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俄國的巔峰時期,尤其是二戰以后,蘇聯成了和美國分庭抗禮的世界霸主之一。他們旗下的小弟不計其數,除了同一陣營的小弟外,蘇聯的核心小弟主要包括了華約的7個成員國,分別是:
東德、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以及阿爾巴尼亞。
這7個小弟,在蘇聯尚未解體之前,對蘇聯可謂是忠心耿耿,絕無二心。就算有二心,也會被當局或者蘇聯,扼殺在搖籃里。
但是華約解散,蘇聯解體以后,這7個成員國,紛紛選擇西逃,先后加入了華約的敵對陣營北約。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小弟們當年的赤膽忠心,全都是假把式?這或許和過去,小弟們挨揍的歷史,有點關系。
1956年6月,波蘭波茲南事件
波蘭歷史上和俄國就有很多恩怨。歷史上波蘭的3次滅國事件,基本上都和俄國有關。所以雙方的仇恨是難以化解的。
偏偏不湊巧的是,二戰時解放波蘭的,又是蘇聯。因此,二戰以后,波蘭成了蘇聯的勢力范圍,開始按照蘇聯模式發展。
這可把波蘭人給氣壞了,不過沒關系,波蘭的那些精英,早就在二戰的過程中,被斯大林下令給埋在了卡廷森林。剩下的人,沒那么大本事,也只能敢怒而不敢言。
1948年到1953年,波蘭嚴格按照蘇聯模式發展,結果造成了一系列后果:
- 第一,波蘭也開始學習蘇聯搞個人,崇拜。首先當然要拜慈父,其次就是拜自家的話事人。各層級各單位,都在玩這一出。
- 第二,波蘭也學習蘇聯,側重于重工業的發展,忽視了輕工業和農業。結果導致國內的商品緊缺,物價高漲,人民生活物資嚴重不足。
- 第三,強迫集體化,指標化。工作的重心始終都是在一定時間內,集體完成指定的指標。但各級領導為了彰顯自身的政績,往往不斷壓縮完成指標的時間。
可以說,這幾年學習蘇聯的模式,已經把波蘭帶入了死胡同。為此,波蘭人強烈要求走自己的特色道路,不要一味地去跟著蘇聯走。
但這么做,可就不孝了,而且一旦進行了改革,那些走過去路線的既得利,益集團,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
這還了得?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波蘭內部的改革派一直在攻打守舊派的擂臺,雙方在拔河中艱難地度過了近乎停滯的3年時光。
到了1956年,赫魯曉夫全面否定斯大林以后,局勢發生了改變。很多人都在抨擊赫魯曉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其實如果結合當時的背景,赫魯曉夫這么做也有他的理由。他認為如果不這么做,就無法進行徹底的改革。只有和過去完全說再見,才能真正向前走。
但是,赫魯曉夫的前提是,必須先由蘇聯進行改革,其他蘇系國家先等著。只有等蘇聯改好了,再將成功經驗傳授給其他蘇系國家,而不是這些小國家擅自隨便改。所以說,這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改革模式。
1956年6月,大量波茲南的工人選擇罷工,走上街頭,他們要求改革,并且要求俄國人離開波蘭。最終人數超過了10萬,造成了不可控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波蘭當局出兵1萬多人,以及部分坦克、裝甲車和野戰炮,最終平息了這場騷亂。結果是74人喪生,800多人受傷,658人被抓。
可以說,當時的波蘭當局,為了維護蘇聯模式,已經到了不遺余力的地步。因為他們明白,一旦進行了改革,那他們的地位將岌岌可危。只有圍繞蘇聯為核心,才能保證他們的地位。而且,關鍵是當時波蘭的國防部長可是蘇聯派來的羅科索夫斯基元帥,這位爺才是真正掌握兵權的幕后大佬。
1956年10月,匈牙利十月事件
波茲南事件過后,波蘭當局進行了換屆,從而準備開始摸索著走自己特色的道路。這事兒引起了蘇聯的強烈反對,蘇軍一度圍困華沙。最終在波蘭人的強烈抗議之下,蘇聯也只能選擇撤軍,并且將羅科索夫斯基元帥給調走了。
這么一來,波蘭算是從抗爭中嘗到了甜頭。有了這一案例以后,華約的其他成員,自然也在蠢蠢欲動,第一個動起來的就是匈牙利。
匈牙利和波蘭一樣,也面臨著學習蘇聯后,經濟陷入停滯,物質條件趕不上生活需求的情況。恰好1956年10月,波蘭通過二屆八中全會,開始走波蘭特色的道路,給了匈牙利人一定的啟發。
