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ID:Z201440
今天(6月12日),夸克舉辦了一場高考服務溝通會。
產品經理海峰,分享了志愿填報智能進化的一些思考;政策解讀專家婁雷,談到政策方面的重要變化。
湖南永順縣第一中學高三年級主任劉德安,分享了在指導學生填報志愿方面的經驗;圓桌環節中,夸克搜索負責人張帆,還討論了AI會不會取代像“張雪峰”這樣的志愿填報專家角色。
現場內容非常詳實,從頭用心聽到尾。聽完之后,第一個感受:如果我那個時代,有夸克AI志愿服務該多好。
回來后,迫不及待的,請允許我花兩分鐘時間,把現場一些心得匯報給你。
01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高考結束了,分數也出來了,但真正讓人發愁的,不是分數高低,是那張接下來要填的「志愿表」。
它看起來是一張表格,幾十個選項,但每一個都像是人生的一次押注;選錯學校,四年都不開心;選錯專業,十幾年都會后悔。
很多人說,這是一場信息戰。誰掌握信息多,誰就更有可能做出理性的選擇。問題是,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這場戰爭他們根本沒有準備過。
很多家長和考生根本不知道大學到底有哪些專業,這些專業學什么,將來能干什么。
比如:
“金融工程”聽起來很高端,好像跟金融、銀行打交道,結果一查才發現,它是偏數學方向的專業;“信息與計算科學”,聽著像計算機,結果它是數學系的。
還有各種冷門專業、新設專業、中外合作項目、定向招生……普通人一聽就懵。
而且,不同省份的錄取規則也不一樣。有的地方是“院校+專業組”,有的地方是“專業+院校”;有的是平行志愿講究沖穩保策略,有的還要看順序志愿怎么排。
這些規則如果不專門研究,靠臨時突擊查資料,很難搞清楚;所以,很多家庭面對志愿填報的第一道坎,就是:信息不對稱
你以為只有信息差嗎?不。
更難的是,高考志愿從來不只是選幾所學校那么簡單。它背后牽扯到一個人未來幾年的學習方向、職業路徑,甚至生活城市的選擇。
想讓孩子去大城市開闊眼界,還是留在本省更穩妥?希望他讀一個就業面廣但競爭激烈的熱門專業,還是選一個冷門但門檻高的專業?
這些問題,光靠數據比對解決不了,它要結合孩子的興趣、性格、家庭資源、未來發展等多個維度來判斷。
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家庭從來沒有系統地思考過這些問題;往往憑感覺、聽親戚建議、或者跟風報熱門專業。
結果呢?孩子進了大學才發現,這個專業根本不適合自己。上課痛苦,轉專業又難,最后只能硬著頭皮啃完;有的人甚至覺得:這幾年,好像都浪費了。
還有一點是:政策變化太快了。
每年高考之后,各地都會發布最新的招生政策。但這些政策更新非常頻繁,而且表述常常晦澀難懂。
某省突然增加了“專項計劃”的名額,或者某個高校調整了錄取方式,從“專業級差制”改成了“分數優先”,普通家庭很難第一時間捕捉到這些信息,更別說理解背后的邏輯了,外加上網上各種亂解讀,搞得家長更加焦慮。
最后,家人的期望,都壓在了一個孩子身上。
所以,志愿填報這件事,遠遠不是簡單地“把分數換成學校名單”這么簡單;它是信息、認知、情緒、資源、時間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復雜決策。
02
過去沒有AI,人們面對志愿填報這種復雜決策,只能靠專家指導、親戚推薦,或者自己查資料慢慢摸索。
但問題是:專家不是每個家庭都有,信息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懂,再加上時間緊、壓力大,很多家長和孩子都處在焦慮和無助中。
現在不一樣了。有了AI,一切都變了。
夸克看到了問題,不惜投入大量資源,自研出了國內首個專門服務于高考志愿場景的大模型:夸克高考志愿大模型。這個模型有什么不同呢?
