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寶珠???????????
上半年還沒結束,清明、五一、端午這三個小檔期的生存空間便呈現出持續惡化的態勢。從票房數據到行業討論,小檔期的困境已然成為上半年電影市場的焦點話題,其背后折射出內容供給失衡與檔期依賴癥的深層矛盾。
一個月前,五一檔票房同比暴跌51%的數據還沒讓院線和制片方緩過神來,本周的端午檔也只是在《碟中諜8》的帶動下淺淺回暖,仍難逃爆款單一、后期乏力的困境。
“小檔期的困境根源在于優質內容不足。”北京某院線品牌總經理大山(化名)告訴骨朵,很多大片因觀眾基數小、宣傳成本高而回避了小檔期,導致小檔期的片源質量參差不齊。
例如,今年清明檔雖有10部影片上映,但僅3部票房破億,多數影片因題材同質化或制作粗糙被市場淘汰。“在小檔期定檔的影片更需要有質量。”
“大小檔期影片數量分布失衡,無解”
對比以往,當下大小檔期影片分布失衡的問題愈發顯著。
以近三年為例,在春節、國慶、暑期等大檔期,影片數量呈現逐年遞增態勢。2022年大檔期上映影片達85部,2023年增至98部,到2024年更是高達112部,且這些影片往往占據了全年60%以上的票房份額。
而在清明、端午、中秋等小檔期,影片數量則波動較大,2022年小檔期上映影片為42部,2023年降至35部,2024年雖略有回升至38部,但票房占比始終在20%以下,與大檔期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冷熱不均的市場分布,使得院線在大檔期面臨排片過載導致的放映效率下降、觀眾選擇疲勞等問題,而在小檔期,則因影片供給不足導致銀幕資源閑置,直接影響到院線整體運營效率與市場收益的穩定性。
為緩解壓力,院線也會主動向手握好內容的片方提出“小檔期資源協助”的合作方式,但基本上都會被片方拒絕。“我們并不吝嗇給片方提供排片支持,因為他們票房越高我們的分成也越高。但片方最終還是會去大檔期,覺得那里流量大、關注度高,即便競爭激烈也有機會分一杯羹。”
大山告訴骨朵,在《哪吒2》大爆之前,就有不少影院憑借院線經理的預測,吃到了這波春節檔的紅利,這說明院線一線工作者遠比許多片方更能科學地判斷影片的市場潛力與檔期適配性。
“影院有自己的數據庫,也能更好地為影片提出檔期建議。”大山認為,小檔期雖然整體規模不如大檔期,但競爭壓力小,若影片類型與檔期特點匹配,反而可能獲得不錯的票房表現和口碑發酵空間。
往近了說,前年端午檔有賣出了35.23億的《消失的她》、五一檔有11.84億的《人生路不熟》和8.5億的《長空之王》;往遠了說,2021年清明檔有賣了8.6億的《我的姐姐》、五一檔的《懸崖之上》也賣了11.91億。
“不管這些影片的票房表現是否達到預期,或者是不是有特殊性的個例,站在我們院線的角度,這些數據都說明這些小檔期的活力和潛力。”大山明白,部分片方認為大檔期自帶流量和關注度,所以即便競爭激烈,他們也希望借助大檔期的熱度分得一杯羹。
但從市場生態健康度來看,過度集中的大檔期競爭,反而可能導致影片的“同質化內卷”,擠壓中小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間。
“一些片方擔心小檔期的市場容量有限,難以實現影片的商業價值最大化,但其實很多能賣到上百萬、上千萬的毫無卡司的恐怖片,就說明小檔期的精準受眾消費模式,反而能讓類型片以更低的營銷成本觸達核心觀眾。”
大山還發現部分片方存在根深蒂固的行業慣性思維,覺得只有在大檔期上映才能體現影片的“地位”,從而忽視了小檔期的潛力。這種大小檔期影片分布的失衡,不僅導致大檔期影片扎堆、競爭白熱化,也使得小檔期資源浪費,市場生態難以實現均衡發展。
“觀眾真的能把大檔期的每部片子都看了嗎”
當大檔期成為片方眼中的流量必爭之地,觀眾的消費承載力也在遭遇嚴峻考驗。數據顯示,2024年春節檔和國慶檔的單檔期人均觀影次數卻從1.8次降至1.2次。
“觀眾對高密度影片的消化能力已接近飽和。”2025年春節檔票房前3名貢獻了78%的票房,后8部影片平均票房不足5000萬元,超60%的影片淪為“陪跑炮灰”。
兩個月前,大山所在院線旗下所有影城負責人一起復盤春節檔,針對會員用戶的調查問卷顯示:超40%的觀眾“不得不只選擇一部大片”;而對三部以上影片感興趣的觀眾中,超60%最終“實際僅選了兩部”。
