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英雄豪杰用自己的熱血與生命鑄就了中華民族不屈不饒的脊梁,涂德芬(涂海珊)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一生如同一首高亢的贊歌,奏響了革命的強音,尤其在四川辛亥革命中留下了他不可磨滅的印記。
1880年,涂德芬出生在涂家大塆
1880年,涂德芬出生在重慶長壽縣新市鄉新場(現重慶市長壽區新市街道東門村3組涂家大塆)一個殷實家庭。他從小聰慧好學,六歲就在新場旁邊一家私塾發毛(開始)讀書,后又在長壽縣鳳山書院(鳳山師范傳習所)勤奮苦讀,學習成績優秀,備受先生(老師)同學喜愛。當時的中國,風雨飄搖,列強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朽統治,讓這個古老的國家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人們吃樹皮草根,穿破衣破衫,到處賣兒賣女,民不聊生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年輕的涂德芬,看在眼里,痛在心頭,國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難,在他的心中毅然燃起了改變這個腐朽現狀的熊熊烈火。
1904年5月,24歲的涂德芬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國家命運的擔憂,他左手提書箱,右手拿撐花(雨傘),肩上挎布包,腳穿剪刀口布鞋,身穿青布長衫,頭戴瓜皮帽,踏上了四川省首批公費留學日本東京弘文學院的征程。
1904年5月涂德芬留學日本東京弘文學院
他從新場涂家大塆出發,沿河石井過渡舟場,順三道拐下到長壽長江邊定慧寺羊角堡船碼頭乘輪船到上海。到上海下船之后,又立即買船票搭乘海船東渡黃海,經過朝鮮海峽,歷時十八天之久到達日本。
到了日本異國他鄉,他接觸到了許多先進的思想和理念。在那里,他結識了黃復生、林冰骨、陳道循等志同道合的四川籍留日學生。寒冬深夜,他們常圍坐在簡陋宿舍里,在昏暗的燈光下,分享從各地搜集來的《民報》《革命軍》等進步刊物。有一次,黃復生因傳播革命書籍被日本巡警盯上,涂德芬得知后,冒著被牽連的風險,巧妙地將剩余書籍藏在裝滿日文課本的木箱夾層中,躲過搜查。同年秋天,他們成立了組織——“中堅團體”,“中堅團體”成立之后,積極傳播革命思想,向腐朽的清朝統治發起了挑戰。
涂德芬在日本留學期間,他的生活充滿了艱難困苦,但在思想、情懷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成長。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多種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和理論體系。為了籌集革命活動經費,他省吃儉用,課余時間還去印刷廠當學徒,用微薄的收入購買油印設備。每當夜深人靜,他和同志們就在宿舍里秘密印刷革命傳單,油墨常常沾滿雙手,可他們的眼神卻愈發堅定。他積極參與各種革命活動,與同志們一起,為推翻清朝統治而努力奮斗。每一次的集會,每一次的演講,都是他對革命理想的堅定表達;每一份散發的傳單,每一本傳播的書籍,都如同星星之火,在中華大地的海外燃起了革命的燎原之勢。
1905年7月30日,涂德芬與張明夷(湖南人)、曹亞伯(湖北黃岡人)等人參加了孫中山,黃興,陳天華等在東京赤坂區檜町內田良平住所“黑龍會會址”召開的中國同盟會的籌備會議。同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中國同盟會正式成立。涂德芬懷著堅定的信念,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成為這個致力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組織的早期主要成員之一。
1905年11月底,涂德芬在日本東京奉中國同盟會執行部之命,與林冰骨等人先行回四川籌建四川同盟分會。林冰骨代行同盟會四川分會長職責,涂德芬負責組織聯絡在川東秘密發展會員。經他們努力,數月內四川發展同盟會員300多人,1906年在成都建立了同盟會四川分會 。從此,他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不惜奉獻一切。
在川東發展同盟會員的過程中,涂德芬不分白天夜晚翻山越嶺走街串巷聯絡志士。一次,他徒步三十多里路前往鄰水縣,在暴雨中摔倒在地,從頭到腳糊滿泥巴,他立即爬起,擦掉衣褲上的泥巴,又冒雨堅持前行;他多次喬裝成商販,穿梭于縣城,鄉里街道的茶樓酒館,用暗語與同志接頭開展工作。
1906年春天,涂德芬回到家鄉長壽,他放下行李,風風火火,馬不停蹄地投身到了家鄉的教育事業中。他深知,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也是傳播革命思想的重要途徑。他先后在長壽縣太平鄉小學、縣林莊學堂、鳳山書院等學校擔任算術(數學)教師,在三尺講臺上,以滿腔的救國熱忱,用知識的力量啟迪著學生們的救國心靈。
1906年涂德芬回長壽在林莊學堂教數學
在課堂上,涂德芬不僅傳授著數學知識,還巧妙地將革命思想融入其中。一次代數課上,他在講解方程例題時,突然停下說:“同學們,如今的中國就像這復雜的方程,列強的侵略、朝廷的腐敗是重重難題,我們只有找到正確的解法,才能讓國家走出困境,脫離災難。”這番話讓學生們深受觸動。課后,他常把進步學生叫到辦公室,拿出珍藏的《天演論》等書籍,與他們深入探討救國之道。他的課堂,充滿了活力和激情,成為學生們汲取知識和力量的源泉。他讓學生開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和自身,對近代中國的思想界、學術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除了教學,涂德芬還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響力,秘密發展長壽涪陵等川東地區的同盟會員和革命黨人。他是一位辛勤的播種人,在這片土地上播撒著革命的種子。他積極聯絡各方志士,聚集起了羅綸、廖樹勛等一批志同道合的革命黨人,共同商討革命大計。
