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第一輯正式出版,時至今日,該叢書已成為科學家傳記繪本的拳頭產品。僅第一輯8冊繪本,累積銷量已逾百萬冊,這一成績對原創繪本而言已然不俗,而且獲獎無數,社會效益顯著。
幾年來,時不時上網搜尋讀者對這套書的反饋,已成了我們一種不經意間的習慣。如今,該叢書已推出三輯,為孩子們講述著24位中國科學家的燦爛人生。從最初策劃時的忐忑不安,到如今見證它乘風破浪,將科學家們的故事娓娓道來,讓科學家精神如種子一般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我們欣慰至極。
我們為什么要做這樣一套書?途中遇到過哪些困難?它們是如何被破解的?……即便已經過去了好幾年,回想起來,往事依然歷歷在目。
一
緣起:從研究中萌生童書念頭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在本叢書封面上發現這樣一行字:叢書由中國科協“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提供學術指導。這便是本叢書的來源。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以下簡稱“采集工程”)啟動于2010年,該項目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簡稱“中國科協”)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等多個相關部門共同開展,以深入挖掘中國現代科學家的學術成長經歷、保存寶貴史料并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發展的歷史資料為目標。在中國科協的委托下,從事中國現代科技史研究的張藜教授擔任采集工程首席專家,從項目伊始,她便承擔起學術統籌和指導工作。
多年來,該項目已采集了600余位重要科學家史料,收集并保存了一大批珍貴檔案。隨著采集工作的推進,在中國科協的大力支持下,張藜教授所帶領的學術團隊也積極融合傳媒力量,推出了“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科學家傳記叢書等諸多成果。
那么,科學史研究者為什么會做一套面向孩子的繪本呢?
這要從一次再正常不過的畢業說起。編輯唐靖師從張藜教授,曾深度參與采集工程。2017年7月,唐靖完成學業后來到北京出版集團工作,在離開團隊前,張藜教授曾向唐靖提起想依托于采集工程做一套科學家繪本,因為科學家精神的傳承主體在青少年,尤其是兒童。對張藜教授而言,基于采集工程的學術成果,為中國兒童打造一套科學家傳記繪本是籌謀已久的想法。
由于該選題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和稀缺性,很快便引起了出版社領導的高度重視,選題順利通過。同時,該選題也獲得了中國科協的大力支持。后來,時任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的任福君研究員也加入團隊,擔任叢書的第二主編。
接下來,擺在所有人面前的難題是如何讓學術研究者“跨界”到繪本這一全然陌生的領域,如何將“‘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在兩年時間內從一個想法變為成品,并在2019年國慶七十周年時出版。
二
執行:用做研究的態度做童書
雖然該選題定位為繪本,但從一開始,張藜教授和編輯團隊就明確了要以做學術的態度去做這套書,既要充分利用采集工程的研究成果,又要從中超脫出來,具備趣味性和藝術性。
國外科學家繪本不乏夸張也精彩的畫風,讀來輕松有趣,夸張畫風可以讓很多拿不準的難題模糊化,是一種較為取巧的方法。但考慮到選題基于采集工程,整體基調相對嚴肅,加上張藜教授團隊一直與科學家家屬或助手、弟子們有著密切的交流,清楚他們的嚴謹作風。于是團隊決定采用偏寫實的畫風去呈現,讓繪者利用采集工程和學術團隊所掌握的大量科學家圖片和影像資料,用畫筆帶領孩子們回到科學家們的成長時代。
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團隊決定充分運用科研項目的組織方式,比如為作者制定寫作方案、進行研討會、月度會議等。這與常規繪本的出版很不一樣,一般來說,作者創作文本是很自由的。但對于這套體量不小且后續還有延伸的原創繪本來說,我們需要這樣的組織規劃。
