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學校正式組建初期,一大批新中國第一代理工科專家從世界各地匯聚于此。他們胸懷家國,放眼寰球,提出“辦大學,就要創一流”的口號,學校從一開始就躋身全國“四大工學院”。此后數十年里,他們為學校的發展殫精竭慮、嘔心瀝血,是華南理工大學建設世界一流高校的奠基人。
為緬懷華南工學院前輩先賢,進一步弘揚和傳承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學術風范,勉勵師生向先輩學習、繼承發揚老一輩華工人的優秀品質,黨委宣傳部“華園先賢”系列人物報道今天推出第十一期。
人物簡介
陳樹功(1916-1994),廣東大埔縣人,華南工學院(1988年更名為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曾任原輕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制糖組組員、廣東省制糖學會名譽理事。曾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陳樹功長期從事制糖與天然溶液電磁場處理等研究工作,是我國高等學校制糖專業的開創者之一,培養出我國第一位糖品物工學專業研究生。數十年里,他在“甜蜜事業”的田野中苦耕勤栽,著有《甘蔗制糖工藝學》《甘蔗糖生產工藝學》《現代制糖工藝理論》《蔗糖化學新探》《蔗糖工業化學》《探索糖的世界》等。
夏日的午后,廣州西堤碼頭人潮熙攘、車流如織,一派繁盛景象。
星落附近的革命歷史遺跡,卻始終銘記著百年來,大批中華兒女,曾在這里,將命運同腳下這片大地緊緊相連,為國家從積貧積弱走向富強做出的奮斗與犧牲。
就如,1935年12月12日,這里狹窄的街道被三千余人的隊伍所占滿。在人群中,一位身著白衫、戴著眼鏡的清瘦少年,大聲吶喊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誓死保衛祖國”——他,正是當年在廣州讀大學的陳樹功。
為新中國開拓“甜蜜事業”科學研究
一寸丹心為報國。正如自己吶喊的誓言那樣,陳樹功在畢業后,選擇了科研報國的道路,并在1952年華南工學院正式組建時調入化工系,負責組建制糖專業。
那個時候,華夏大地百廢待興,人民生產與建設的熱情高漲。然而物質資源的匱乏,加上帝國主義揮舞起技術封鎖、貿易禁運的“大棒”,給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科學研究都帶來了重重限制。
陳樹功沒有被這些困難嚇倒。他懷著滿腔的熱情,從零開始在華南工學院創辦起我國第一個制糖工學教研組,揭開了我國自主培養制糖工業高級專門人才的第一頁。
陳樹功教授(右1)指導學術
深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陳樹功,深入工廠,結合實際,潛心鉆研,寫出本專業第一部專業教材《甘蔗制糖工藝學》。他還帶著大家精心備課、創造科研條件、成立多科性教研組、和企業建立聯系,站到“教學、科研、生產勞動三結合”教改隊伍的前列,不斷提升著專業水平。
在打下了初步基礎后,陳樹功又主動申請公派留學。1958年,他被公派到蘇聯訪問留學,在莫斯科食品工業學院和全蘇制糖科學院進修。
“培養一個留學生,相當于當時25~30戶農民全年的勞動收入”,帶著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陳樹功在留學蘇聯的兩年時光里,夜以繼日地勤奮學習,不敢有絲毫懈怠。
陳樹功教授(左1)指導科研
學成回國后,陳樹功晉升為教授,用前沿的理念推動學科建設大踏步前進。他深諳科學研究是提高教學水平的必登臺階,因此,便在制糖教研組的基礎上籌建了 “天然溶液電磁處理研究室”,以天然溶液為對象,電磁處理為手段,對糖料提汁機理、澄清和結晶理論進行深入研究,筑起了新技術強化制糖過程系統研究的基石。
陳樹功曾表示,研究室有光、電、磁、聲(聲、超聲波)四把刀,用四個物理場來強化化工過程,有這方面的研究基礎。憑借著這一優勢,在他的帶領下,研究室爭取到一系列國家有關部(委)的科技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博士點基金項目、省市級科技項目以及企事業單位委托的生產技術等服務項目,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進入20世紀90年代,年逾七旬的陳樹功,仍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帶領專業師生堅持改革和不斷創新,朝著把制糖專業辦成世界先進的一流專業目標邁進,并協力籌備建立了輕工技術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培養了華工第一位碩士研究生
陳樹功非常重視學科人才隊伍建設。留洋歸來的張力田,當時就職于國家輕工業部食品研究所,任高級工程師。1964年,陳樹功多次前往北京邀約,最終促使張力田加入了華南工學院制糖專業,在這里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和制糖工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除了引進和培養優秀師資,陳樹功還為學校招收了首批研究生。1964年,他培養的研究生郭祀遠順利畢業,成為學校培養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也成為我國培養的第一位糖品物工學專業研究生。此外,他還招收了外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更廣泛地傳播專業知識與技術經驗。
