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到博主Pearlieee的一條爆火視頻,里面的觀點引起很多人共鳴: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想要的是愛,但事實上,我們只是渴望被選中、被肯定的感覺。”
Pearlieee在視頻里提到,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常常會陷入這樣的誤區:
“ 你說你想要愛,其實是想要認可。”
“你說你想要伴侶,其實是想要一個人指著你說:你就是那個對的人,你已經足夠好了,我看見你了,我選擇了你。”
這聽起來像尋找“真愛”,實則是一種對“被選中”的執念。
這類人往往內化了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感公式:被選擇=安全;被渴望=有價值;被需要=有意義。
因此,很多人認為自己很難走進一段關系,原因就是“沒有人選中我”。
或者進入關系后,TA們會用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被對方堅定地“選中”,否則就會陷入焦慮與掙扎,常常患得患失、自我懷疑、無法忍受任何冷落或沉默。
但這并不會讓我們得到愛,反而會讓我們失去和他人真正連接、平等相愛的能力。
那么在親密關系中,為什么我們會沉迷于“被選中”的感覺?如何走出這種誤區,走向更自由、更真實的親密關系?
今天,壹心理就來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執著于“被選中”的本質
是對“確認感”的過度追求
在親密關系中,“被選中”的執念,描述了一種關系狀態:
一個人更在乎自己有沒有從伴侶身上獲得回應與承諾,而不是兩個人之間是否有真實連接,或是關系質量是否穩定等等。
這種關系的核心是“確認感”:用對方的選擇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非基于平等、理解與共同成長的愛。
因此,相比健康的親密關系,迷戀“被選中”的關系的人,可能會有以下4種傾向:
1.愛的方向:需要反復確認自己是否被偏愛。
健康的親密關系是一種雙向付出和流動的愛,彼此給予、彼此接住;
迷戀“被選中”的關系,則更關注“我有沒有被確認、被偏愛”。
這并不代表后者不會“主動付出”,相反,為了維持“被選中”的感覺,很多人反而會過度付出,總是優先考慮對方的感受,不斷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
但這些“主動”,背后并非出于真正的親密愿望,而是為了換取一種“我在對方心里很重要”的確認感。
2.愛的基礎:總是焦慮自己是否值得被愛。
健康的親密關系建立在平等和真實的基礎上。你可以自然地做自己,也相信對方在了解你的真實自我后,依然會選擇你、接納你;
而在迷戀“被選中”的關系中,愛的基礎是“價值焦慮”——
你總覺得“我還不夠好”,于是不斷在關系中做加法:我要變得更好、更懂事、更聽話,更想要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久而久之,親密關系變成了一場持續的“價值表演”,生怕一旦松懈自己就會被放棄。
3.安全感來源:需要依賴對方的肯定來獲得安全感。
健康的關系里,安全感源自穩定的信任與溝通。你知道就算對方今天忙了一點、語氣平淡一些,也不代表愛減少了。
你們可以開誠布公地交流情緒與期待,關系的穩固感來自“我們有能力面對問題”。
而在迷戀“被選中”的關系里,安全感更多依賴于對方的肯定:TA有沒有及時回復我的消息?有沒有每天說“我愛你”?
如果這些外在信號減少,你就會陷入焦慮和猜測:TA是不是不愛我了?是不是有人比我更好?