然而,即便前期已做了很多準備,但當繪本工作真正啟動后,數不清的難點仍然相繼出現。
首先是傳主選擇。繪本最終要面向讀者,接受讀者的檢驗。經過與張藜教授團隊討論,大家一致認同從科學家的知名度和故事性兩個角度來考慮入選科學家,并盡量分散于不同學科,從而讓讀者們通過閱讀這套書能認識不同的學科。最終,我們選擇了竺可楨、錢學森、何澤慧、吳征鎰、劉東生、梁思禮、袁隆平、屠呦呦這8位科學家為第一輯的講述對象。他們或廣為人知,或赫赫而無名,但均是所在學科領域的佼佼者,均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人生和科研經歷也具有很強的故事性。
其次是文本。文字作者以張藜教授帶領的學術團隊為主,作者們的初稿離孩子能讀懂的繪本文字相去甚遠,畢竟學術寫作和童書創作完全不同,繪本字數雖少,但創作難度大。為完善文本,我們幾乎找遍了市面上所有的傳記繪本,包括尚未引進的外版傳記繪本,與創作團隊反復研讀學習,并邀請兒童文學作家、繪本創作者、閱讀推廣人、繪本編輯等專家為學術團隊進行創作培訓,進一步修正寫作方案。通過這一過程,叢書的面貌逐漸變得清晰。我們也由此確定了“嚴謹的學者團隊+新銳的繪者團隊+權威的審稿團隊”這一編創模式。作者們反復改稿,甚至推翻重來,直至創作出適合孩子閱讀的科學家傳記故事。
再者是流程。在這之前,無論是以張藜教授團隊為主的作者們,抑或是編輯團隊,均未做過原創繪本。但勤能補拙,為捋清流程,那段時間幾乎每個周末,編輯團隊都在參加各種繪本培訓,包括原創繪本頭部出版方蒲蒲蘭繪本館開展的原創繪本訓練營、新聞出版商務周報組織的繪本研習營等。
第四是統籌。如何組織好眾多作者與繪者,完成這樣一套“命題作文”的創作呢?科研項目的組織方式被運用到了這套書中。唐靖熟悉采集工程和出版方的流程,因此作為項目主要樞紐,負責對接主編、作者、繪者、專家和出版方等,及時跟進每本書的進度,將遇到的問題積極反饋給作者團隊和編輯團隊,大家共同想辦法解決,使項目的整體面貌及時呈現在所有人面前,大家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
最后是編校。文圖基本完成后,則進入編校流程,這是擺在編輯團隊面前的又一座大山??茖W家傳記繪本避不開科學知識,經過團隊反復討論,為確保閱讀流暢性,在故事結束后用一頁篇幅對相關術語進行解釋。同時,為擴展小讀者對傳主的認知,編創團隊為每本書增添了人物小傳,還制作了簡要年譜,讓傳主的人生軌跡可視化。如此多的知識集中在一本小書里,確保不出錯的唯一途徑便是反復審稿和修改文圖。
幸運的是,叢書獲得了科技界許多前輩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權威的編委會和審稿專家把關。比如,曾擔任吳征鎰院士助手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長呂春朝老師,為《植物的好朋友:吳征鎰的故事》寫下長達幾千字的審稿意見;同樣來自中科院、曾多年致力于《竺可楨日記》整理工作的李玉海老師,在《為大自然寫日記:竺可楨的故事》的稿件上一一標注詳細意見;梁思禮院士的女兒梁紅老師及他的原秘書楊利偉老師、航天科普專家田如森老師耐心與團隊討論、溝通,為《中國第一代航天人:梁思禮的故事》提供支持幫助;等等。
此外,對于原創繪本而言,裝幀設計與文圖一樣重要。我們邀請了專業資深繪本美編擔任設計師,在經過反復嘗試后,我們決定從這套書本身所具有的氣質出發,以大氣、端莊為基調。封面不鋪滿圖,以能體現每位科學家精神氣質的小圖為主,從而給封面足夠的留白空間,每本書的書脊處則根據其畫面主色調配以相近的顏色作為裝飾,使整套書組合在一起后,有彩虹般的視覺效果。在紙張的選擇上,我們幾經篩選,不計成本,最終選擇了優質特種紙,以期能最大程度還原手繪圖的細膩與精美。
最終,當精心打造兩年多的出版物呈現在團隊眼前時,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它就是我們想要的講述科學家故事的繪本,它沒有華麗的語言,但有質樸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畫,它以學術研究成果為底,盡最大限度做到了兒童性、趣味性、藝術性的統一,精準講述了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三
賦能:多方位增加叢書價值
該叢書既是傳記繪本,也是科普繪本。我們并不全然認同繪本的主要功能只是好玩有趣,有一定知識含量的繪本,能夠打開孩子人生的格局,從而引發孩子更多的思考。
