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擔任指導員,一位遠房親戚想留隊轉志愿兵找我幫忙,但是卻被我拒絕,如今想起這件事情,我心里依舊感慨萬千。
我叫郭有才,出生在陜北一個普通農村家庭,我父母都是農民,家里還有兩個姐姐,我們那個地方干旱少雨,主要農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那時候農作物產量很低,交完公糧,一年的收成,也只能勉強維持生計,家里根本沒有余糧。
我家門前有兩棵棗樹,每年棗子成熟后,我們都舍不得吃,父親拿到集市上賣了換糧食吃,我們家平時舍不得吃白面,只有過年的時候,母親才會做白面饅頭和包子,用來招待親戚,不過,大年三十晚上,母親會用白面給我和姐姐包餃子吃。
因為我們村子位置偏僻,最近的小學距離我們村也要二十多公里路,我們村很多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讀完小學就回家幫父母務農了,因為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從小對我比較偏愛,希望我讀多點書,一直供我讀完了高中。
因為當時還沒恢復高考,對于高中畢業的農村孩子來說,只有兩個選擇,要么回家種地,要么選擇去部隊當兵,如果運氣好,可以回村當臨時代課老師,因為入伍名額有限,競爭也十分激烈,我入伍那年,我們村只招了三名新兵,我三叔是隊長,高中畢業后,三叔給我爭取到了一個入伍名額,我通過體檢、政審和家訪后,1972年12月中旬,我入伍當了一名炮兵。
我知道,想要改變命運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下了連隊,我不敢有絲毫松懈,而是更加嚴格要求自己,除了正常訓練之外,每天還要單獨加練兩個小時,經過我一年多的努力,我的訓練成績提高很快,超過了我們連隊很多老兵。
1974年,因為我軍事素質過硬,加上有一定文化基礎,我不僅入了黨,還被提拔擔任了我們二班副班長,當時我們整個連,上過高中的戰友不到二十人,而且大多都是城市兵,農村兵加上我一共只有五人上過高中。
1976年,我們連隊有兩個提干名額,當時我擔任二班班長已經一年時間了,不管是軍事素質還是專業技能,我不輸我們連隊任何一個人,連長和指導員一致同意,把其中一個提干名額給我,而另一個提干名額給我了五班班長王朝陽。
提干后,我的工資也漲了,給家里蓋了新房,日子也過得比之前好了,1981年3月,我回家和相親對象王愛蕓結了婚,可能是緣分,我和妻子在聊天時,妻子告訴我,她一個遠房親戚的兒子,也在部隊當兵,問我認不認識,后來一說名字,我才知道妻子說的這個人,正是我們連隊的戰友張志強。
張志強是1975年入伍的,當時我還是班長,沒想到我和張志強還有這層關系,聽妻子說,因為是遠房親戚,平時很少走動,她也是聽母親講,才知道還有一個遠房親戚,我和妻子結婚的時候,張志強家里好像也來人了,可能張志強也不知道,我和他還沾點親戚關系。
我結婚后,剛回連隊不久,張志強就找到我,說我們兩家有親戚關系,其實,我和張志強之前關系也挺好,在同一個連隊,能遇到老鄉也不容易,我還請張志強吃過幾次飯。
在部隊每年退伍工作都是重中之重,這年連隊和往年一樣,對即將退伍的老兵進行了摸底,因為很多老兵都想留下來,轉志愿兵,尤其是農村兵,但是,轉志愿兵名額有限,老兵情緒很大,各排也積極開展了思想動員工作。
張志強也在退伍名單之列,他找到我,表達了想留隊的意愿,雖然張志強各方面都很優秀,但是,因為名額實在有限,我們整個連隊一共只有三個轉志愿兵名額,只能優中選優,雖然我是連隊指導員,但是,轉志愿兵并不是我能決定的,雖然我也想張志強留下來,但是,我卻無能為力,最后張志強無奈退伍回到了老家。
張志強退伍后,進廠當了工人,后來還娶了一個女大學,婚后生了一個兒子,我在部隊22年,1994年我轉業回到了老家工作,我轉業后,和張志強見過幾次面,還一起吃了幾頓飯,如今我已經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回想起往事,最讓我難忘的還是在部隊的那段時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