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季!
在當代中國,若要評選最具全民共識的“公平象征”,高考必居前列。作為一項已經走過四十余年的國家級選拔制度,高考早已超越了普通的考試功能,成為億萬普通家庭命運躍升的制度性通道。在一個資源分配尚不均衡、社會階層流動日趨困難的背景下,高考可謂是中國留給平民子弟最堅固的“上升通道”。可以說,在今天的中國,高考仍是平民子女改變命運的最大福利。
高考是平民社會希望的燈塔。當然,高考不是完美的制度。它存在應試傾向過重、評價單一、城鄉差異仍未完全解決等現實問題。但即便如此,它仍是中國社會少有的、相對公平且廣泛信任的制度設計。在一個處處拼爹、資源有限的現實里,高考是中國普通家庭能夠寄希望于孩子努力改變命運的幾乎唯一渠道。這不僅是一種考試制度,更是一種制度性福利,一種國家層面為平民社會保留的尊嚴與機會。我們應該珍視它、完善它,而不是否定它。在高考之外,我們也期待未來有更多渠道能承載這種公平的理想,但在今天,高考依然是那束最亮的燈,照亮了億萬普通孩子通向未來的路。
高考制度本身具有高度的程序公平。高考最顯著的特征是程序公正、規則清晰。不論你來自偏遠山村還是繁華都市,不論你的父母是農民還是高官,在考試當天,所有人都坐在同一間教室、答著同樣的試卷、接受同樣的評卷標準。這種形式上的平等在當今社會中極為稀缺,它向所有中國家庭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只要你足夠努力,就有可能改變命運。這是一個對絕大多數普通人尤其是弱勢群體來說,最樸素卻最珍貴的希望。
高考是社會資源配置的關鍵跳板。中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高度集中在少數985、211高校。這些學校不僅代表著教育質量,也掌握著未來就業、戶籍、社會地位等方面的話語權。高考成為進入這一“資源高地”的首要門檻,是少數不依靠家庭背景、人脈關系,而能憑個人實力進入精英軌道的方式。相比其他國家逐步強調“推薦信”“背景材料”的招生機制,中國的高考制度仍舊以“分數優先”為原則,這為不具備社會資本的學生保留了競爭資格。高考不僅選拔學生,更在隱性地進行一次資源再分配:偏遠鄉村的高分考生可以通過高考享受與城市學生同樣的優質教育資源,成為稀缺的“逆襲者”。
高考保障了階層流動的可能性。盡管社會上對“寒門難出貴子”的呼聲不斷,但不容否認的是,在當今中國,寒門若真有出路,高考仍是最現實、最有效的一條。過去幾十年,無數來自農村、底層家庭的學子,正是憑借高考進入重點高校、進入一線城市、獲得更好的工作,最終完成從“社會底層”向“中產以上”階層的躍遷。一些缺乏制度渠道的國家,社會階層早已固化,窮人很難接觸到優質教育,精英則通過代際積累掌控社會權力。而中國的高考制度正是打破這一趨勢的緩沖器——雖然不能徹底逆轉階層固化的趨勢,但它提供了一個合法且可操作的“例外通道”,這是一個制度為平民保留的希望之窗。
高考改革亦體現國家對教育公平的持續追求。近年來,為應對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高分低錄等問題,國家推出農村專項計劃、地方專項計劃、高校專項計劃,專門為中西部貧困地區學生提供更多錄取機會;同時推動新高考改革,打破文理分科,增加選擇性考試,提升人才多元選拔能力。這些改革的出發點,都是要在高考這一平臺上進一步增強公平性與合理性,使高考不僅是一次考試,更是教育資源向下傾斜、制度保障社會正義的抓手。在其他社會福利體系尚未完全健全的背景下,這種教育機會的“傾斜”,正是一種“制度紅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