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買得起航母不一定養得起航母?看印度就知道了,1998年,印度僅花了1美元就從俄羅斯那里買來了一艘前蘇聯時期建造的航母“戈爾什科夫”號,從表面上看,印度撿了大便宜,畢竟前蘇聯的軍事實力無需多言。
然而,讓印度沒想到的是,最便宜的反而是最貴的,在之后的十幾年時間里,印度為了這艘航母花費了近100億美元,簡直是血虧。
印度這還算是比較有錢的,畢竟它至少能勉強擔負起航母產生的巨額支出,但對于許多小國來說,不論是買航母還是造航母,幾乎都是天方夜譚。
而回看我國,從遼寧艦、山東艦,再到福建艦,三艘現役航母讓我國直接進入“三航母時代”。
一艘航母的支出究竟有多大,以至于我國能造航母,而小國卻買都買不起呢?
一艘航母帶來的天價賬單
“養”航母的費用之所以被稱為“天價”,其實主要的支出在三個部分,一個是人員上的支出,一個是燃料上的消耗,還有一個則是養護成本,這三個部分樣樣都要花錢,而且是花大價錢。
以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為例,山東艦上有三千多個船艙,面積抵得上三個足球場,需要幾千名艦員、飛行員和指揮人員,光是這些人的薪資、福利和培訓費用,所花費的成本就非常高了。
不過,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他們所接受的技能訓練、應急演練以及日常的海空戰役打擊訓練等,都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才能夠達到應有的效果。
而由于訓練強度大,山東艦上的士兵們所消耗的體力也異常大,需要頻繁補充能量,這就給飲食方面增加了一定的壓力。
在山東艦上,每天會供應七頓飯,其中包括早中晚三餐,以及兩頓簡餐和兩頓夜餐,以便能夠滿足所有人員的用餐需求。
士兵們長期呆在海上,不但要吃得飽,也要吃得好。
因為海水含鹽量高,直接飲用海水對身體不好,海水不能直接用來清洗食材,所以像海上需要用到的很多蔬菜水果,都是免洗的,而且在上船之前,士兵們的伙食都要提前進行葷素搭配,保證營養充足,以便于能夠以最好的狀態進行訓練。
除此之外,海上的天氣瞬息萬變,船員們也不可能在航母上打漁,因此所有的食材必須在出發之前準備好,可長時間的航行很可能會讓食材無法保持新鮮和安全,這就讓食材的運輸和儲存成本得到了提高。
相較于人員支出,航母的燃料消耗費用才是真正的“吞金獸”,仍然以山東艦為例,其燃油裝載量最高為8000噸,按照油價計算,要給山東艦加滿油箱,一次就得花掉2400多萬。
另外,山東艦上還有近50架戰斗機和艦載機,光是這些戰斗機和艦載機所耗費的燃料費用,一次也得花費近百萬。
而且,山東艦作為常規動力航母,比核動力航母的燃料補給頻率更高,基本上每三天就得補一次。
眾所周知,所有高精尖的武器裝備都需要精心的養護,航母也同樣如此,再加上航母上有大量的高科技設備、機器等,養護它們更需要高昂的費用。
一艘航母的壽命一般在30-50年左右,據美國軍事專家透露,一艘航母每年的養護費用平均約為30億美元,按照其壽命為30年計算,這艘航母的總養護費用就達到了1000億美元。
要知道,航母的造價最高不會超過200億美元,世界上造價最高的航母福特號的造價也才130億美元左右。
這也就意味著,一艘航母所花費的養護費用就能造好幾艘航母了。
此外,航母下水之后,其耗費的成本也是日益提高的,航母在長期航行之后,其底部會附著著許多海洋生物,這些生物會增加船體的重量,導致油耗提升,一方面,耗油量增加,燃料成本就會提升,另一方面,清理這些船底的海洋生物,也要花費百萬甚至千萬的清理費。
總之,只要航母下水使用,就一定會花錢,而且是花大錢,就連身為發達國家的英國,也被航母高昂的費用拖到喘不過氣,險些“賣航母保命”。
中印截然不同的“航母之路”
中國和印度的第一艘航母,都是從國外購買回來改造的,印度甚至還是亞洲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但為什么最后我國卻“彎道超車”,短短十二年內搞出了三艘航母呢?
