年投AI看團隊光環,2025年看收入表格。活下來的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懂商業的?!?/p>
結語:下半場剛剛開始
“四小強”的命運遠未定格。隨著多模態、具身智能等新技術浪潮來臨,中國AI創業故事仍值得期待。但無論如何,那個靠PPT融資、靠參數炒作登頂熱搜的時代,已徹底落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