最先走上街頭的是學生,緊接著大量的工人也走上了布達佩斯的街頭,人數從數萬到10萬到數十萬,已經逐漸失去了控制。他們的訴求有3點:
- 第一,俄國佬,滾回去。
- 第二,結束這種不平等蘇匈關系。
- 第三,進行改革,走特色的匈牙利路線。
原本以為人多勢眾可以讓當局屈服,結果匈牙利當局卻把這幾十萬人,都稱之為匈牙利人民的敵人。矛盾進一步激化以后,局面徹底失控了。
朱可夫在不清楚局勢發展到什么地步的情況下,突然宣布出兵匈牙利。原本左右徘徊的匈牙利軍隊,在得知這一消息以后,逐步站在了保衛匈牙利這一邊,并且將大量武器,發放給了普通人。
這下麻煩可大發了,由于匈牙利人燒毀了一輛蘇軍坦克,導致60人被蘇軍當場擊斃。緊接著蘇軍將匈牙利警衛部隊當成了叛軍,也給突突了。這激起了匈牙利全國的反抗,局勢進一步升級。
沒多久,蘇聯開始增兵匈牙利,戰火從布達佩斯,燃燒到了匈牙利全國各地。在此期間,匈牙利甚至提出過退出華約,結果被蘇軍無情否決。1956年11月4日,蘇聯的17個師開始圍攻布達佩斯,反抗無望的匈牙利守軍,選擇了投降,這場改革風波就此平息。
事后按照蘇聯的數據,這場風波中,約有2700多名匈牙利人喪生,1.3萬人受傷,20多萬人淪為難民。蘇軍方面也陣亡了700多人,受傷了1200多人。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匈牙利十月事件,前后只有13天,卻震驚了克里姆林宮,也震驚了全世界。不過在蘇軍的強勢壓力之下,其他小弟總算不敢再肆意妄為了,只能聽大哥的吩咐辦事,要不麻煩可就大了。
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戰之前也是歐洲的工業強國。跟著蘇聯混以后,最初也是要堅持走自己的特色道路。可蘇聯強勢的作風,讓他們徹底蔫了,只能按照蘇聯的模式來發展。
問題是,蘇聯模式比較適合戰爭時期,一旦戰爭結束以后,蘇聯模式就有點過時了。因此,捷克斯洛伐克也面臨著波蘭、匈牙利等國相同的處境。
不過捷克斯洛伐克的歷屆話事人,一直緊跟蘇聯步伐,不僅沒有搞改革的想法,還各種打壓內部企圖搞改革的人。
一直到1968年,杜布切克上臺后,這才打算進行改革,這便是布拉格之春。這場改革說到底,就是對蘇聯模式的一種挑戰。捷克斯洛伐克打算徹底在政治、經濟甚至軍事上,擺脫蘇聯的控制。
這哪成啊?1968年6月,蘇聯帶著一幫華約國家的軍隊,跑到捷克斯洛伐克進行軍演。等到軍演結束以后,蘇軍就不肯走了。
到了1968年8月,在蘇聯的帶領下,華約軍隊開始進軍布拉格,打算通過軍事行動的方式,解決布拉格之春的問題。
過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蘇聯先派遣一架民航客機迫降布拉格機場,機場方面收到的消息是機械故障,請求降落,所以沒有阻攔。結果飛機里沖出了一群蘇軍士兵,很快就控制了布拉格機場。緊接著蘇軍便大批進入布拉格,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核心。
杜布切克對此并沒有組織抵抗,數十萬捷克斯洛伐克的軍隊只能舉手投降。期間只有80名捷克斯洛伐克人喪生,杜布切克本人當然也被抓了。只能說,但凡杜布切克野心大一點,蘇聯都不可能用如此小的代價,平定布拉格之春。
不過也因此,杜布切克并沒有被滅,反觀匈牙利那位,因為反抗比較激烈,結果直接被嘎了。阿爾巴尼亞因為這事兒,直接退出了華約。
華約西逃,并非偶然
這3次平定“叛亂”的軍事行動,真正確立了蘇聯在華約組織中的宗主國地位。如果不是順利平息了這3次“叛亂”,華約早就已經散架了。
因為從經濟角度來說,蘇聯的經濟模式對這些東歐國家,并沒有指導方面的先進性。可以說,蘇聯模式因循守舊,導致緊隨其后的東歐各國,紛紛陷入了經濟的死胡同。蘇聯本身地大物博,物資豐富,所以他們的經濟問題,一時半會兒還真看不出來,畢竟有足夠的石油來供血。可其他東歐小國沒這么好命啊!
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所以說如果蘇聯不采取軍事手段,怎么能鎮得住這些東歐國家呢?怎么去維持自身宗主國的身份呢?
1991年華約解散,蘇聯解體,隨之而來的就是華約各國紛紛西逃,加入北約。可以說,這是歷史的必然,因為東歐這些小國家真切地發現,這幾十年來,北約內部的小國家,似乎沒怎么挨揍過,再撒泡尿照照鏡子,看看過去的自己,臉不由得有點發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