基于此,盡可能多地依托于各方資源,尤其是采集工程積累的豐富資源,為叢書賦能,是整個編創團隊一直在思索的問題。這也是該叢書與其他諸多科學家傳記相比的獨特之處和優勢所在。
如前文所述,經過不斷磨合,在繪本的內容設計上,我們最終確定了“正文+人物小傳+年譜+詞匯園地+導讀手冊+音頻故事+中國科學家博物館資料庫”的模式。繪本容量有限,文字不可過多,否則會增加孩子的畏難情緒,與我們的初衷相違。由于每本書的正文文字不到2000字,只能選擇一些最有代表性的故事,所以在每本書的末尾,我們還附上了一篇千余字的人物小傳和體例清晰的年譜,能讓讀者對科學家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從多個維度為讀者呈現立體豐滿的科學家形象。詞匯園地則盡量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對文中出現的專業術語進行解釋,以幫助讀者克服閱讀過程中的知識障礙。同時,我們還邀請了著名科普制片人趙致真、少兒閱讀推廣人王志庚為叢書撰寫了兩份風格迥異的導讀,以拓寬讀者對科學家的了解。
叢書附贈的音頻資源和中國科學家博物館資料庫也是獨特亮點。
先說音頻故事。我們制作了兩版音頻,一版是忠于原文,請專業播音員配樂演繹;另一版則是圍繞每一本所講述的科學家,再延伸出3集故事,做成一套共24集的音頻故事。兩套音頻故事均可在喜馬拉雅、網易FM、蜻蜓FM等App上收聽。事實證明,推出該系列音頻故事實乃明智之舉。以此為依托的“中國科學家的故事—數字項目(共80集)”(包括后兩輯)系列音頻故事,入選“2021年度數字出版精品遴選推薦計劃”(即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開展的出版融合發展工程),在全網累計播放量高達上億次,成了融合出版的優秀案例。
再說中國科學家博物館資料庫。該博物館是采集工程的另一個重要學術成果,作為我國首個全方位、形象化、多側面展現中國現代科學家學術成長歷程的博物館,該博物館資料庫以數字化形式收藏科學家資料(即采集成果)、研究科技人物、展示科學家精神,已收錄許多中國現代科學家的學術成長資料,包括珍貴照片、手稿、證書、信件、音視頻、報道、年表、傳記等。在中國科協的支持下,我們以二維碼的形式將博物館資料庫的鏈接呈現于每本書的封底,從而讓讀者能夠輕松觸達這一獨特資源,進一步了解眾多科學家的故事和風采。
四
推廣:全方位籌謀規劃
圖書付梓只是走完了整個項目的一步,后期還有大量的宣傳和推廣工作需要開展。畢竟“酒香也怕巷子深”,營銷宣傳切不可忽視。
在緊鑼密鼓地忙著圖書出版時,編輯團隊便提前與公司宣發團隊溝通討論,確定了一套完整而翔實的宣傳方案,并明確要將宣傳效果放在第一位,極力擴大叢書的社會效益,讓本套叢書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價值,從而帶動經濟效益。
比如,為調動目標讀者的閱讀興趣,我們依托于北京出版集團的資源,在集團旗下的少兒期刊《少年科學畫報》和《十月少年文藝》上刊登了“種一個科學夢,等著發芽”的征稿活動,鼓勵小讀者們寫作關于科學家的故事,畫出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或者自己的奇思妙想,活動組委會還籌備了院士簽名獎狀、樣書等豐厚獎品,為叢書進行預熱。在后期開展的繪本進校園活動中,也持續宣傳這項活動,小讀者的參與度很高,他們用或稚嫩拙樸或奇思妙想的語言表達了對科學家的敬意,還提出了一些很有創意的想法。
叢書正式出版后,我們在籌備發布會的同時,也聚焦于粉絲黏性較高的新媒體渠道進行團購。作為精裝繪本,成本高昂,碼洋較高,但團購渠道反響熱烈,從而逐漸引爆了社群,很多大號積極組織粉絲進行團購。很多讀者表示,這套繪本題材獨特,編創用心,實屬難得。
正式的新書發布會則是面向讀者的第一次鄭重亮相。我們為此精心籌備規劃,既邀請了叢書顧問、主編、導讀撰稿人、北京市宣傳部領導,還邀請了本套叢書的作者、繪者、科學家的家屬和秘書、中科院附屬小學的師生們等嘉賓出席,并策劃了叢書精選原畫展。通過這些努力,使本次活動成為一次非常有新聞點的發布會,得到了各大主流媒體的廣泛報道,進一步擴大了叢書的社會影響力。
在視頻化和移動端生存的時代,我們也重視視頻宣傳渠道,除拍攝叢書場景化視頻和圖書產品宣傳視頻并上傳至網站公開播放外,我們也積極探索將紙質內容進一步豐富改編為視頻內容的可能性,豐富叢書的宣傳方式。與此同時,我們還在小鵝通等直播平臺上開通直播課程,給孩子們講述老科學家的故事,并與北京師范大學繪本課程中心合作,參與繪本課進校園的活動,邀請有繪本豐富經驗的小學教師為每本繪本設計教案,并盡可能推廣到全國眾多的小學里去。