高分英劇《正常人》中的女主角 Marianne 就符合以上幾點。
她在每一段戀愛中都無條件滿足男友的要求,無論對方提出多苛刻的行為,她都順從地照做。
和男主角Connell戀愛時,即使Connell并沒有對她提出要求,她還是會不斷地追問: “ 這樣你開心嗎?”“你覺得我做得好嗎?” 還反復向他強調: “你可以對我做任何事。”
當Connell表示,自己并不想對 Marianne 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時, Marianne 反而焦躁不安起來,不知道怎樣繼續面對這樣的關系。
這是因為她對愛的理解,被困在“越被需要越有價值”的框架里。
她并不是在追求真正的連接,而是通過放棄真實的自己,來確保自己不會被“丟下”。
4.關系節奏:無法享受安穩平靜,反復迷戀給自己帶來不安的人。
健康的親密關系即使進入平淡期,也能感受到情感的穩定與被看見。
迷戀“被選中”的關系卻將平靜解讀為冷漠,把情緒起伏當成愛的證據。
于是,你可能會下意識地主動挑起矛盾、測試對方,或者在關系里慢慢抽離,因為你不知道如何在平靜的情況下繼續感受愛。
知名美劇《欲望都市》中,女主角Carrie就是這樣一個角色。
在播出的六季中,她都在和Mr.Big的關系中反復掙扎:
一方面,Carrie沉迷于被Mr.Big選中的滿足中。
對方帥氣、有權勢,身邊從不缺追求者,卻會告訴Carrie “你才是那個能讓我笑的人” 。這種萬里挑一的偏愛,讓Carrie沉溺其中。
另一方面,即便她很想要一個承諾,但Mr.Big卻一直回避,甚至明確表示自己不會再婚。她假裝不在意,可Mr.Big卻轉頭娶了別的女人。
盡管如此,她還是一次又一次地回到Mr.Big身邊,重復這種她自以為的“真愛”,目的就是回味“被選中”的幻想。
諷刺的是,當她遇到溫柔、穩定的伴侶Aidan時,反而感到不安,甚至主動破壞了這段感情。
為什么人會迷戀于“被選中”的感覺?
首先,擁有這種執念的人,可能成長于“條件式養育”的家庭環境中。
比如:
父母只有在考高分、聽話時才表揚你,平時則忽視甚至批評你;
你需要不斷察言觀色,小心迎合、努力證明自己,才能換取父母的關注;
或者你總是被拿來和別人比較,被反復灌輸“別人家的孩子才更值得喜歡”的觀念。
這些經歷會讓你內化一個信念:愛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爭取和贏得的。
Marianne 就是這樣,她從小在冷漠、缺愛的家庭中長大。父親早逝,母親幾乎不和她說話,只偶爾詢問她的成績,哥哥則總是欺負她。
為了在家里安全生活下去,她習慣了把自己放在“配合與忍耐”的位置。
她在戀愛中的種種表現,也是這種模式的延續。
這正是迷戀于“被選中”的心理根源:一個人不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當一個人長期以“我需要被肯定、被喜歡”為主導來建立關系,就很容易陷入心理學家Donald Winnicott提出的 “假自體關系” 中:
你呈現的不是真實的你自己,而是你認為“會被選中”的樣子。
你的神經系統只能在混亂的關系中感受到愛,你的潛意識讓你總想為對方做點什么,哪怕TA并不需要。
相反,穩定、平靜的愛反而讓你覺得無聊、陌生、不對勁。
你尋求的不是“愛”,而是“被選中”;你不是在尋找理解和支持,而是在尋找一個讓你相信“我終于夠好了”的人。
其次,迷戀于“被選中”,可能是部分女性的“集體無意識”。
從童話小說到偶像劇,我們不斷被灌輸一種“浪漫敘事”:
你不需要被所有人喜歡,只要有一個“特別的人”堅定地選中了你,從此你就值得被愛、值得幸福,一切人生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這種劇本聽起來動人,卻往往讓人陷入一種危險的誤解:真正的愛,不是理解和陪伴,而是命運般地被偏愛。
韓國作家金愛爛的短篇小說《你的夏天還好嗎》中,敘述者在講述自己的愛情萌芽時,是這樣說的:
“盡管我不喜歡撒嬌、忸怩作態,然而我還是期待有人像尋找隱秘畫卷似的發現我,在我額頭上畫個爽快的大圓圈。”
長久以來,很多女性已經習慣將自己放在“被挑選”的位置上,覺得只有被動的、害羞的、等待別人來愛的女性,才會得到好的愛情。
于是,無論這個女性在職場上、生活中有多么干練獨立,一旦遇到愛情,她依然會被這樣的“浪漫敘事”深深困住。
高分臺劇《我可能不會愛你》中的女主程又青就是如此。
在工作中,她的性格強勢到甚至有些咄咄逼人;在家庭中,身為小妹的她卻承擔起照顧姐姐和哥哥的責任,一家人都指望她拿主意;然而到了愛情中,她卻不斷懷疑自我。
戀愛受挫時,她會哭著問朋友: “是不是我不夠可愛?會有人來愛我的對不對?”
