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北京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會上,智澄AI創始人兼CEO胡魯輝首次提出“物理智能”概念,即“物理智能”通過實時感知物理世界動態并構建可交互的世界模型,能夠解決傳統機器人依賴預設規則、泛化能力弱及智能化水平不足的問題,實現了跨任務、跨環境、跨本體的自主決策與高效執行。
一個月后,斯坦福李飛飛團隊正式發表《Learning to See the World in 3D: A Foundation for Spatial Intelligence》(在三維世界中學習觀察:空間智能的基礎)論文,首次提及“空間智能”概念,“空間智能”側重于對空間關系的理解、空間布局的分析以及空間信息的提取和應用。聚焦于空間理解和感知能力,尤其在與視覺相關的任務中表現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胡魯輝提出的“物理智能”與斯坦福李飛飛團隊提出的“空間智能”兩者在研究方向上存在部分重合,但“物理智能”在涵蓋范圍、側重點、實現難度和應用場景上都更為寬泛和深入,因此也代表著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更高階段。
▍成立僅1年 智澄AI憑借全棧自研路線已具備產業化落地能力
過去一年,具身智能板塊融資活動極為活躍。立德智庫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至少新增70+具身智能企業,其中不少企業具備互聯網大廠背景,依托集團技術、資源等優勢快速切入市場。頭部企業中,智元機器人2024年完成超6億元人民幣融資,美團成為其股東之一。宇樹科技獲數億美元 B2 輪融資,星動紀元也獲得超億元天使輪融資。
胡魯輝表示,資本持續加碼是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認可。2024年3月智澄英達(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澄AI)正式成立,公司專注于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研究,致力于打造能夠理解物理世界的通用人工智能計算平臺和機器人。
背景方面,公司創始人胡魯輝早年留學并在微軟、亞馬遜總部、華為美國研究院、Meta等頂尖科技巨頭擔任高管,截至目前,胡魯輝已獲得30余項美國發明專利與申請。在創立智澄AI前,胡魯輝曾在永輝云計算擔任聯合創始人&CTO,主導制定智能云與大數據戰略,推動以永輝為場景,聯合騰訊和京東,幫助傳統零售向“新零售”轉型,擁有強大的資源整合和產業化落地能力。
公司核心創始團隊成員大多源自微軟、華為、Meta等國際知名科技企業,具備深厚的行業實戰經驗。智澄AI研發團隊集結了國內外頂尖高校的碩士、博士及博士后等高層次人才。
核心技術方面,智澄AI自成立以來就致力于物理智能領域的研究,率先提出理解“物理世界”的核心理念。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算法優化,對機器人本體進行開發,時隔一年,TR系列機器人產品已開發四代,并具備一定的“物理世界”認知的泛化作業能力,2025年4月,智澄AI推出TR4復合人形機器人,同時在部分細分場景實現小規模落地驗證應用。
胡魯輝表示:“最新一代TR4復合機器人通過自適應力控夾爪,實現機器人精準滴液能力,這并非簡單的移液操作,而是物理智能在生化實驗中的突破。從業界來看,實屬首例。”
GAITC大會現場TR5 高性能全尺寸足式通用人形機器人首次曝光
目前基于TR4復合機器人的落地應用正在加快構建當中,智澄AI已獲得部分客戶的訂購意向,進入小規模批量化驗證和交付階段,胡魯輝透露,基于雙足人形機器人版本的TR5系列也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進行發布,這將是又一款值得期待的產品。
▍機器人形態需要兼顧落地場景的多樣性雙足形態并非唯一解決方案
2024年加拿大人形機器人企業Sanctuary AI放棄Phoenix機器人雙足方案,引發業界高度關注,采用雙足方案意味著投入更多的研發成本,對于資金鏈并不充裕的企業,聚焦人形機器人上半身靈巧操作似乎正在成為行業最優解。
在胡魯輝看來,人形機器人形態并非決定其應用價值的唯一因素,更重要的是機器人所具備的能力及其與實際應用場景的契合度。
胡魯輝進一步表示,雖然人形機器人擁有人類相似形態而受到熱捧,但并非所有場景都適合人形機器人。相反,機器人應該根據具體任務需求和環境特點來設計形態。例如,在某些工業場景中,輪式或履帶式機器人可能更加高效實用,而在服務領域,則可能需要更加靈活多變的機器人形態以適應不同的服務需求。