聽完海峰的演講,我覺得,可以總結成三個關鍵詞。
一,數據,它知道的東西多,比一個家長想的還要多;它是建立在一個龐大的高考知識庫之上的。
這個知識庫里,是全國2900多所高校的信息,1600多個本科專業的詳細內容,包括招生計劃、分數線、課程設置、就業方向……甚至還能告訴你某個專業畢業之后大概能去哪類企業工作。
對了,這些數據不是網上隨便扒來的,是經過結構化處理、實時更新、反復驗證的;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本會思考、會推薦的「高考百科全書」。
其二,Agent能力。
很多人以為AI是一個搜索工具,夸克這次又往前拱了一步;它像一個“志愿規劃助手”一樣,主動為你做分析、做推薦、做方案。
我現場測試了下,告訴它我想沖985,但也要保底;我喜歡計算機,但不想離家太遠;它居然能自動輸出一份完整的志愿報告,包含沖穩保策略、志愿表、院校推薦理由等等。
所以,它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志愿專家,在后臺默默規劃一切;而且,這個過程不是一次性的,會根據反饋不斷優化調整,有點像請了一個24小時在線、隨時響應的志愿顧問。
不止于此,還有一點「個性化的能力」。
志愿填報最難的地方,是找到最適合你的那一組選項。我體驗下來的感受是,它不會說:嘿,你這個分數,就該報這個學校。
它更愿意問:你對未來有什么期待?你更看重哪個城市?你喜歡動手實踐還是理論研究?然后,它再給出建議。
我看了下幾位朋友測試的不同情況。
有的人喜歡工科,但家里人希望學醫;有的學生想沖外地名校,但又擔心適應不了新環境;這時,AI是幫忙把各種可能性列出來,讓人看得更清楚、選得更有底氣。
所以你看,夸克做的這件事,試圖從信息不對稱、決策復雜、情緒焦慮,真實問題出發,用技術的力量,幫每一個考生和家庭做出更理性、更清晰的選擇。
03
光靠我說得天花亂墜,你肯定也不太信,有句話說得特別實在:打仗要到一線去,才知道武器好不好用。
夸克高考志愿大模型,表現怎么樣?真的能幫上忙?有沒有家長、學生愿意為它打call?
真有。
今天現場來了一位老師,他是湖南永順縣第一中學的高三班主任劉德安;他分享了一個讓我印象特別深的故事。
他說,他們學校地處湖南偏遠地區,信息閉塞,資源有限,每年指導學生填報志愿是一件特別頭疼的事。
以前,靠經驗、靠翻資料,還得反復查政策,一個學生至少要花半天時間來聊、來分析。今年不一樣了,他嘗試用了夸克的志愿大模型。
在APP上就能操作,AI系統會先根據學生的分數、興趣、家庭情況,生成一份初步方案,然后再由我們老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微調。
結果效率大大提升,而且,推薦的專業也更貼合學生本人,不再是那種“感覺差不多”的選擇。
最讓他感動的是:
有個學生原本打算報本地的一所普通高校,但在AI推薦下,發現他的分數可以沖一下外省一所985高校的冷門專業,性價比非常高;后來他聽從建議試了一下,最后真的被錄取了。
那一刻,他覺得,科技不是來搶我們飯碗的,是來幫我們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我聽到這里,坐在第一排,有共情到,揉了揉眼睛。
除了老師,在現場,夸克播放的短視頻里,還看到幾個來自偏遠地區的考生分享他們的使用體驗。
有一個甘肅天水的學生說:
以前選學校全靠親戚介紹,或者網上隨便搜,根本不知道哪個專業好,哪個適合我。
用了夸克之后,第一次有了種“我也能跟大城市的孩子一樣獲取信息”的感覺;它不光告訴我哪些學校我可以報,還會提醒我哪些專業畢業以后就業方向比較明確,哪些課程難度比較大……
這些信息,我之前根本接觸不到。
還有一個四川阿壩的同學說:我們那兒連志愿講座都很少,老師也很少專門講這個。但夸克這個工具就像一個24小時在線的志愿助手,隨時都能問,還能自己模擬填幾次,心里踏實多了。
現場視頻里,我還看到一個,參與訓練夸克志愿大模型的專家任老師,他說到一個例子:
一個學生想學金融,但數學不好;傳統做法是勸他別報,但AI的做法是告訴他:你可以報,但要注意未來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是否愿意接受挑戰?
