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龍詩慧
編輯 / 蘭雨
在跟大家分享我最近看到挺大觸動的3輛新車前,先提3個問題:
有最大240L智能電動前備艙的SUV是誰?
全球首款L3級算力的AI汽車是誰?
還沒上市,后排娛樂屏就升級到21.4寸的大六座SUV是誰?
如果你平時愛看新車,就能意會我說的前兩臺車,是剛預售的樂道L90和上市不久的小鵬G7;第三輛可能要想想,畢竟車還沒上市,但如果恰好你對數字很敏感,就知道21.4寸是如今最炙手可熱的大型SUV——問界M9(參數丨圖片)的后排娛樂屏尺寸,那個要對標的自然是理想i8。
不同尺寸,不同定位,不同價格帶(樂道L90和理想i8是競品),之所以拉來一起對比。我是覺得現在的新車,營銷講故事的方式,又陷入了一種不爭長遠,只爭朝夕的困頓里。
老實說,在上周樂道L90預售之后,這輛大型純電SUV給我最直觀的感覺,除了BAAS(電池租用方式)超低19.39萬的預售價,就是那個刷新車頭前備箱“天花板”但情緒價值、實用價值都不太高的前備艙了。而小鵬G7把價格壓到20萬以內,標配華為HUD和CDC懸架,兩顆Orin-X芯片起步,自研的圖靈AI芯片有效算力大于2200TOPS,還首創VLA-OL+VLM雙架構,初看的確很牛,但“L3算力”并不等于“L3智駕”落地,實際體驗仍然被限制在L2功能,無法充分發揮車輛的硬件優勢。
我理解小鵬的出發點,是要標榜強大的圖靈芯片,但或是法規的不允許,或玩文字游戲,營銷過度包裝給人錯誤指向就大可不必了。至于理想i8?“冰箱彩電沙發”產品魔法是理想帶起的,如今更得上一層樓,但這成本會轉介到消費者身上嗎?我們真的需要后排巨幕嗎?
過度包裝,就是掩蓋弱項?
這難道不是“以用戶為中心”嗎?可能你會說前備艙、華為全家桶和超大彩電都是車企懂市場,超前滿足消費者用車場景的表現;尤其新能源汽車已經逐漸數碼產品化時,把功能做足又有什么錯?更何況這三臺車打得都是20萬+中高端SUV市場,對標不是BBA車主的增換購,就是科技嘗鮮的年輕人,不搞點別的,怎么吸引見多識廣的消費者高看兩眼?
是的,如今中國汽車市場的同質化非常高,而且已經轉向買方市場,每個細分市場都變成紅海;沒有什么比通過差異化叩開關注的大門,或奉行“量大管飽”政策,配合定位價格段,卷出“有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新高度,能最快讓產品出圈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在新車公布價格之前,車企掌舵人很喜歡羅列車型的賣點,少則數十項,多則上百項,給人一種整車論斤買都便宜,“不買吃虧,選別家血虧”的打雞血感。
每個品牌都熱衷“堆料”,但產品定價擺在那,講出來的“堆料”都是花了成本,那是否意味著顧此失彼,不提的產品點,連同級水平都達不到呢?
現在的新能源營銷,每一家或多或少都給我這樣的感覺,尤其高端的車,愿意給人看的產品點,都往往是力大磚飛,浮在上面,或者拉上外力破圈,深究對比下來,車的基本功還欠扎實;如今這種趨勢,有向10-20萬級市場滲透的趨勢;當我在一輛12萬入門的車上,看到宣傳標配冰箱,但細看之下,座椅通風加熱竟要中高配才有,就百思不得其解;一輛剛上20萬的SUV,竟上了大多數車型都沒有的電子外后視鏡,而智駕L2+級都做不到,是不是舍本逐末?維修成本變成買車顧慮?砍掉這些配置,可以再賣便宜點么?中高端車型可以用堆料呈現出完美,因為價格允許;而老百姓10萬多的經適車型,還是講點貼地氣的故事吧。
但這并不等于高端車型就能玩得跳脫。還記得在樂道L90預售之后,李斌在采訪時表示,內部在做L90定價邏輯推演時使用“目前不賺錢、最低能把價格壓到多少”的思路來確定售價。
我看到信息之后,真的很想跟斌哥說,既然樂道L90承載著蔚來生死的走量重擔,既然能給到BaaS后19.38萬的勁爆超低價,就不要再過度包裝L90的前備廂了,這輛純電品牌旗艦,肯定有比電動前備箱更值得傳播,更能打動消費者的“靈魂”;否則你不在發布會侃侃而談3個小時,就為了證明樂道L90是“革新之作”。安全、空間、電耗都有亮點,你的PPT就將核心產品點掰開來,揉碎講透的。但為什么到了很多消費者眼里,一提到L90只想到花錢買個沒什么用的前備廂呢?這會讓人懷疑,前備廂是不是這車數不多,能讓人記住的亮點?
車厘子觀察
舍本逐末,竟然沒錯?
上市9分鐘內大定破1萬臺,可以說小鵬G7大賣的功臣離不開比小米YU7便宜6萬、但又高得離譜的性價比。但也很快,網上的輿論戰來了,第一波到店體驗的網友似乎不買賬,小鵬G7把空調、座椅通風加熱的功能,甚至副駕手套箱的開關,都做成只能從屏幕開啟的模式;而且頂配沒有四驅,沒有女王副駕,僅是多了圖靈芯片,智駕能力是否跟廠家說的一致,還有待觀察,如果頂配車型,在復雜的掉頭轉彎還需要人手接管,實際體驗還“禁錮”在L2T,那消費者花了2萬元買的L3算力,錢等于打了水漂?
駕駛方面,小鵬G7也存在問題,全系中創新航的磷酸鐵鋰電池,雖然有高能效兜底,但也跟同級競品用的寧德時代差距明顯;同時,全系的底盤用料也沒有比G6好很多,行駛質感也沒比低一級的G6有很大提升。
難道,車型配置SKU首要目的,不是讓消費者覺得選哪個配置都物有所值嗎?起步即滿配的理念,不是先把實用性配置堆滿,再用舒適性配置、情緒價值配置來區分版本嗎?
這不是產品力大于品牌力的表現么?一些品牌為了強調自己的科技調性,反在基本的體驗上失衡?還是酒香都怕巷子深,必須把一個長板拉到盡可能長,吸引受眾,其他的標準水平就好?真的看不懂。
也許是時代變了,也許我是跟不上潮流的人,如果我從消費者的眼光切入,也不難懂車企的用心良苦,沒話題創造話題的敘事“真香”啊,起碼能吸引我好好看下這輛車,等于擴大圈層入口,至于這功能是否實用,是否名副其實,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看法,畢竟使用場景千差萬別?,F如今,產品做得好的品牌,不一定賣得動,但沒有存在感的品牌,必然賣不動,雖然無奈,但確是大勢所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