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與特朗普終于吵翻了。
去年大選時,我們就對特朗普與馬斯克合作關系的穩定性不看好,今年四月我們認為矛盾已經公開化,詳見《》。而如今,兩人終于反目成仇。
不看好的原因非常簡單,馬斯克的核心利益建立在進步主義左派人群中,而特朗普的利益建立在保守主義右派勢力上。倆人的根本核心利益是沖突的。
但經過特朗普二進宮來的各種前一步后一步“小步舞曲式”的炒波段騷操作,現在我們懷疑他倆可能又是在炒股。
時間回溯到2024年7月,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公開宣布為特朗普的競選活動背書,當時這一舉動震驚了不少人。
畢竟馬斯克搞了新能源企業特斯拉,并且是科技界的長期創業者和投資者,其利益根基扎根于左派人群;而共和黨的利益所在是保守主義右派,特朗普更是堅定支持傳統能源,希望美國加大原油開采,增加化石燃料投資,撤銷拜登任內電動車的補貼政策。
馬斯克當時選擇支持特朗普,很大程度上不是多支持特朗普的政策,而是出于對拜登政府一些政策的不滿。拜登政府圍繞電動車自動駕駛安全等問題多次對特斯拉祭出監管重拳,馬斯克則抨擊拜登政府移民政策不夠寬松,影響美國創新力。
而被特朗普描述為“大漂亮”的法案,徹底撕開了兩人之間的和諧表象。該法案內容主要包括削減稅收、醫療補助、食品援助、教育和清潔能源支出,將節約資金用于軍事與邊境安全;同時提高債務上限,允許聯邦政府繼續借款為債務融資 。
從實際影響來看,法案一旦實施,聯邦政府赤字預計將大幅增加,沒有生活保障的人數也會激增,不少人批評這是在“劫貧濟富”。
馬斯克對該法案的抨擊毫不留情,稱其“荒謬”“令人作嘔”,會使預算赤字大幅增至2.5萬億美元,讓美國公民背負難以承受的債務負擔。他呼吁民眾聯系立法者“扼殺”該法案。
馬斯克的憤怒是有道理的。法案削減了電動汽車稅收抵免政策,這直接損害了特斯拉等車企的利益,此前馬斯克的公司還花錢就該稅收抵免政策進行游說,結果卻不盡人意。
他推動“星鏈”衛星系統用于全國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的想法,也因利益沖突嫌疑和技術考量被政府拒絕;甚至連他關系密切的盟友兼好友賈里德·艾薩克曼擔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一職的提名,也被白宮突然撤回。
面對馬斯克的指責,特朗普也不甘示弱。特朗普稱馬斯克對政府撤銷電動汽車“強制令”感到不高興,還表示馬斯克了解法案內部運作,只是在發現撤銷電動汽車“強制令”后才反對。
特朗普甚至威脅要削減馬斯克相關企業的政府補貼和合同,這一番隔空罵戰讓特斯拉市值迅速蒸發超1500億美元。
馬斯克則反擊稱特朗普也在愛潑斯坦蘿莉島的名單上,并且正是因為如此,白宮才選擇不公開相關文件。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這場罵戰反映出美國政壇正陷入類似南美國家的困境。
為了獲取選票,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都不惜通過財政赤字來“賄賂”選民,全然不顧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
美國當前債務總額占GDP的比例,已接近二戰時的峰值,現行以美債為基礎的全球經濟體系正在面臨壓力。而特朗普還不斷背棄盟友,全球收縮,直接挖美元體系的墻腳。
如果美國可以積極扮演老大角色,繼續維持全球秩序和美元體系,那目前美國借錢擴張需求,全球生產供給美國,同時把賺到的美元借給美國去擴張需求的循環是可以勉強支撐的,直到下一次科技革命把債務和流動性吸收。
問題是特朗普選擇了倒退,選擇了放棄美國的全球影響力,選擇了再工業化,選擇了扔掉一個其實美國占了天大便宜的體系安排。在道路的選擇上,是不能走回頭路的,只能一條道走到黑,不然崩潰來得更快。
馬斯克和特朗普的這一次吵翻,讓特斯拉暴跌14%。過幾天咱們再看看他倆會不會重歸于好,做一個14%的大波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