目前智澄AI已擁有包括雙臂機器人TR2,復合人形機器人TR4多款形態的產品,未來還會推出雙足人形機器人TR5,但其內核的本質在于“物理世界”的認知與操作能力,雙臂機器人在某些任務情況下未必比人形機器人執行效率差。智澄AI更注重的是機器人的實用性和可靠性,目標是打造出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機器人產品,解決行業客戶的根本問題。
胡魯輝認為,機器人的應用價值不僅體現在其形態上,更在于其背后的智能算法和技術實力。目前智澄AI致力于通過物理智能,使機器人能夠真正理解物理世界,并具備自主決策和執行任務的能力,這種能力將使機器人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
▍本體材料、算法優化、數據采集是解決機器人泛化性的金三角
人形機器人想要在具體場景大規模部署,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泛化性問題,而泛化性的基礎就源自數據的獲取。胡魯輝認為,要提升機器人的泛化性,就需要從本體設計、算法優化和數據采集等多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
本體設計是精細化操作的基礎,智澄AI注重機器人的結構設計和材料選擇,尤其是關節電機等核心零部件模塊,智澄AI通過不斷優化機器人的機械結構和傳動系統,來提升機器人運動的精準度和穩定性。TR4機器人能夠實現吸管滴液能力,就得益于機器人本體結構的穩定性。
此外強化學習允許機器人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大量試錯學習,模仿學習則可以從人類專家那里獲取高效的操作策略。通過將兩者結合,能夠有效提升機器人在真實環境中的泛化能力。目前TR系列機器人能夠通過模仿與強化學習相結合,基于少量數據投喂,就能快速掌握新技能。
在數據采集方面,智澄AI建立了多個數據開發平臺來支持機器人的持續學習和優化。通過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與交流,智澄AI已擁有大量真實場景的高質量數據,有助于機器人的后續訓練與優化。
▍智澄AI優勢是解決“從1到N”產業化落地問題
由于技術路線存在一定相似性,業界普遍會將智澄AI與斯坦福李飛飛團隊World Labs進行比較。對此,胡魯輝認為,盡管雙方在愿景與技術內核上均聚焦于“通過物理世界理解推進通用人工智能”這一核心命題,但在技術實現路徑與商業化落地的具體策略上,智澄AI還是存在不同之處的。
胡魯輝指出,智澄AI作為一家擁有本體研發能力、模型算法等全棧式具身智能企業,在產品研發和商業化方面擁有更強的實踐經驗和執行力。公司注重產品的工程化能力和商業化落地效果,能夠迅速將技術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目前智澄AI與眾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具備在短時間內大規模落地部署產品的能力。并且由于資金儲備充裕,智澄AI的研發方向與進度能夠自主把控,避免受到資本過度干涉。
相較之下,斯坦福李飛飛團隊的研究更側重于基礎理論與認知模型的突破,例如其在三維空間理解、具身感知等方面的學術成果,為通用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然而,學術研究到工程化產品的轉化存在天然壁壘,包括技術成熟度驗證、成本控制、場景適配等環節都需要企業層面的資源投入。這正是智澄AI作為產業實踐者的優勢所在。換句話來講,學術機構聚焦于“從0到1”的理論創新,而企業則需完成“從1到N”的產業化跨越。智澄AI的優勢在于能夠在技術研發和商業化落地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結語與未來:
《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到2027年,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因此2025年被看成人形機器人產業化落地的關鍵一年。
然而,機器人能否實現真正的產業化落地,根本原因在于能否讓機器人掌握空間物理認知能力與泛化作業能力,進而提升其自主決策水平。因此,“物理智能”被視為推動機器人產業化落地的關鍵要素,這正是智澄AI正在努力構建的技術版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