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車價越來越高的“中高端”和“高端”國產汽車品牌斬獲一個又一個的累銷里程碑,我們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當全面邁入智電時代,是否車價越高,反而越暢銷?
近日,阿維塔和問界先后宣布達成了兩大累銷里程碑。其中,阿維塔實現了品牌累計銷量成功突破15萬輛;鴻蒙智行也同樣斬獲喜訊,問界M9(參數丨圖片)累積交付突破20萬臺。尤其引得筆者關注的,是這樣的累銷成績,并不是我們傳統認知里的“低價策略”換來的,兩者的車價可一點兒也不低。
其中,阿維塔品牌的產品平均售價已超過27萬元,問界M9則更是一直都頂在50萬級別的價位區間里。為何都在念叨大環境不景氣,這些售價并不低的車型卻能逆勢熱銷,當下的汽車消費水平真的如此之高了嗎?與此同時,一直在我們耳邊響起的“國產汽車高端化”,又是否已經收獲了階段性的勝利?
國產車的“崛起”,賽道切換是主因?
國產車之所以能夠實現當下的“高售價、高銷量”,在筆者看來,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當下的車市競爭賽道已悄然完成了切換,至少國內車市如此。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合資車憑借著在“三大件”領域里的技術優勢積淀,占據了市場里的絕對主導地位,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它們更加配的上高售價區間。彼時,國產車也并非沒有進行過努力,很多品牌通過重新打造高端品牌,亦或是開辟出新的產品序列,想要去切那個蛋糕,然而無一例外全部折戟。
可隨著新能源車的崛起,特別是智能化下半場的開啟,不僅技術方向變了,賽道也同步更替。在以電池、電機、電控為代表的“新三大件”領域里,國產品牌反倒成為了領跑者,同時由于產業鏈的優勢明顯,在智能化部分,更是領先了合資車不止一個身位。
加之合資車在燃油領域里存在已經得品牌溢價和品牌影響力等優勢,在“新賽道”里也已徹底“祛魅”,至少降低了對于消費者選擇品牌時的影響力。那么此時,車型的售價高低,便變得相對“簡單且純粹”了起來。
當下,汽車產品是否支撐得起一個相對更高的售價,決定因素已被徹底改寫。它可以是車企在新能源領域里的“新”技術優勢,更是當下汽車消費者更加實際的用車需求。
“新”技術優勢無需多言,擺在那里你不承認也不行。而在洞悉消費需求方面,可以說國產的“高售價”車型則相對更懂國人一些。筆者也很反感很多國產品牌在新車發布會上動輒“XX萬內最強”,“XX強過百萬豪車”之類的宣傳話術。但你冷靜下來細想,其實說得并沒有太大的毛病。
類似那些原本只在合資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級別車型中才有的“大空間、高配置和舒適性”,如今卻在國產品牌的許多車型中予以落地,那么它們憑啥不能定個相對更高的售價?對于買車是買個logo,還是查看車價是否匹配產品價值,現在的消費者都已經非常理性,想得也很透徹。
此外,部分國產品牌還在服務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有的甚至已經超越了豪華品牌的服務體驗,個別項目更是已經做到了極致。多重因素疊加之下,國產品牌的高售價車型,獲得更高的銷量不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嗎?
那么一個個“最快”里程碑的相繼出爐,便成為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只不過到底是誰先達成,還得綜合很多方面的因素考量。故而國產品牌的高售價車型,最該感謝的是這個切換賽道了的全新汽車消費時代,以及越來越多愿意嘗鮮的“新”汽車消費主力軍。
消費者,究竟是“小白鼠”還是“既得利益者”?
無疑,多款國產高價車型的相繼暢銷,不僅彰顯了國內車市技術層面的換道超車,更是對市場規則進行了一次重寫。然而,對于那些率先做出嘗試,打開荷包進行實際支持的消費者而言,他們究竟是“小白鼠”,還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呢?
