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的觀眾,會比看電視劇的觀眾更優越嗎?
演電影的演員,會比演電視劇的演員更高級嗎?
在影視圈的鄙視鏈中,似乎電影永遠壓了電視劇一頭。
電影明星的粉絲,也常拿“電視咖別碰瓷電影咖”來黨同伐異。
有人說電視咖去拍電影容易暴露水平。
比如孫儷在電視劇領域把獎項拿了個大滿貫,但在電影中的表現卻很平淡。
可也有人說,電視劇才是檢驗演技的門檻。
比如拿了金雞影后的李庚希,在電視劇《雪中悍刀行》《漫長的季節》中,都是拖后腿的那一個。
后一種說法,乍聽之下有點倒反天罡,但細想卻有幾分道理。
的確有很多電影咖在電視劇領域嚴重水土不服。
如章子怡,在電影屆有口皆碑,可她唯一跨界出演的電視劇《上陽賦》,演得那叫一個矯揉造作。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綜合性的。
電影首先是商品,是直接賣給觀眾的,而不是賣給電視臺的。
導演要在兩個小時的時間內征服觀眾才能掙到錢。
這就導致電影的敘事必須緊湊,好不耽誤觀眾時間,但是拍攝時必須精雕細琢,花多少時間都可以。
為了一個鏡頭,電影導演可以無數次的NG,瘋狂折磨劇組成員。
比如《蜘蛛俠》中這個接掉落物品的鏡頭,是拍了156次才拍到的。
梁朝偉拍《阿飛正傳》時,因為一個吃梨的鏡頭,被王家衛NG了27次。
這種折磨讓梁朝偉回家哭了好多天。
《流浪地球2》作為亞洲第一部使用泰坦(一種很牛的機械臂系統)拍攝的電影,為了調試機器設備,硬生生讓劉德華在片場等了六個小時才開拍。
電影導演會為了一段戲,花功夫引導演員進入情緒,拍攝時反復調整演員的狀態。
如果演員本身的演技能達到60分的水平,那么在高水平電影導演指揮下,能表現出80分的效果。
這也是電影導演敢于大膽啟用素人的緣故。
因為沒有演技可以慢慢調,但一張符合角色的臉卻不好找。
電影《過昭關》中,飾演男主楊太義的,是從沒接觸過演戲的地道農民,導演就相中老爺子身上那股自然真實的感覺。
雖然電影上映后票房不佳,但這位素人老戲骨卻憑這個角色,提名了金雞獎最佳男主,并在平遙電影節拿下影帝獎杯。
換言之,只要導演中意,或是演員背后的資本足夠大,就算楊穎那種演技也能演出三分靈動來。
相比起電影,電視劇的制作粗放了許多。
畢竟電視劇制作完成后并非直接賣給觀眾,早期是賣給電視臺,如今還賣給視頻平臺。
而電視臺和視頻平臺都靠廣告盈利,觀眾在一部劇上花的時間越長,他們賺的越多。
甚至出現過電視臺“在廣告中插入電視劇”的奇景。
另一方面大多數人看電視劇,也的確是沖著消磨時間去的。
不會像看電影那樣,每時每刻都盯著屏幕。
這就注定了電視劇的一個特征:水。
劇情“水”得足夠抓馬離奇,就能吸引更多的觀眾,時長能水到七八十集,就能有更多的廣告植入。
因此對于電視劇的主創人員來說,他們的工作量比拍電影大,但制作周期和經費卻比電影緊張。
就這條件,導演哪有功夫引導演員進入情緒,哪有時間調整每個鏡頭的構圖。
只要演員流量大,能帶來播放量,演技差沒關系,只要能把動作和表情做對就行。
如果動作也做不好,表情也做不對,那就取消鏡頭設計,只拍正反打鏡頭,再把鏡頭切碎拼接起來,剩下的讓觀眾自己腦補去。
對于電影咖來說,這種缺乏環境氛圍的表演非常難受。
比如周冬雨在電影《七月與安生》中哭得有多動人,在電視劇《麻雀》中哭得就有多好笑。
電視劇表演本質上是在做題,如果能演出80分的效果,那演員的表演功底起碼有一百分。
也因此才有人說,電視劇才是檢驗演技的門檻。
對于資源咖來說,他們可以靠人脈和財富強行插入到大導演的電影中鍍金,可一旦到電視劇的領域,絕對會暴露表演功底。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電視劇考驗的是演員水平的底線,而電影尋找的是演員實力的上限。
但如果再深入想一下,就會發現該結論其實很草率。