這種“提示+引導”的方式,比起直接否定或盲目推薦,顯然更尊重個體差異,也更有助于學生做出負責任的選擇。
所以,我認為,夸克高考志愿大模型已經實實在在地走進了真實志愿填報場景里,幫助了老師、家長和學生;它讓一個人在做決定前,能看到更多、想得更清、選得更有底氣。
04
如果我說,夸克高考志愿大模型最大的意義,是在悄悄改變中國教育的資源分布格局,你可能會覺得我有點夸張。
但如果你聽了劉老師的故事,看了來自甘肅天水、四川阿壩等地學生的分享,你就會明白,它確實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讓信息不再只屬于大城市的孩子。
我們都知道,中國教育資源分布并不均衡。
一線城市的學生可以請名師輔導、參加志愿講座、有家長是高校教授幫忙出主意;但很多偏遠地區的孩子呢?能連一所像樣的高中都沒有,更別說專業的志愿指導了。
劉德安老師說得很直白:“我們那兒,沒有張雪峰。”這不是一句調侃,而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困境。
但夸克的出現,就像給孩子發了一個隨身攜帶的“志愿專家”;無論你在哪,只要打開手機,就能獲得跟北京、上海孩子一樣質量的志愿建議。
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信息平權”?
沒錯,這就是AI帶來的最大價值之一,用技術打破信息壁壘,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以前,很多偏遠地區的孩子報志愿,靠親戚說、靠鄰居講、或者干脆就是看誰家孩子報了就跟著報;現在不一樣了。
AI不會因為某個專業“熱門”就推薦你去報,也不會因為你老家沒人懂計算機就勸你放棄夢想,它會根據你的成績、興趣、性格、未來發展方向,給出一份科學、理性的建議。
而且,它24小時在線,不收咨詢費,也不挑用戶。
這種“低成本、高效率、公平性”的服務,正在悄悄改變偏遠地區孩子的命運軌跡。
還有一個你可能沒想到的變化,AI不僅幫助學生做出了更好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它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意識。
過去,很多學生填志愿都是被動的:父母說什么就是什么,老師劃個圈就跟著走;現在,有了AI工具,他們開始學會問問題、查資料、做對比。
比如:
為什么這個專業推薦給我?它的課程難嗎?畢業后我能干什么?我要不要沖一下外地的學校?這些問題,其實是成長的開始。
當一個學生,開始主動思考自己的未來,不盲目跟隨別人的選擇時,命運就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所以,夸克高考志愿大模型的意義,遠不止一個志愿填報工具那么簡單;是一次關于信息公平、教育普惠、個體覺醒的技術嘗試。
它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它至少邁出了第一步:讓每一個孩子,不管出生在哪里,都能擁有一次看得見、想得清、選得準的機會。
05
如果我說:夸克高考志愿大模型的終極目標,不是取代老師、專家和家長,是成為他們的“超級助手”,你會不會覺得這個說法有點理想主義?
現場圓桌環節,幾位嘉賓,就該問題做了深入探討。夸克搜索負責人張帆,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我記憶猶新:
AI 和專家的關系,不是替代,是互補。就像醫生和CT機的關系一樣,機器看得準,醫生看得深。
這話說得太對了。
過去,志愿填報這件事要么靠專家一個人“閉門造車”,要么靠家長自己查資料“瞎猜”。信息不對稱不說,效率還低。
現在,有了 AI 工具之后,我們可以把大量重復性、機械性的分析交給系統來做,讓專家騰出手來,去做更重要的事:
比如:跟學生深度溝通、分析孩子的心理狀態、判斷家庭的實際承受能力、結合社會趨勢給出長期建議,這才是真正的“專業回歸”。
更讓我興奮的是,這種模式,完全可以復制到其他教育環節中去,比如:
高中選科指導、大學轉專業建議、研究生擇校規劃、甚至職業發展路徑推薦……
想象一下,如果以后每個學生都能擁有一個“成長型智能顧問”,從高一開始,一路陪伴他走完升學、擇業、發展的全過程,那會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這不是科幻,是正在發生的教育變革。
好了,一口氣說這么多,容我喝口水;回過頭來看,夸克高考志愿大模型的價值,遠遠不止一個志愿填報的輔助工具那么簡單。
它是一次關于技術與人性融合的嘗試;是一次關于信息公平、教育資源流動的實踐;更是一次關于“人機協作”新模式的探索。
它沒有試圖取代任何人,是努力讓每一個人都能在信息面前更平等,在選擇面前更從容,在未來面前更有底氣。
所以,AI不是用來淘汰誰的,而是用來成就誰的。如果你相信這一點,就會明白,這個時代,真的在悄悄變好。夸克做了一件科技向善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