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評論是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導語:
當地時間6月9日至10日,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在英國倫敦舉行,雙方就落實兩國元首6月5日通話的重要共識,以及鞏固日內瓦經貿會談成果的措施框架達成原則一致。在5月的中美日內瓦會談上,中美曾就大幅降低關稅達成協議,達成為期90天的“休戰”協議。但此后,雙方摩擦不斷,談判一度陷入僵局。 本次會談的重點議題,正是推動雙方在稀土管制、芯片出口限制以及留學生簽證等關鍵議題上取得進展。據外媒報道,談判結束后,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示,美國對中國限制礦物和磁鐵出口的擔憂得到了解決,美國也會放松對華施加的相應限制措施。
如何看待中美雙方在此次談判中的籌碼與策略變化?如何預測中美經貿“拉鋸戰”的走向?中美經貿關系早已超越雙邊范疇,怎樣理解中東、歐盟、東盟等 第三方對中美經貿角力的影響?
IPP政策分析師劉深圍繞此次倫敦經貿談判的議題重心與中美經貿走向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未來美國可能在其他優勢領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持續對華施壓。相較而言,中方雖然握有稀土這張“王炸大牌”,但因手中的“小牌”相對較少,未來雙方的出手節奏將明顯不同,“打打停停—以打促停—停完再打”的模式很可能不斷循環。
6月9日,中美雙方代表團在談判開始前進行合影。圖源:新華社
2025年6月9日,中美雙方在英國倫敦啟動經貿會談。截至北京時間6月11日上午,雙方均對本次談判的結果做出了積極的評價。
美國商務部部長盧特尼克表示:
“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已就一項框架協議達成一致。”(The two largest economies in the world have reached a handshake for a framework)。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表示:
“雙方原則上就落實兩國元首6月5日通話共識以及日內瓦會談共識達成了框架。”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11日表示,美國與中國的協議“已經達成”,尚待他本人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最終批準。
迄今為止,雙方對談判所透露出的具體內容并不多。但綜合媒體報道所透露出的幾個細節,我們或許可以更清晰的認識此次會談的具體情況。
一、談判強度極高。
據媒體透露,雙方9日的會談開始于中午12時左右,持續了接近7個小時,直到當地時間約晚8點結束;10日的會談則從早上10點開始,并在午餐后繼續,雙方在下午5時半稍作休息,直到晚上8時后返回開會地點繼續,直到當地時間午夜11點左右結束。盧特尼克一度放風稱,談判可能會持續到周三。這也從一個側面顯示,雙方本輪會談的的過程并不輕松,可能各方都拿出了眾多的議題進行探討,也充滿需要敲定的細節問題。
中方代表李成鋼在會談結束后也對媒體表示,會談是“專業、理性、深入和坦誠的”,也暗示了會談過程中雙方存在的分歧,甚至其間可能也不乏尖銳的矛盾甚至爭吵。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在倫敦經貿會談結束后表示,中美就落實兩國元首6月5日的通話共識以及日內瓦會談共識達成了框架。 圖源:China Daily
特朗普在會談期間也曾對記者表示,盡管他收到的都是好消息,但“與中國談判并不容易”,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雙方的強硬立場和嚴肅氣氛。盡管如此,雙方仍在有限的時間內達成了緩和經貿緊張的一致性意見,也說明雙方都對達成協議有迫切的意愿。
美國總統特朗普11日在其社交媒體“Truth Social”上發帖稱,“美國獲關稅總額為55%,中國獲10%”,兩國關系“非常好”。圖源:Truth Social(真實社交)
二、談判聚焦的是相對具體的事務層面。
從中國官方媒體的表述來看,上輪日內瓦談判被稱為中美經貿“高層會談”,而此次會議則被稱為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這凸顯了上次會談的作為“定調”的總體性,以及本次倫敦會談相對次一級的事務性。
此外,相較于上一輪日內瓦談判,本輪談判中雙方牽頭人貝森特和何立峰在對外表態也明顯減少。其中,貝森特更是由于要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在周二(10日)晚間離開會場,提前返回華盛頓。而代表中美雙方在談判后回應媒體的,則分別是李成鋼和盧特尼克。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本輪談判的主要角色。