令人欣慰的是,在推廣過程中,我們編創這套書的初心也得到了理解,正如兒童文學作者孫玉虎在為本叢書撰寫的書評里所言:“這套繪本并不是要鼓勵每個孩子一定要成為科學家,而是從這些科學家的人生經歷里見證科學的力量、榜樣的力量,從而思索自己想要一個怎樣的人生,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p>
五
反思:前路漫漫尤可期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清楚記得每本文稿與分鏡、每張線稿與色稿、每本排版樣稿誕生時的驚喜。在國家日益重視原創童書的大環境下,這套全心全意為孩子打造的原創科學家傳記繪本,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好評。一開始,看到銷量迅速上升、收到越來越多的好評時,我們甚至還不敢相信。
往回看是為了更好地向前走。本叢書是一套特色鮮明的主題出版繪本,有一些經驗是值得分享給廣大同行的。
首先,在策劃選題時,我們認為應以創意引領策劃。選題同質化是出版業目前的通病。坦白說,本叢書并非絕對地填補市場空白之作,在已經出版的講述科學家故事的繪本中,本叢書依托于權威的采集工程,采用“傳記+圖畫+故事+科學”的構想,編創視角獨特,是其亮點。榜樣人物傳記圖書尤其需要找到權威作者,以權威資料作為支撐,切忌夸張渲染,違背人物的榜樣力量。
其次,要選對符合叢書主題的呈現形式。因為本叢書從一開始明確定位是繪本,因此需要按照繪本的邏輯和要求去呈現,并非只是畫出精美的圖畫就行了。除繪本外,橋梁書、青少版讀物也是講述科學家故事的有效載體,所面向的讀者群體各不相同,出版方應把好關,找準符合讀者定位的呈現形式,用心做好產品,不可生搬硬套。
再者,做主題出版不容易,要盡可能做好準備工作。在本叢書的編創過程中,編輯團隊為了解每位科學家,研讀大量傳記,在依托采集工程資料之外,仍盡可能搜集充足的資料,包括電影、展覽、實物、手稿等,以提供給編創團隊參考。在編輯過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反復求證。每本繪本的故事文稿、繪圖腳本和成稿都經歷了反復修改,甚至推翻重來。每本書都是文字作者、繪圖作者、編輯、主編四方共同完成的作品,這對于創作者和出版方來說,都需要足夠的耐心與堅持。
但在肯定成果的同時,也不可回避遺憾和不足。由于時間關系,我們未能安排文字作者和繪圖作者去實地采風,只能通過照片、視頻、文字材料等記載來呈現,難免存有遺憾。很多優秀的繪本作品,作者都需要經過長期的采風和實地采訪,才能讓作品有更飽滿的情感和力度。另外,由于經驗不足,我們錯過了專家審稿的最佳時機,大部分專家均在繪圖成稿后才審稿,導致有些歷史細節的錯誤在后期才被發現,給改圖造成很大壓力。
總之,原創主題繪本實屬不易,若非親身經歷,個中滋味實在難以言說。我們一路摸著石頭過河,在選題策劃、文稿打磨、腳本修改、設計審校、印刷裝訂等各個環節中通過不斷試錯,克服困難,最終做成了這套原創少兒主題出版物。最深的感受莫過于,編輯作為項目負責人,不可沉溺于畏難情緒中,要給所有參與項目的人員傳遞信心,要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人物傳記繪本是少兒主題出版的一個小門類,除了科學家外,還有很多人物的故事值得講述,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類似主題作品,為少兒樹立優質榜樣,照亮孩子們的成長之路。
作者:
唐靖,獨立策劃人、編輯及創作者。
于蕊,梅爾杜蒙(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版部主任,副編審。
來源:《如何為孩子書寫科學: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佳作評介》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佳作評介系列叢書”由面向公眾的分冊《我們如何書寫科學》和面向青少年的分冊《如何為孩子書寫科學》組成,以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為對象,從作者、編者、讀者三個角度進行評介,立體呈現出一部優秀科普圖書從創作、編輯到抵達讀者全過程中的編創理念、方法技巧、心得體會和發現收獲等。
排版:沈 丹
編輯:金夢瑤
審定:鄒 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