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危機 中國能否出援手 是一場戰略考量
據人民日報載,當地時間6月10日,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時,中美雙方進行了專業、理性、深入、坦誠的溝通。雙方原則上就落實兩國元首6月5日通話共識以及日內瓦會談共識達成了框架。
美國其所以愿意放下身價與中國談判,且表現出積極的讓步姿態,則反映出美國經濟不容樂觀。全球經濟分析公司BCA Research對未來三個月美國經濟衰退的預測概率已上升至75%,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預估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將萎縮2.4%。這些預警信號表明,美國經濟可能正步入衰退周期。
在此背景下,國內輿論場關于"中國是否應對美施以援手"的討論持續升溫。網民情緒呈現兩極分化,部分聲音主張采取強硬立場。這種輿論分化實則反映了國民心態的深層次演變——在美國持續的技術封鎖、貿易打壓和地緣圍堵下,民眾對美不信任感與日俱增。
然而,大國決策需要超越情感羈絆,建立在冷靜的戰略考量之上。回望2008年金融危機,中國選擇參與國際救助行動,是基于當時出口導向型經濟結構的現實需要。美國作為最大出口市場,其經濟穩定直接關乎中國數千萬就業崗位,"救美國就是救中國"的決策邏輯具有其時代合理性。這一選擇不僅維護了中國經濟利益,也為后續發展贏得了戰略空間。
時移世易,當前中美關系已發生結構性變化。隨著美國明確將中國定位為"首要戰略競爭對手",以及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向內需驅動轉型,簡單復制2008年的策略顯然不合時宜。
中國既無義務,也無必要以犧牲自身核心利益為代價,救助一個持續對華實施遏制的國家。但戰略自主性意味著中國應當基于自身利益做出審慎選擇。需要考慮的是:
若美國經濟危機引發全球系統性風險,可能沖擊中國金融市場,"一帶一路"建設項目可能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新興市場國家債務違約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在此情境下,有條件、有限度的國際合作或許仍具戰略價值。關鍵是要確保任何決策都服務于中國的長遠發展目標,而非被動應對他國需求。
歷史總是給予深刻啟示。蘇聯解體后,美國因過度追求地緣政治勝利而忽視經濟基礎建設,這一教訓提醒我們:國際戰略需要平衡短期收益與長期布局。
在全球經濟高度互聯的今天,完全隔岸觀火可能難以實現。更明智的做法是借機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提升新興市場話語權,同時加速構建不被美國主導的平行體系。人民幣國際化、多邊開發金融機構、數字貨幣等,都是可供選擇的路徑。
東郭先生與狼的寓言提醒我們警惕恩將仇報,但國家關系遠比寓言復雜。中國需要的是保持戰略定力——既不因歷史恩怨錯失有利機遇,也不因短期壓力犧牲長遠利益。
在美國經濟可能面臨危機的前夜,中國最需要做的是苦練內功:完善社會保障以擴大內需,突破核心技術以減少對外依賴,深化改革開放以提升制度吸引力。
唯有固本培元,方能在外交博弈中掌握戰略主動。美國經濟困局既是中國面臨的挑戰,更是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重要機遇。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發展優先,才是大國崛起的正道。
(作者系高級會計師 內容來自網絡僅供參考)
2025年5月11日寫于西安南郊
圖片來自網絡 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