三、中美交鋒的重點為出口管制議題。
本次談判中,曾出席日內瓦談判的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并未出席,而由商務部部長王文濤代替。美方則有商務部部長盧特尼克加入到談判中。從主管業務來看,分管財政部關稅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辦公室)的財政部副部長廖岷未出席,顯示關稅問題很可能從一開始就不在本輪會談的議程之中。而主管兩國進出口管制的商務部長的加入,則顯示出關鍵技術和設備的進出口,正是本輪談判的核心議題。
四、雙方均認同達成的合作協議為“框架”,并需要向兩國元首匯報并獲得批準。
但根據此前外媒報道,特朗普已授權財長貝森特,可取消近期針對向中國出售各種技術和其他產品的限制。這或許也暗示著,在目前達成的中美框架協議中,也很可能存在著不限于出口管制議題、需要在雙方元首層面才能定奪的“一攬子”議題。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受訪時表示,依照中美倫敦經貿會談達成的共識,中方將立即批準供于美國公司的所有稀土磁鐵的申請許可。 圖源:路透社
從此輪談判的背景上看,中美雙方目前都面臨著結構性的經濟壓力。中國5月的出口數據低于預期,CPI連續幾個月下跌,外部經濟環境亟需穩定;而美國新增就業崗位數量維持低水平、企業利潤率受到關稅蠶食、通脹預期升溫,制造業面臨“卡脖子”,也很有可能沖擊美國剛剛穩定下來的金融市場。
緊迫的經濟現實,需要兩國共同釋放積極信號,穩定國際市場和供應鏈,為自身處理國內經濟議題贏得空間和時間。因此也可以預計,經過本輪談判,中美應會各自在放松出口管制方面達成一定程度上的一致和默契,并保證談判機制的可持續性,為雙方下一輪的談判留下充足的可能性。從積極角度看,經過“高層會議”和“首次會議”的磨合,雙方也在事實上共同探索出了一條攜手管理全球市場預期的成熟機制,并為未來的“第二次”“第三次”會議埋下了伏筆。
美國紐約針對聯邦移民政策的抗議活動仍在升級,已蔓延至芝加哥、西雅圖、舊金山等數十個城市。圖源:新華社
那么,結合本輪談判發生和發展的背景,倫敦談判后的中美經貿關系,下一步會走向何方呢?從過往的事態發展邏輯來看,下面幾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最大:
首先,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很可能將步入“新常態”階段。
中國控制著全球60%以上的稀土金屬開采和92%的精煉產量。在中美日內瓦談判前,中方就已經有意識地加強對稀土資源的管控。從現實效果看,中方對稀土的壟斷性控制,也成為了一柄足以震懾全球產業鏈的“大殺器”,其令美方在短時間內重返談判桌的威力,甚至很可能也出乎中方自己的預料。
6月9日,新華社發表時評《行全球慣例,盡大國之責——中國規范稀土出口合理合法》,指出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并非一時興起的所謂‘戰術反制’,而是植根于中國自身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深層需求,并與全球對戰略資源進行規范化管理的趨勢同頻共振”、“中國的目標是‘規范出口’而非‘禁止出口’,是‘促進便利合規貿易’,而非切斷正常商業往來。”
世界上最大的輕稀土礦是離中國內蒙古包頭市北不遠的白云鄂博礦。圖源:路透社
這也意味著,過去幾年中國建立的嚴格的戰略資源出口管制措施,將進一步規范化、嚴格化、常態化。即使未來在某些條件下,中國稀土的出口管制可能有所松動,也難以再回到過往的“不設防”狀態。
當然,作為一種具有可替代性的礦產資源,一旦稀土被過分和頻繁的作為工具,反過來也則很可能會傷及中國自身的稀土產業鏈,甚至招致外部經貿伙伴的集體反彈。因此,中國的稀土出口應會維持一種“內緊外松”,保有彈性的狀態。
其次,美國很可能進一步重視稀土的國家安全價值,加速擺脫對中國的稀土依賴。
因稀土問題被“卡脖子”,不僅令特朗普政府顏面盡失,也可能會令美方進一步加快稀土產業鏈重建的進度。這不僅因為稀土關系到美國的武器、國防等關鍵環節的生產,甚至還是美國在芯片和科技等領域保持領先優勢的前提條件。
有報道稱,特朗普已計劃援《國防生產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行使總統緊急權力,大幅放寬關鍵礦物與軍事物資生產的法律限制,甚至免除部分需經國會批準的撥款流程。與此同時,美國也很可能通過進一步利用其在科技和金融市場的領先地位,通過技術革新來擺脫對稀土的依賴,包括開發不使用稀土的新型電機等。