大山直言,大檔期里觀眾往往只認準頭部影片,這讓很多中等成本以上的影片很難突圍。
比如定檔春節檔又撤檔的《蛟龍行動》,夾在三部頭部大片之間,排片率始終不足8%。倘若片方愿意選擇其他檔期,許多電影院肯定愿意為其提供一些購票優惠、小程序等渠道的首推位置。就算不能完全覆蓋成本,也不至于像在春節檔一樣淪為近乎消失的存在。
在大檔期“擁擠困境”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小檔期的價值愈發凸顯。正如大山所言:“小檔期的存在本質上是為觀眾提供‘錯峰消費’的選擇空間。”他認為,小檔期既為觀眾提供了差異化的觀影場景,也為中小成本影片開辟了“避其鋒芒、精準觸達”的生存空間。“可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人敢去小檔期了。”
大山分析,這種集體性的“大檔期依賴癥”,本質上是行業風險規避心態與市場認知偏差疊加的產物。片方擔心小檔期聲量不足,卻忽略了其“競爭真空”的獨特優勢,深陷于“越擁擠越恐慌,越恐慌越擁擠”的惡性循環之中。
“小檔期必須存在”
“小檔期的價值不在于短期票房規模,而在于其對電影市場生態的調節作用。”大山認為,對院線而言,小檔期是緩解大檔期資源過載、激活差異化內容的“緩沖帶”;對制片方而言,則是中小成本影片規避頭部競爭、實現精準觸達的“試驗田”。
他透露,未來幾年的時間里,自己所在的影城會嘗試將各種內容搬上大銀幕,讓更多群體走進電影院,而不是只靠年輕群體養活電影院。“與其在生日專場、求婚專場這種非核心業務上分散精力,不如將資源聚焦于內容破局。”
基于此,許多影院品牌也已經將目光投向了小檔期的差異化內容運營。大山所在影城的市場部,就對核心數據的分析——例如去年端午檔單影城日均放映場次較春節檔下降40%,但場均人次達18人(遠高于春節檔尾部影片的5人),且觀眾滿意度提升22%——針對性策劃了老電影重映、演唱會放映、紀錄片放映等主題周活動。
“目前還在和版權方洽談,我們希望能夠孵化出一條成型的商業變現路徑。”大山透露,其團隊正對小檔期乃至每一個普通周末進行持續的差異化運營探索。
一是對演唱會放映進行批量化排片與主題包裝,來吸引年輕粉絲群體與音樂愛好者。例如策劃“懷舊金曲演唱會周”,通過經典歌手live影像重映,搭配周邊售賣和線上應援活動,激活Z世代觀眾的情感消費。
二是對一些知名電影進行固定周期或日期重映,讓錯過首輪放映的觀眾與情懷向受眾也能走進電影院。如每月設置“經典電影懷舊日”,重映《哈利·波特》《泰坦尼克號》等IP作品,通過“親子套票”“情侶特惠”等形式擴大受眾覆蓋面。
三是將人文、科學、探索、戲曲等不同領域的紀錄片引入電影放映市場,為有觀影需求的親子家庭提供寓教于樂的差異化內容選擇。例如聯合科普機構推出“宇宙探索紀錄片展”,搭配映后親子手工課或科學家見面會,讓家長與孩子在觀影中實現知識獲取與情感聯結。
“作為影院,我們沒辦法強制片方的定檔,但我們為了盈利也得自救,得想辦法把觀眾拉進電影院。”大山坦言,在片方集體扎堆大檔期的現狀下,院線必須主動創造增量空間。而此前重映《倩女幽魂》就為他們公司旗下某影城吸引了超3000人次觀影,非票房收入(周邊+小食)占比達19%。
這些成績許多影院意識到,培育出穩定的細分客群,不僅能填補票房空白,更能構建起影院獨特的品牌標識,讓觀眾在非熱門時段也能想到“這里有值得期待的內容”。當然,大山也不否認,是這家影城獨特的地理位置給《倩女幽魂》提供了大量的付費觀眾,但更關鍵的是,這種差異化運營模式在其他城市分店也能被復制。
比如根據各地影城歷年的觀影數據、用戶畫像,為觀眾提供感興趣的內容,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自救辦法。“電影為體驗感消費,我相信只要我們找到觀眾未被滿足的細分需求與內容的精準匹配點,就能在小檔期甚至日常時段創造持續的消費場景,讓影院從‘被動排片’轉向‘主動造市’。”
不過在大山看來,院線的這些自救辦法也只是退而求其次的被動應對策略,畢竟電影市場需要小檔期有真正的優質內容支撐,才能從根本上激活檔期生態,實現觀眾、片方、院線的三方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