陳樹功曾說:“搞好教學工作,是培養適合祖國需要人才的保證,是我們最光榮的任務。”有段時間,他觀察到學生在學習中存在超學時和積壓偏廢的情況。他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課程編排不合理,或者學生自學的獨立性不夠,而是組織師生座談,共同尋找原因和解決辦法。會后,根據課程的難易程度、學生的水平差距,制定詳細的改進方案,師生共同努力,最終確保了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
陳樹功教授(右1)、張力田教授(中)、郭祀遠教授合影
1981年,華工制糖工程成為首批博士學位授權點,陳樹功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成為我國首批制糖工程學科的博士生導師。他作為制糖工程學科的標桿,帶領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干積極承擔國家、省、部(委)的各項科研任務,取得多項科研成果。這也使得以他為學術帶頭人的“制糖工程”學科于1988年再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人應該好好做事,要有做大事的思想。”這是陳樹功常對學生們說的一句話,他也始終秉持著這樣的信念,不斷踐行著這句話。從教50多年的時間里,他始終治學嚴謹,勇于創新,對學生既要求嚴格又和藹可親,既傳授專業知識又曉以處世哲理。他以“長江后浪推前浪”來激勵學生們奮發前進。華南理工大學楊宜功教授曾回憶說:“在我的學習和學術科研生涯中,陳樹功教授是對我培養和影響比較大的一位好老師。”
陳樹功教授榮獲全國優秀教師表彰
由于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的巨大貢獻,1991年,陳樹功教授榮獲國家教委和人事部頒發的“全國優秀教師”光榮稱號。
38歲入黨帶動身邊教師
回憶起自己的求學時代,陳樹功曾感慨道:“我們當學生的時候,是‘中國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不得不奮起救亡,這是歷史賦予那一代青年的責任。”
他堅信,只有政權掌握在人民手里,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推動國家工業化進程,才能使科學和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才能使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
陳樹功熱愛人民的教育事業,忠實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對待科研,他堅持從實際出發;對待教學,他認真負責,為了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經常備課到深夜。他的教學熱情高,能盡自己的力量將科學知識不厭其煩地教給學生,除了給學生們解決學業上的問題外,還注意進行思想教育、勞動紀律教育、理論結合實際教育,以及教育學生們要向工人師傅學習。陳樹功與教研組的教師們共同努力工作,開誠布公地聽取和吸收他人意見,改進教研組工作。
1954年,38歲的陳樹功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申請中這樣寫道:“我有信心和決心在黨的政策指導下,搞好糖品物工學專業教育和推動科學普及運動的工作。我熱愛黨的事業,并堅決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
作為高級知識分子入黨的典型,當時華南工學院專門報道了陳樹功入黨的故事,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教師,也帶動了一眾教師加入到黨的偉大事業中。
陳樹功讀大學期間留影
“制糖專業墾荒牛,竭力陳生石蜜求”。1994年3月,陳樹功因病逝世。他的一生,不忘赤誠初心,未辱報國之志,致力于天然溶液理論、有機工業結晶、糖類物質與人類生活及生命科學關系的探索,把自己的全部熱血與智慧,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
(本文參考了《 懷念全國優秀教師制糖工程專業創始人陳樹功教授》(郭祀遠,鄭長庚)、《精神永存 激吾奮進——悼念導師陳樹功教授》(李琳,宗敏華)、《接過前輩的火炬——訪一二九運動參加者陳樹功、張力田教授》(谷青)、《中共華南工學院總支第二支部通過陳樹功副教授入黨》、《陳樹功教授資料》等。)
華南理工大學 學生記者團
文:李至祎 李英娣 田蕾 趙春旭
圖:檔案館提供 部分來自網絡
支持:學生工作部(處)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微信編輯:鮑恩
初審:鮑恩
二審:盧慶雷
終審:鄒浩
華工原創,版權所有
若需轉載,敬請聯絡
郵箱:hgxcb@scut.edu.cn
“分享”“點贊”“在看”,記得一鍵三連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