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召開。都江堰市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同時,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管理局也蟬聯“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榮譽背后,是市青—都局以游客需求為核心,通過標準化服務、數字化賦能、暖心志愿行動和文化浸潤,將文明理念深植景區肌理的生動實踐。
標準化+數字化
讓文明服務“無死角”
“您好,請問需要幫助嗎?”在都江堰景區離堆公園入口,佩戴“文明引導員”袖章的門票處工作人員唐婷正為一位老年游客提供購票指引。唐婷告訴記者,她們的業績考核可是涵蓋了文明禮儀、應急處理等多項指標。“我們每月都有服務暗訪,游客的每一句評價都關系著我們的工作評定。”她說。
這樣的精細化服務源于青城山—都江堰景區構建的標準化體系。景區將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和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融入日常,推行“三級督查制度”——班組日查、部門周查、全局月查,確保從環境衛生到服務細節的全流程管控。2024年,景區投訴處理滿意率達98.6%,游客陳先生在留言簿上寫道:“工作人員連我遺忘的太陽傘都專門聯系快遞寄回,貼心!”
數字化則讓文明傳播更高效。通過智慧管理平臺,景區可實時監測客流、環境數據,并通過后臺監測、識別不文明行為。“系統發現吸煙或亂扔垃圾后,就近工作人員會收到提示并進行勸導。” 青-都局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艾強介紹道。
2024年,青—都景區接受游客全域旅游現場咨詢50萬余次、旅游服務熱線20萬余起、共計發放文明旅游宣傳資料25萬余份,景區在各平臺發布2700余條文章,總閱讀量超1000萬,通過高流量、高顯示度的新媒體積極傳播文明旅游典型,強化正面輿論引導。
志愿紅+應急藍
服務溫度觸手可及
“孩子摔傷了,能幫忙嗎?”2025年“五一”假期,陜西游客劉女士在青城山焦急求助。不到3分鐘,身背“流動急救包”的黨員志愿者高強就趕到現場,迅速為孩子傷口消毒包扎。這樣的場景在景區已成常態——11支志愿服務隊、“黨員示范崗”“巾幗文明崗”等40余個特色崗位構建起“全時段響應”網絡。“96526旅游服務熱線年均接聽20萬通,要求30秒內接起、2小時內辦結。”艾強說道。
▲游客中心工作人員為不慎受傷的小孩處理傷口
▲工作人員為游客講解游覽線路
在伏龍觀廣場,“黨員示范崗”提供多語種服務;在觀光車排隊區,“巾幗文明崗”為帶嬰游客開辟綠色通道。2024年,青城山-都江堰景區聯合市紅十字會建設救護站、培訓持證救護員,救護站成功處置中暑、摔傷等事件200余起。
暖心的文明服務更延伸至細節。每年雨季,景區會在易滑路段增設標識標牌,增設志愿崗。節假日,人流高峰時段,索道、觀光車等需要排隊等候的點位會有文明志愿者為游客提供貼心周到的服務,營造安全有序的游覽環境。“這里不僅風景秀麗,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的服務更是周到細致,大家都很熱情,解決了我們旅途中很多疑慮,讓我們感受到了溫暖。”遼寧游客秦文艷豎起大拇指稱贊道。
▲工作人員引導游客有序通過
文化IP+節慶營銷
厚植文明精神根基
“深淘灘,低作堰,這六字箴言不僅是治水智慧,更是勤廉為民的體現……”在“浩氣李冰”勤廉文化教育基地,導游正為研學團隊講解。這座以李冰精神為核心的教育基地,通過全息投影、互動沙盤等科技手段,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
文化浸潤是青—都局文明創建的關鍵。放水節期間,景區將非遺表演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結合;世遺馬拉松賽道旁,設置“道法自然”主題文明標語;中秋國慶雙節,推出“文明旅游打卡換文創”活動。“我們希望游客帶走的不只有照片,還有文化認同。”艾強表示,未來,青-都局將充分發揮全國文明單位的引領示范效果,持續深化“文明+”模式,立足景區實際,做好文明旅游的踐行者,“文明是景區最美的風景線,我們將以更高標準守護這塊金字招牌。”
本文轉自都江堰發布
水靈妹在此表示感謝
【聽說 都在看】
贊一下再走呀~比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