此前,馬斯克就曾經宣布,特斯拉將制造一種不含有稀土元素的永磁電動汽車車機;近期,亦有美國媒體高調報道一家使用普通磁鐵制造電機的初創公司,為其在資本市場的融資背書。盡管按正常速度估計,未來5-10年內美國對中國稀土的依賴應該仍會持續,但上述動態的出現,則反映出美國國內從戰略、國防層面,再到產業和投資界對擺脫中國稀土控制的共識。
《華爾街日報》5月的一篇報道聲稱,一家名為Conifer的新初創公司推出了一種電機,該電機使用由普通鐵制成的磁鐵,“可能使其他國家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圖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第三,美國對華“小步快跑”、“打打停停”的出口管制料將持續。
從過去一個月來中美兩國的經貿交鋒來看,由于美方仍在多個高科技產品領域占據全球主導地位,所以才可以連續在芯片、軟件、發動機、化學品、核電等優勢領域實施對華出口管制,為自身創造談判籌碼。因此也可以預料,未來美國仍有可能在其他優勢領域,例如醫療設備與藥品、金融與投資、關鍵礦物加工技術和設備、量子計算與其他新興技術、留學生資質與簽證等問題上不斷出牌,以“小步快跑”的方式持續施加對華壓力。
相較而言,中方手中盡管握有稀土這張“王炸大牌”,但可自由使用的“小牌”相對較少,因此未來雙方的出手節奏會有明顯不同,“打打停停-以打促停-停完再打”的模式很可能將不斷循環。
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典禮上手持中國國旗。圖源:新華社
第四,與第三方的外交和經貿關系或成為影響未來中美角力的重要因素。
從眼下的情況來看,中美角力的天平仍在保持微妙的平衡。但也正是在這種微妙的動態平衡中,任何第三方角色的突然加入,也都有可能導致天平的突然傾斜。
目前,90天的關稅“休兵期”臨近,但美國與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經貿談判進展都十分有限。對美方來說,若能與中國盡快達成經貿協議,將有助于推動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經貿談判,進而幫助特朗普實現其宣稱的“歷史性勝利”。
而對中國來說,美國與其盟友的談判僵局,也為中國提供了恢復關系的契機,例如,中國就向歐盟提出了稀土出口“綠色通道”建議,與歐盟的電動車談判亦有加速恢復的跡象;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近期與加拿大新任總理卡尼通電話,亦實現了兩國關系久違的重啟;韓國近期的政府首腦更迭,也制造了中韓經貿關系改善的契機。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對任何第三方國家和地區而言,旁觀中美斗爭而“等待開價”應是他們的最理性選擇——中東、東盟、歐盟都將在這一過程中坐地起價,坐收漁利,增加中美兩國的“開價成本”。
以中東阿拉伯國家為例。近年來,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等國已經因為中美博弈而獲益良多。一方面,是中東資本加速進入中國,買入中國優質資產,并引入中國企業在中東大量投資;另一方面,美國也在近期加大了對中東阿拉伯國家的拉攏和安全承諾。特朗普5月13至16日訪問了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和阿聯酋三國,不僅罕見地承諾不會再“對你們的生活方式指手畫腳”,還成功獲得三國過萬億投資的承諾,并簽下大量商業訂單和軍事合作協議。
5月中旬,特朗普出訪 中東,與海灣三國達成了包括軍火采購、大型客機訂單、能源與高科技合作項目等。 圖源:法新社
在第三方觀望和搖擺的情況下,中國若能進一步對上述地區和國家開放市場準入、旅行、投資等等,將會具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因此,“單邊開放”也會是中方在未來數年強調并堅持的一大重要開放策略。
正如電影《讓子彈飛》中的臺詞一樣:“誰贏,他們幫誰。”歸根結底,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我們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關鍵。
本文作者|劉深 IPP公共關系與傳播中心新媒體主管、政策分析師、廣東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研究員
IPP公共關系與傳播中心
排版 | 周浩鍇
審閱|郭 海
終審 | 劉金程
如何理解“貝森特經濟學”?
徐偉鈞:李在明當選韓國總統,將給中國帶來哪些風險和機遇?
“交易的藝術”:特朗普對華關稅戰的限度
關于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系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咨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