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五七空戰”,據說雙方出動了120余架戰機。所以,這次空戰不僅成為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四代機空戰,更是一場改變作戰樣式的空戰。
所謂改變作戰樣式,就是從之前依靠單機性能的對決,向“體系化作戰”過度。根據各方透露出來的信息可知,此次印巴空戰,巴基斯坦能夠取得5:0的傲人戰績,不僅是因為殲-10CE戰機性能先進,更有地面雷達和預警機的配合,數據鏈編制的信息數據網,以及遠程空空彈的超視距攻擊。當然,僅憑這些就說明此次空戰已經改變了作戰樣式,或許還為時尚早。畢竟,此次空戰雙方并沒有出動包括第五代戰機和攻擊無人機,也沒運用超遠程空空彈。同時,在此次印巴空戰中,并沒有關于衛星和臨界空間飛行器等新型作戰手段運用,或者說這兩個國家根本沒有運用這些新型作戰手段的技術和能力。
所以,印巴“五七空戰”只是出現了空中“體系化作戰”苗頭,而將其視為“體系化作戰”典范還為時尚早。雖然,此次空戰還不能視為“體系化作戰”的典范,但需要注意到的一點是未來戰爭的作戰樣式必須依靠完整的軍工體系作為支撐。
以此次印巴空戰為例,巴基斯坦出動了戰斗機和預警機,當然還包括這兩款軍機所配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再加上地面雷達,以及遠程空空彈。當然,還需要有能力將這些武器和裝備集成到一個指控系中。但是這樣的能力,當今世界又有幾個國家能擁有呢?更何況,印度空軍的主力戰斗機包括法制的“陣風”和“幻影-2000”,俄制的蘇-30MKI和米格-29,兩款預警機分別配備了以色列“費爾康”系統和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研制的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而戰斗機配備的導彈則包括“流星”、R-77等不同國家研制的遠程和中程導彈。以目前印度不同國家以目前印度人的軍工生產能力和軍事科研能力,很難再研制一款指控系統將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軍機和導彈集成到一個系統之內。即便印度背靠法國、俄羅斯和以色列,也很難再短期內實現“體系化作戰”。
其實,不僅僅是“體系化作戰”的問題,即便是單機對決,以印度甚至法國的工業能力似乎也難以在空戰中占得優勢。以法制“陣風”為例,這款戰機其配備了RBE-2AA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流星”遠程空空導彈。如果僅看紙面的數據指標,RBE-2AA的探測距離在160公里左右,“流星”導彈的最大射程在200公里左右,有效射程在150公里左右。這樣的指標,讓“陣風”在四代半戰機中對決中并不會落于下風。但問題是,奉行國防獨立的法國人,在諸多軍工領域并不完善,直接導致了各種武器系統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
比如,“陣風”戰機配備的RBE-2AA相控陣雷達天線口徑過小,直接影響了探測距離,能否達到160公里讓人不得不有所懷疑。而“流星”導彈的有效射程雖然在150公里左右,但是“流星”導彈在啟動階段依賴火箭助推器,需要約3秒時間才能加速至2馬赫以上,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的時秒鐘的間足以改變整個戰局。而且,這使得“流星”導彈在40公里內的交戰距離上會處于劣勢。此外,沖壓發動機的進氣道設計,它在高攻角機動時可能會影響氣流穩定性,導致導彈在高過載機動狀態下的性能下降,這也直接導致“流星”能被更容易的規避。所以,拋開“作戰體系”不談,即便“陣風”與殲-10CE進行單機對決也很難占據上風。
或許,此次印巴空戰如果真的說是“體系”的勝利,倒不如說是東方大國對法國、俄羅斯等國軍工體系碾壓式的勝利。當然,在此過程中也讓人們有機會窺伺未來空中體系化作戰的“作戰樣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