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俄烏伊斯坦布爾第二輪談判結束后次日,烏克蘭再次出手,從水下襲擊了克里米亞大橋。烏方發布的視頻畫面顯示,爆炸掀起巨大的水浪,碎片四處亂飛,大橋一側嚴重受損。
與6月1日突襲俄軍機場類似,這次偷襲得手之后,烏方對外高調宣稱是本國安全和情報部門精心策劃、醞釀多時的杰作,一副好漢做事好漢當的樣子。
但是據俄知名社交媒體“漁夫”披露,克里米亞大橋遇襲期間,美國高空偵察機U-2“蛟龍夫人”曾出現在刻赤以南的黑海上空,據信是在全程監控烏克蘭的攻擊行動。
報道稱:“美國U-2S型高空偵察機在上午9點至下午2點半期間活動在刻赤以南上空活動,距離克里米亞大橋,監視著俄軍的行動以及烏克蘭無人艇的動向。”
與此同時,意大利B-350ER電子偵察機當時也在黑海西部執行任務,而美國配備“機載偵察與目標多任務情報系統”(ARTEMIS)的偵察機則在羅馬尼亞領空搜集情報。
報道稱,美國偵察機的高強度活動,說明五角大樓早已掌握了襲擊計劃。美方也希望了解俄軍在橋梁遭襲后的應對反應。
戰略轟炸機機場和克里米亞大橋,都屬于高級別戰略目標。俄羅斯對這類目標的防護,不可謂不嚴密。烏克蘭能夠接連偷襲得手,極有可能借助了西方盟友的情報協助。
據“漁夫”披露,在烏軍襲擊俄軍用機場前一周時間,美國TOPAZ軍用衛星對“小鹿”機場、涅爾皮恰海軍基地和加季耶沃基地展開了密集的空中偵察,拍攝了大量高分辨率衛星照片。5月下旬,美國、挪威的P-8A反潛巡邏機以及瑞典的“海灣-IV”電子偵察機也在科拉半島附近空域頻繁活動。
俄戰略轟炸機遇襲之后,美國的態度也耐人尋味。特朗普政府沒有絲毫的震驚和意外,也沒有進行任何的譴責,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事先并不知情,并再次希望俄烏雙方盡快結束戰爭。
分析人士認為,對于美國是否直接參與烏克蘭對俄本土戰略目標的襲擊行動,目前俄羅斯似乎還沒有確鑿證據,即便有確鑿證據,大概率也不會公之于眾向美國問罪。原因很簡單,在俄烏談判重啟之際,莫斯科并不想得罪特朗普,將特朗普推向烏克蘭的懷抱。而美國默許甚至縱容烏克蘭對俄戰略目標開展襲擊,也是在敲打俄羅斯,要見好就收,不要再得寸進尺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