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不少人認為,金庸先生在寫《鹿鼎記》時,韋小寶這個人物參照了康熙的心腹太監趙昌。
趙昌自幼進宮伺候康熙,和康熙的關系類似于從小玩到大的發小,是康熙最信任的手下人。
可是在雍正即位不到半個月后,這位曾經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居然就被處死了。
他到底因為什么事得罪了雍正?亦或只是因為知道了太多不該知道的事情才被處死的呢?
雍正的篡位疑云
康熙是歷史上少有的長壽皇帝,可長壽對于普通人來說可能是件好事,但是對于一個帝王來說卻未必如此。
皇帝長壽了,最郁悶的莫過于將來的儲君。
康熙十三年,因為大哥早夭,排行第二的胤礽成為了嫡長子,二十歲就被立為了太子。
而胤礽這個太子一當就是三十多年,他也從二十歲的小伙子變成五十多歲的大叔,而康熙的身子骨依舊硬朗。
做皇帝難,做太子更是難上加難,他的一言一行都會被所有人用放大鏡觀察,很難想象他這三十多年來經歷了多大的心理壓力。
熬了三十多年之后,胤礽熬不住了,開始沉迷酒色結黨營私,最終在康熙四十七年被廢。
之后雖然被復立,但是依然不知收斂再度被廢。
自從太子被廢之后,各個阿哥們對于皇位的爭奪開始趨向白熱化,誰都想成為下一個太子。
可誰都沒想到,呼聲最大的老八和老十四沒有繼承皇位,反而是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老四雍正得到了康熙的青睞,繼承皇位。
這個結果讓所有人始料未及,以至于即便時代來到現在,還有不少人認為當年雍正繼位是因為修改了康熙的遺詔,將遺詔中“傳位十四子”改為了“傳位于四子”。
偏偏雍正在繼位不久之后,就誅殺太監趙昌,肯定是心里有鬼。
這個觀點看起來無懈可擊,可忽略了古代書寫的是繁體字,在簡體字里“于”固然和“十”接近。
可是在繁體字里,“于”的書寫方式是“於”,這該如何更改呢?
更何況清朝皇帝的傳位詔書除了用漢字書寫外,同時還會用滿文也寫一份,雍正真的有辦法更改滿、漢兩份遺詔,并且互相對照還滴水不漏嗎?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既然雍正大概率沒有修改過遺詔,那么為什么繼位之后要對康熙的心腹太監趙昌下死手呢?
趙昌是雍正改革的犧牲品
康熙末年,清朝其實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地步了,當了幾十年皇帝的康熙驚恐地發現,國庫沒錢了。
當然,錢是不可能平白無故蒸發的,國庫的稅收都到了各級官員的口袋里。
偏偏康熙末年正好趕上黃河多次泛濫,曾經富裕的江淮地區竟然也開始出現了大量流民,老百姓食不果腹,朝廷賑災無力已是民變在即。
這個時候唯一的自救方法就是改革,可是康熙當時年事已高,就算想要全面改革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或許是因為出于這方面的考慮,康熙才會安排有改革動力的雍正即位,讓他治理財政虧空。
作為有過基層治理經驗的皇帝,雍正深知如今地方大小官員互相勾結,貪污成風,都是因為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改革必須是自上而下的。
從即位一開始,雍正就很明白接下來每步應該怎么走。
趙昌作為康熙一朝的心腹大太監,公然貪污受賄,可因為有皇帝的包庇,卻沒任何人敢提出異議,這種曾經權傾朝野的巨貪就是殺雞儆猴的最好對象。
同時趙昌的身份太敏感了,他自小就在宮里長大,還是先皇的心腹太監,皇帝的家事他比誰都清楚。
這種人能殺就殺,即便不能殺也要一直讓他留在宮里直到老死。
和趙昌有感情的是康熙,而不是他雍正, 如今除掉趙昌可謂是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結語
雍正在位期間兢兢業業,十三年批復四萬多封奏折,沒有任何假期,自上而下治理了各級官員貪腐問題。
前些年有不少戀愛清宮戲,男主角都是雍正,實在是把這個皇帝看扁了。
作為工作狂,他連過年的時候都不休息,哪來的時間談戀愛呢?
和父親康熙、兒子乾隆相比他好像沒有什么存在感,在位時間也不長。殊不知,如果沒有雍正這十三的勵精圖治,大清都撐不到孫中山推翻,早就提前衰敗了。
參考資料:
雍正:拯救康乾盛世第一人-經濟參考報
《官紳的荷包》:雍乾時期的貪腐大案及“抄家”故事_文化課_澎湃新聞-The Paper
試論雍正革新中的地方建制-中華文史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