事實上,也得分兩方面來看。
如果消費者花費一筆相對較高的購車款,買到了一款持續暢銷的高價車型,而這個車型的品牌,又有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現狀,那么恭喜這批消費者,他們的購車款不僅沒有打水漂,反而為他們帶來了不錯的購車體驗和一輛擁有較高產品價值的愛車。
若情況并非如此,消費者花費了一筆不菲的購車款,買到的愛車其品牌堅持了一段時間以后,便出現了諸多的狀況,有的暴雷有的甚至徹底退市。那么消費者的后續用車生活,便會出現各種問題。不僅僅是售后維保,就連該車的二手車殘值也將大大受到影響。
拋開這個品牌的不確定性不談,我們聊聊為何當國產品牌推出高售價車型時,會有如此多的消費者會買單。
我們不排除有部分消費者確實是因為“中國品牌”這個金字招牌去的,想用實際行動來支持一下我們自己的汽車品牌,甚至是國內汽車工業的發展。但有更多人,卻是從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選擇了這些車型。
一方面,消費者出于增換購的需求,在已經有了一輛油車的情況下,會主動愿意去嘗試和接受新事物。加之新能源車企在宣發方面,在用車成本方面的大肆努力,讓不少消費者更加接近了這些新能源高售價車型。也就是我們認為的潛意識里已經對其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至于接觸到售價已經會被嚇跑。
另一方面,國人消費有個習慣,無論是哪種商品大家都喜歡“買漲不買跌”,這些高售價車型賣得越好,訂單成績越亮眼,那么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自然而然就會更大。包括開篇提及的阿維塔和問界,其實都受到此因素的影響,從而獲得了那些諸多的累銷里程碑。
國產品牌高端化,究竟成功了嗎?
對此,網上存在著不小的爭議。有人認為既然實現了高售價車型的市場認可,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對車企踐行高端化所獲得成果的一種體現;也有人認為國產汽車品牌的高端化,其實還差得很遠。
在筆者看來,如果給“高端化”加個前置定語“新能源”,或許可以稱之已然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因為沒有一個合資品牌,能夠在新能源車的高售價區間里,重復其燃油領域里的優勢,反而劣勢十分明顯。還不僅僅是銷量,更有消費者的口碑和市場反饋作為印證。
此外,因為國內車市在新能源領域里還有著幾大明顯的特征,例如相關產業產業鏈的優勢明顯、信息化的水平較高、基礎設施的建設相對更加完善,使得國產品牌在新能源賽道里實現“沖高”,少了阻力,多了很多助力。
另外,由于國家和地方政府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扶持既持久又給力,客觀上也降低了消費者一定的購車壓力以及用車成本,為國產汽車品牌沖刺高端化提供了一個好的環境。
然而,即便如上述所說的那么多優勢加持,國產品牌的高端化很難就和成功劃上等號,至少現在還不行。因為和許多豪華品牌在燃油時代的積淀和體量相比,15萬、20萬輛的累銷成績并不穩,市場也存在著較大的變數。
就目前情況來看,只能說是國產品牌發力高端化有了一個絕佳的時機和環境,許多客觀條件和相關配套,可以支撐起它們共同探尋高端化之路,而非燃油時代的“摸黑過河”。
在筆者看來,我們欣喜于越來越多的國產品牌進行高端化探索,也為它們的努力和堅持而點贊。可這條路上依然荊棘密布,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真正檢驗和驗證它的只能是市場。
如果配得上高售價的車型,市場和消費者自然會接受它,為其帶來一個又一個的累銷里程碑;而如果只是盲目虛抬高價的產品,最終也會被市場淘汰,哪怕它確實取得過無數亮眼的訂單成績。
僅就目前情況來看,“車價越高,越暢銷”的案例還僅僅發生在個別幾款車型之上,要想越來越多的高端國產汽車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甚至走向世界,對于車企們而言,依然任重而道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