高富帥丁立威在追求她時,用的還是老一套的手段,以“霸道關心”之名行越界之實:故意肢體接觸、送她不喜歡的花、強迫她喝牛奶……
程又青雖然因此感受到邊界感被冒犯了,但還是忍不住承認自己“招架不住”丁立威的攻勢。
她受的教育和理智,讓她對丁立威說出: “你其實就是把妻子當做附屬品”。
但根植在潛意識中的觀念,又讓她無法抗拒這種“被選中”的感覺。
如何走出“被選中”的執念?
正如博主Pearlieee在視頻中提到的:這樣的執念并不會終結于“被某個人選中”。
因為傷口不是從TA們開始的,它始于你拒絕面對的那些部分。
如果內在的匱乏感沒有被理解和接納,那么即使進入一段看似理想的關系,也很難真正獲得安全感。
這種模式可能會導致持續的關系焦慮、過度敏感、反復尋求確認,不斷上演“自我否定—尋求肯定”的負性循環。
要真正打破這種心理模式,關鍵不是找到那個“選中你”的人,而是重新建立你對自己的基本價值感。
首先,學會“自我覺察”。
每當你在關系中感到焦慮、不安或急于獲得回應時,可以先問問自己:
“我現在想要的,是對方的陪伴,還是只是想證明對方還愛我?”
這個覺察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你把“愛的需求”和“確認感的渴望”區分開。
只有當你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不讓“被選中”的幻象支配人生。
其次,建立內在的“確認系統”。
你可以試著這樣練習:
● 回憶那些你真誠付出行動的時刻,哪怕沒有被誰特別看見,它們依然是真實的。
● 給自己寫一封信,列出你最喜歡自己的10個特質。
● 每當你陷入“別人是不是足夠愛我”的懷疑時,嘗試把注意力轉回自己:“我有沒有好好愛我自己?”
當你越能肯定自己,就越不需要從他人那里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接著,重建你對親密關系的態度。
健康的親密關系不僅僅是“我在你心中獨一無二”,而是“我們愿意一起努力,成為彼此生命中重要的人”。
它是雙方共同建構的,不是被命運選中的。
你可以試著在關系中表達需求,而不是測試對方是否“足夠在乎你”。
當對方沒有完全理解你時,不要急著否定這段關系,而是理解本來就是一個慢慢靠近的過程。
真正的愛,是在相處磨合中一次又一次地不斷選擇彼此,而不是一次性“被選中”后就不再動搖。
最后,請給自己一點耐心。
你可能仍會時不時渴望“被偏愛”的感覺,也可能會在平靜的關系里感到不安。
這沒有關系。
改變不是對舊模式的徹底切斷,而是逐步建立新的理解方式,學會看見并安撫自己情緒和需求。
當你不再執著于通過他人的回應來確認自己的價值,你會發現,愛可以是一種平等、穩定、可持續的存在。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我可能不會愛你》中程又青的一段話:
“有時候我覺得,那就是我的人生。一直在等待那個提領我的人。但原來我并不是一個等待被提領的箱子,而是一個可以裝載許多故事的包包。”
或許我們無法遇見一個天生完美的伴侶,但我們也可以學著放下“被選中”的執念,去經營一段真實、平等、安穩的關系。
愿你在這樣的關系里,可以舒舒服服地做自己。
愿你相信,你不需要“被選中”,也依然被愛。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 麥子
編輯:一顆多肉、笛子
圖源:網絡、unsplash
參考文獻
[1]Winnicott, D. W. (1965).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Hogarth Press.
[2]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Press.
[3]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在親密關系中,很多情緒問題如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其實都源自對于 “被選中”的執念。
這樣的心理模式往往是長年累月形成的,想要真正打破并產生改變,也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這個過程如果有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會更輕松、高效。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情況,想要勇敢邁出第一步,不妨預約心理咨詢師聊一聊。
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會為你構建一個溫和而包容的環境,幫助你逐步建立新的理解方式,學會看見并安撫自己情緒和需求,活出自在、舒展的自己,收獲美好關系。
為了鼓勵更多人體驗心理咨詢,壹心理推出了半價咨詢優惠活動。原價¥400~1000的心理咨詢,首次下單僅需¥200/次!
點擊下方海報,立即預約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