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盈???????????
最近,韓劇《未知的首爾》以8.8分的成績登上豆瓣高分榜,這部劇以雙胞胎姐妹互換身份為核心創意點,通過城里精英姐姐和鄉下廢柴妹妹交換人生的故事,寫出了當代年輕人被困在社會評價體系中的自我認同危機。
當人生走不下去時,換個活法,我們也許就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可以說這部韓劇用獨特的創意打開了返鄉劇和女性成長劇的新模式。
今年也是高分韓劇的爆發之年,不僅出現了《苦盡柑來遇見你》這樣9.5分的年代神劇,各個類型中都涌現出了高分創意佳作,比如奇幻家庭劇《比天堂還美麗》,環形敘事懸疑劇《惡緣》,醫療懸疑劇《狂師魔徒》,校園劇《學習小組》《善意的競爭》。
這些劇集不僅受到了本地觀眾的喜愛,在國際上也擁有不小的影響力,可以說反映了很多東亞年輕人的精神狀態,也讓韓劇的水平進入了 next level。
雙胞胎設定將女性成長劇玩出新意
成為更好的自己,是21世紀互聯網時代年輕人的口頭禪。但成為更好的自己之后,就沒有煩惱了嗎?
這是當代很多年輕人都在思考的問題。而《未知的首爾》巧用雙胞胎這一設定,很好地回應了這個問題。
雙胞胎姐妹中的妹妹劉未知,是一個沒有上過大學,也沒有技能傍身,只能在鄉下打零工、啃老為生的“廢柴”。到了30歲,未知的前途依然渺茫,情感空白,整個人就像一個泄了氣的皮球,不知道未來在哪里。
而姐姐劉未來,是一個考入名牌大學,進入大公司,在首爾拿著體面薪水、補貼家人的精英。但那只是表面的光鮮,實際上未來一直在遭受職場霸凌和上級的性騷擾,她已經壓抑到想跳樓來逃避上班,前路也陷入了未知。
兩姐妹的生活看似天差地別,但都陷入了同樣的困惑。那就是——“我是誰?應該怎么生活?”這種迷惘是年輕人的特征,也是紛繁復雜的信息時代下人們的共同困惑。
尤其是在東亞社會中,我們習慣于遵從社會規范,去過一種模式化的人生,一旦人生遇到了巨大的差錯,就會被社會的齒輪甩下,成為一顆無用的螺絲。而即便身處齒輪之中,也必須謹小慎微地做一顆合群的螺絲,努力貼合所謂的正確,才能不被排擠出去。
無論是在規則之內,還是在規則之外,無論是優生,還是差生,我們都被同一套規則困住了。而交換人生,就是一次打破規則,重啟人生的計劃。當未知頂替未來的身份,在首爾做白領工作時,她性格的大大咧咧,正好抵御了職場霸凌的傷害,她的勇敢真誠,也撬開了業主阿婆的心門,還和男主李昊洙解開了十年前的誤會,重建愛情。而未來冒充未知回到鄉下,在草莓農場工作時,她性格的內向敏感,可以在勞作中得到治愈,她在首爾的孤獨,也被鄉間熟悉的人情所溫暖。
每個人或許都曾想象過,如果自己擁有另一種人生,會是什么模樣?這個想法很典型,很大眾,也是很多經典電影的靈感來源。但是套用雙胞胎的設定,就會讓這個設想變得更新鮮,也更能凸顯出現有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關系。
最初在未知的眼里,姐姐未來就是一個理想的自我,她從小成績優秀,得到媽媽的關注,得到男主的愛,就像美天鵝一樣,而自己則是一個丑小鴨。可是當她真的成為姐姐未來的時候,才發現做一只美天鵝是那么的累。
原來理想的自我不是彼岸,現有的自我也不是垃圾,只有正視真實的自己,不自我攻擊,也不強求更好,才能在任何一種處境下,享受生命的美好,感受存在的意義。
可以說整部劇借用“雙胞胎”設定,對女性成長的主題進行了升華。以前的女性成長劇,是喊口號,讓女性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個“更好”往往是社會層面的更好,是事業成功有男人愛,所以女主就陷入了不停拼搏、走向成功的敘事路徑,而《未知的首爾》是啟發女性,讓女性愛上現在的自己,不用費勁成為“別人”,做真實的自己就值得被愛。畢竟,愛自己才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除此以外,《未知的首爾》也在返鄉劇上做出了新意,沒有將鄉村美化成一個烏托邦,鄉村里的年輕人同樣有自己的煩惱。國內的返鄉劇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一種創作的僵硬模版中,自《去有風的地方》刮起返鄉潮之后,很多返鄉劇集都是將小鎮、鄉村描繪成一個治愈人心的世外桃源,而主角返鄉創業之后總能大獲成功。這樣的設定不僅脫離現實,也是另一套小鎮“成功學”的敘事路徑。
北漂們之所以離開,就是厭倦了大城市規訓的成功學,如果返鄉之后又陷入了小鎮創業的成功學,那豈不是從一個坑到另一個坑,對觀眾來說又何談治愈呢?