1907年3月,他參與了在成都草堂寺秘密商議的起義計劃,并與林冰骨、陳道循等人一起在這一帶發展會員,籌建四川同盟會。為籌備軍火,他多次深入重慶黑市,曾與軍火販子周旋三天三夜。交易時,對方突然查驗身份,他不慌不忙掏出早已準備好的商隊文書,又拿出一袋銀元,只見他將右腳猛地往板凳上一踏,腦殼從左向右用力一甩,右手抓住錢袋舉起,然后“叭”的一聲將銀元拍在桌上,不緊不慢一個字一個字地輕聲說道:“只要貨真價實,錢不是問題……”就這樣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將制造槍支的關鍵零件成功帶回。
1911年7月,四川保路運動的浪潮席卷而來。涂德芬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推翻清朝統治的絕佳機會。他與左元臣(左尚)、劉天佑、向樹賢等人迅速行動起來,成立了四川保路運動長壽同志分會,積極參與到這場偉大的運動中。他們組織群眾集會,發表演講,聲討清政府的賣國行徑,號召人們團結起來,為保衛鐵路權益而斗爭。
在長壽城林莊口一次萬人集會上,涂德芬站在臨時搭建的高臺上,慷慨激昂地說道:“鐵路是我們川人的命脈,朝廷卻要拱手讓給洋人,這是把我們往絕路上逼!我們絕不能坐以待斃!”他的話語如驚雷般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人群中爆發出陣陣怒吼:“保路!保路!堅決保路!”
在保路運動中,涂德芬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堅定的革命意志。他不畏強權,敢于與反動勢力作斗爭;他深入群眾,發動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運動中來。他常常冒著被清軍抓捕的危險,走街串巷,動員商戶罷市、工人罷工。有一次,他在長壽城三道拐動員過程中,遭遇清軍巡邏隊,眼看就要被發現,他急中生智,急忙躲進路邊的米鋪,幫助老板搬米袋,裝作苦力,這才躲過一劫。保路運動,如同一場暴風雨,為即將到來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槍聲如同一聲春雷,震撼了中華大地。消息傳到長壽,涂德芬與廖樹勛、左元臣(左尚)等人熱血沸騰,他們立即響應起義,決定以實際行動推翻清朝在長壽的統治。
于是,在同年11月18日,這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里,涂德芬便與廖樹勛等人率領學生軍,如同猛虎下山,勇敢地朝長壽縣衙沖去。他們的行動迅速而果斷,讓敵人措手不及。戰斗中,涂德芬手持雙槍,沖在隊伍最前方,一邊射擊一邊指揮。快到縣衡大門,他大聲高喊:“沖??!為了自由和新生!”在激烈的交火中,他的左手臂不幸中彈鮮血直流,他急忙撕下長衫上的一塊補巴布三下兩下迅速包好,又繼續指揮戰斗。隨后,他們很快攻克了縣衙,隨即召開了全縣民眾大會,在激昂的歡呼聲中,他們宣布長壽脫離清朝政府統治,成立長壽縣軍政府。廖樹勛被推選為總司令,涂德芬則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經驗被推選為參謀長,肩負起了領導長壽辛亥革命的重任。作為積極參與辛亥革命活動的核心人物,涂德芬在推動當地辛亥革命進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長壽縣也因此成為全川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的第一個縣,這一偉大的勝利,離不開涂德芬等人的積極努力和艱辛付出。他們的這一壯舉,如同一顆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四川辛亥革命的道路;他們的精神,激勵著無數的仁人志士,為了實現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而奮勇前行。
此后,涂德芬協助廖樹勛,繼續投身到武裝革命的洪流中。他們協助涪陵、墊江、江北等地起義,為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討伐梁平清軍的戰斗中,廖樹勛不幸遭清軍伏擊,壯烈犧牲。得知消息,涂德芬急忙帶領隊伍前去增援,當他找到戰友廖樹勛遺體時,“?!钡囊宦暪蛟谶z體旁,淚水奪眶而出,久久不愿起身。但他深知時間緊迫,形勢嚴峻,他便用手使勁擦干眼淚,立即重新整頓隊伍,帶著滿腔悲憤繼續戰斗。之后,隨川軍第五師師長熊克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委員)在綦江、南川等地發動武裝革命。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涂德芬沖鋒陷陣,不畏生死,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捍衛著革命的尊嚴。
1912年2月,涂德芬與同鄉陳韜前往南京參加“蜀中倡義死事諸烈士”追悼會,追悼會上,氣氛莊嚴肅穆,涂德芬懷著沉痛的心情,緬懷那些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們。他與陳韜共同撰寫挽聯“浩氣長留世間,遺大投艱,后起者殊難為繼;公論自在天下,成仁取義,微斯人其誰與歸”,以此表達對先烈們的敬仰和追思 。追悼會后,他帶著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對先烈的承諾,匆匆返回川渝繼續參加革命。
1912年8月,他擔任南川縣知縣(縣長),后又輾轉擔任江津縣長、四川三臺縣(戰友廖樹勛家鄉)經征局局長等職務。在擔任南川縣知縣期間,當地因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他親自下鄉走訪,了解民情,發動鄉紳捐糧捐物,搭建臨時收容所。同時,他積極整頓縣府吏治,嚴懲貪污腐敗的官員,不到半年時間,就讓南川的社會秩序逐漸恢復。在這些崗位上,他積極推行改革,努力為老百姓謀福祉,展現出了一位革命者的擔當和情懷。