首先,影響演技的因素有很多,電影的表演也不一定比電視劇好。
比如同樣是以張桂梅為原型的作品,電視劇版《山花爛漫時》的水準,要甩電影版《我本是高山》幾條街。
電影《異人之下》的制作水準很不錯,但主創的改編思路錯了,于是最終呈現的效果就遠遜于電視劇版《異人之下》。
如果從導演、編劇到演員所有人的審美認知水平都缺乏水準,電影未必會比電視劇更好。
還有很多人天生不適合大銀幕,在電影中演不出效果。
當年香港電影力推張衛健,將其作為“周星馳接班人”,奈何張衛健就是扛不起票房。
后來其轉戰電視劇圈,卻能混得風生水起。
再比如景甜拍了許多部電影,仍舊沒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然而一部小網劇《司藤》,卻將她的魅力無限放大。
其次,電視劇也不是沒有精品,它與電影的差距正在縮小。
電視劇在誕生之后,一直在向電影靠攏,近些年這種變化越發明顯了。
2014年,廣電總局出臺“一劇兩星”政策,推動了電視劇網播浪潮。
(“一劇兩星”,即一部電視劇最多只能在兩個上星衛視播出。此舉大大增加了電視臺采購成本,視頻網站成為電視劇采購重要一方。)
2020年,廣電總局進一步限制了電視劇制作的集數,2022年又規范了電視劇的最低時長。
制作方想要在視頻網站上,通過集數少但單集時長不低于41分鐘的劇,創造更多的播放時長,就得在單一劇集上下功夫。
政策和市場的變化,催促劇組將電視劇當做一部部小電影來拍。
曾經電影才會出現的非線性敘事,現在快成了懸疑劇標配。
電視劇里的長鏡頭也越來越多了,畫面構圖上也越來越講究了。
(《瑯琊榜》中的黃金螺旋構圖)
電視劇《大江大河》更是采用了2.66:1的寬銀幕鏡頭,給觀眾帶來沉浸感。
以前許多電視劇置景頗為潦草,如今的大制作電視劇越來越講究。
《長安十二時辰》中,完整復原古長安面貌,長鏡頭復刻古代弩兵戰斗模式。
《唐朝詭事錄之西行》中,花費幾百萬制作唐代風格壁畫。
在電視劇質感緊追電影的同時,電影的水準卻卡在了某種瓶頸當中。
曾經電影在逼格上是穩壓電視劇的存在,像周星馳、周潤發一類演電視劇出身的人,一旦飛升到電影界便不會再拍電視劇。
可如今電影拍的越來越像拼湊起來的電視劇,制作也越來越水,票房也越來越迷。
隨著二者的壁壘逐漸被打破,王家衛這樣的電影大師會去拍《繁花》。
在王家衛的執導下,《繁花》中的許多演員在演技上都有突破。
說到底,電視劇和電影之間,沒有誰是更高貴的,只在于導演、編劇和演員的功夫有沒有下到位。
87版《紅樓夢》在拍攝前,花十個月打磨劇本,兩年時間挑選演員,開拍前所有演員進學習班培訓。
這種劇組調教出的演技不可能差。
而今年上線的電影《紅樓夢之金玉良緣》,拿著更先進的器材和藝術理念,卻只拍出了一場災難。
(3.4的評分這幾年并不多見)
電影咖與電視劇咖之間,沒有誰是更強的。
演員說到底是一種商品,有的更適合拍電影,有的更適合拍電視劇。
真正好的演員不管什么電影和電視劇,演啥像啥。
比如富大龍在電視劇領域演繹過許多經典角色,在電影《天狗》《紫日》的感染力同樣很強。
呂中老師在電視劇里演得了武則天、慈禧太后這類武威霸氣的角色,也能靠電影《闖入者》拿下影后。
反觀許多流量演員,常年在爛劇爛片中廝混,已經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表演套路,將潛在的演技徹底消磨。
這樣的演員,無論放到電影還是電視劇都不行。
所以以后再來評判一個人的演技時,大家不用執著于電視咖與電影咖的區別,關鍵只在于劇組主創和演員本人是否用心。
如果你也這么想,那就在評論區多說兩句吧。
咱們明天接著聊。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烷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