所以國產返鄉劇可以借鑒韓劇的創新思路,不要一味在男女主返鄉做的事業和小眾職業上做文章,而是挖掘人性深處的心結與掙扎。就像妹妹因為腳受傷放棄跑步事業,將自己關在家中三年,外婆用寄居蟹的例子來撫慰妹妹,那一番洞察人心的話,讓多少觀眾潸然淚下。
天馬行空的外殼,真實落地的內核
如果仔細觀察韓劇,就會發現韓劇總是用一個很天馬行空的外殼,來講一個很真實落地的主題。正是這樣的組合,讓韓劇在國際市場上格外有競爭力,無論是追求腦洞大開的觀眾,還是追求情感共鳴的觀眾,都能被同一部韓劇打動。
今年上半年就有5部高分韓劇,豆瓣都超過了8分,它們分別屬于家庭劇、懸疑劇、醫療劇和校園劇,這些傳統類型劇都有自己的固定套路,但韓劇用新創意將傳統類型玩出了意想不到的味道,完全超出了觀眾的預期,引發了許多人的觀劇興趣。
首先是4月上線的《比天堂還美麗》,這部劇是奇幻家庭劇,用天堂的外殼,講述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80歲的女主角海淑死后踏上天堂之路,和返老還童的30歲丈夫樂俊重逢,還遇見了曾經養的小貓和養女。但一家人的生活卻被神秘女子小絮打亂,最終海淑發現了自己刻意遺忘的喪子之痛。
這個神反轉,不僅用親情刀了觀眾,也道出了劇集的內核“遺憾”。劇中的天堂,并非一個享受永恒幸福的居所,而是一個解開此生遺憾的停歇之處。當海淑終于可以放下遺憾,就是前往現實生活的轉生之時。
如果《比天堂還美麗》只是平鋪直敘地拍一個家庭經歷的悲歡離合,即便寫得再感人,也難免會讓觀眾感到苦大仇深。但在奇幻外殼的包裝下,這部劇不僅能吸引年輕化的受眾,還能將家庭的秘密藏在結尾,用“神反轉”來震撼觀眾。
除了家庭劇以外,韓劇今年還有兩部很有創意的懸疑劇。一部是《惡緣》,憑借環形敘事吸引眼球,成為了現象級的網飛爆款懸疑劇。這部劇用短短6集講述了一個復雜的故事,簡單概括就是:買兇殺父為騙保,弄巧成拙被反殺,借尸還魂遇仇敵,因果報應絕不晚。六個人的人生因此發生了錯綜復雜的變化,其主題直指一句俗語——惡人自有惡人磨。
這部劇的核心創意點就在于環形敘事,一般來說這種敘事手法多會用在電影中,如昆汀的《低俗小說》,蓋里奇的《兩桿大煙槍》,但是用在劇中的很少。所以《惡緣》在敘事手法上有很大創新,一系列的巧合導致每個人都必須面對自己的業障,自食惡果的輪回感和環形敘事的形式十分相配。
其實國產懸疑劇也可以借鑒韓劇的敘事創新,而不是固守雙線并進的老套路。國內觀眾對《惡緣》的熱烈反響,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大眾對于新鮮內容的饑渴。
而《狂醫魔徒》這部懸疑劇,則是在題材上進行了創新,將醫療和懸疑題材融合,講述了一對瘋狂的師徒相愛相殺的故事。沉迷研究大腦的天才外科醫生鄭世玉,與自己的恩師崔德熙因為一次手術反目成仇,世玉被吊銷執照淪為黑市醫生,而崔德熙則查出腦瘤急需救治。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崔德熙找到鄭世玉想讓她幫忙開刀,這對師徒的致命糾葛時隔數年又因此重新開始。
這部劇的核心創意在于極致的人物關系,這對師徒正如冷冽的冰和熾烈的火一樣,一個足夠冷靜克制,一個足夠沖動熱烈,但都是同樣的癲狂,能夠相互抗衡。所以這組關系,比《爆裂鼓手》里的師徒關系還要極致。他們看到彼此時,就仿佛看到“世另我”,既有想要殺死對方的恨意,又有將對方愛到骨子里的珍惜。
這種極致的師徒關系,也值得國產懸疑劇借鑒。與其固守“師徒如父子”的傳統路線,不如嘗試這種極端的冰火關系,畢竟癲感才是年輕人如今愛的口味。
今年韓劇還有兩部爆款校園劇,一部是《流氓讀書會》 ,一部是《善意的競爭》,前者走的是熱血喜劇路線,后者走的是懸疑查案路線。
這兩部劇的創意都在于打破了傳統校園劇的定式,在人設和環境上制造出了反差感,比如打架天才但讀書笨蛋的主角,在流氓聚集的最差職高里拼命卷學習,就有一種天然的喜劇沖突感。
除了創意翻新以外,韓劇今年還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集數明顯縮短。很多劇集都壓縮到了12集以內,有的劇集甚至只有6集,但完成度都非常的高,催淚效果也更強。這印證了韓國編劇在敘事效率和情感濃度上的雙向提升。這兩個優勢疊加,才讓韓劇成功晉升到了 next level。
這兩點也都是國產劇可以借鑒的地方,尤其在目前長劇向短的市場現狀中,我們更需要看到兼具創意和真心的短劇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