1923 - 1925年期間,涂德芬擔任湖北省教育局教育會參事。在這里,他依然心系國家和人民,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和社會事務。他提出的文牘提案《提議公開支配五十文附稅案》等,充分體現了他對教育事業的關注和對社會公平的追求。為了推動提案通過,他連續數日走訪各學校、教育局,收集數據和建議,在會議上據理力爭,用詳實的數據和懇切的言辭打動了眾多參會人員,最終使得提案得以通過實施。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1929年,由于兒子涂介清為地下共產黨員,涂德芬遭受牽連迫害。他被迫離職,由于沿途國民黨盯得很緊,他只好躺在棺材里面,由同志護送返回長壽縣新市鄉東門村涂家大塆。本以為回到家鄉就能躲過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但他沒想到,危險還是一步步向他逼近。
曾被國民黨特務包圍的涂家大塆
他到家沒幾天,國民黨反動派就窮兇極惡地對涂德芬展開了殘忍追殺。一天深夜,一群國民黨特務突然包圍了涂家大塆。涂德芬聽到動靜,迅速將家中僅存的革命文件立即塞進灶膛點火燒毀。面對破門而入的特務,他毫不畏懼,大聲斥責道:“你們這些反動派,殘害同胞,不得好死!”特務們惱羞成怒,立即將他五花大綁,押到長壽縣衙監獄,連夜對他嚴刑拷打,打得他皮開肉綻一次又一次地昏死過去,打手又用冷水將他潑醒,可他始終沒有吐露任何關于革命同志的信息。最終,打手竟然將他活活打死,他便靜靜地長眠在這片他深愛的土地上,年僅49歲。雖然生命已逝,但他的精神,卻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執著守護的涂氏宗祠
涂德芬育有兩女一子,長女涂蓉清(婚配鳳城河街古南春家),次女涂志清(婚配新市村葉家溝葉家)。長子涂介清(1907 - 1931),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者。受父親影響,涂介清自幼心懷革命理想,后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先后求學于上海南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莫斯科中山大學和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軍事管理。在莫斯科學習期間,涂介清省吃儉用,將學校發放的補貼積攢下來,購買軍事教材寄回國內,供革命同志學習。1930年回國后,他擔任紅軍炮兵團長等職務,在1931年紅軍反“圍剿”戰斗中不幸犧牲。當時戰斗異常激烈,涂介清親自指揮炮兵部隊掩護戰友撤退,在炮彈即將用盡的情況下,他帶領戰士們用炮筒砸向敵人,最終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涂氏父子倆,為了中國革命,前赴后繼,壯烈犧牲,他們的事跡,如同一座巍峨的豐碑,永遠矗立在人們的心中。
涂氏宗祠的一角
四川辛亥革命是中國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有力地推翻了清朝在四川的統治,極大地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為中華民國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民國建立后,頒布了《臨時約法》,確立起民主共和政體,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不過,由于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辛亥革命未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但其所具有開創性意義與深遠影響,依然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熠熠生輝。它推動了社會近代化進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革。涂德芬作為四川辛亥革命的先驅,從同盟會籌備到四川分會建立,從保路運動到長壽起義,他的每一步都充滿熱血與智慧。他用生命詮釋了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用行動為后來者照亮了前進的道路。在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繁榮的時代,或許很難想象那個動蕩歲月里的艱難和困苦,但我們不能忘記像涂德芬這樣的革命先輩們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他們是民族的脊梁,是歷史的英雄,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他與兒子涂介清兩代人前赴后繼、舍生取義,用鮮血和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涂德芬的革命精神,是對信仰的忠貞不渝,是對家國的深沉大愛,更是對理想信念的執著堅守。這份精神力量,將永遠鐫刻在偉大的中華民族的記憶深處,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中華兒女,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不懼風雨、砥礪前行,為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奮斗。(長壽區商業聯合會黃盈明供稿,原始資料源于重慶市《長壽縣志》、重慶市長壽區新市街道辦事處和網絡《四川辛亥革命》、長壽區政協原副主席涂奇微等人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