2002年,一艘來自前蘇聯的航母“瓦良格”號歷經重重波折,來到了中國,九年后,遼寧艦橫空出世。
“瓦良格”號是前蘇聯1991年時建造的一艘航母,當時,“瓦良格”號已經建造了70%,可蘇聯卻在此時解體了,而繼承蘇聯的大部分遺產的俄羅斯則接手了“瓦良格”號。
可惜的是,彼時剛剛建國的俄羅斯正面臨著滿地的“爛攤子”,既沒有錢也沒有精力繼續養護和使用“瓦良格”號。
1995年,繼承了蘇聯的黑海造船廠的烏克蘭卻意外成為了俄羅斯的債主,無力還債的俄羅斯只得將“瓦良格”號抵給了烏克蘭還債。
烏克蘭捏著這個燙手山芋也十分為難,畢竟連俄羅斯都沒能力將“瓦良格”號完工,烏克蘭就更不可能做到了,于是,烏克蘭便動了將“瓦良格”號賣掉的想法。
那時候,我國雖有“航母夢”,卻承擔不起研發航母的巨額經費,便想要將“瓦良格”號買回來,最終,通過一位名叫徐增平的香港商人,又經歷了種種的刁難和磨難,“瓦良格”號總算是拖回了我國,這就是遼寧艦的前身。
在遼寧艦的基礎上,我國成功建造了第一艘完全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國產航空母艦,這就是山東艦,后來的福建艦更是有了進一步的升級,雖然還未正式下水,但已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期待了。
然而,另一邊的印度,卻走上了和我國截然不同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印度前前后后一共搞出了三艘航母,但目前來看,仍然沒有一艘真正能用的。
1957年,印度從英國買來了還未完工的“大力神”號航母,經過一番改造,1961年,印度將“大力神”號完工,并改名為“維克蘭特”號,自此,印度成為了二戰后亞洲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
一開始,印度對“維克蘭特”號寄予厚望,可惜,這艘二手航母的表現仍然不如人意,1997年,“年邁”的“維克蘭特”號正式退役。
1986年,印度又從英國買來了剛退役的“競技神”號,但這只是一艘小型航母,2017年時就退役了。
1998年,印度花一美元從俄羅斯買了一艘前蘇聯的航母,結果依舊令人失望。
2005年,再二手航母上吃了大虧的印度決心建造屬于自己的航母,為表對第一艘航母的紀念,這艘航母仍然取名為“維克蘭特”號,不過這艘航母盡管代表了印度的雄心壯志,卻命途多舛。
自2005年之后的十年間,新的“維克蘭特”號經歷了三次下水和數不清的事故,直到2022年9月,“維克蘭特”號才開始正式服役。
至今,印度的“航母笑話”仍然廣為流傳。
觸不可及的小國“航母夢”
小國擁有航母會是什么樣?光看泰國就夠了,泰國作為全球八個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也是這八個國家中唯一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小國,它既不是發達國家,國土面積又小,甚至在東南亞國家中也不是綜合國力最強的。
可就是這么一個小國,卻偏偏擁有了航母,它甚至還是繼印度之后亞洲第二個擁有航母的國家。
上世紀八十年代,亞洲四小虎橫空出世,泰國作為四小虎中的一員,經濟上的發展可謂是十分突出的,而與此同時,泰國的海上權益亟需得到保護,海軍的建設也在此刻顯得格外重要。
于是,1989年,泰國決定以公開招標的形式采購一艘能夠搭載直升機的兩棲攻擊艦。
最終,來自西班牙的一家造船廠根據西班牙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母為泰國設計了一艘小型航母,而且報價也不高,僅4億左右美元。
1996年,建造完成的泰國新航母順利下水,被稱為“泰國人心中的神”的泰國普密蓬國王為這艘航母親自命名為“差克里·納呂貝特”號,其中,差克里是曼谷王朝的開國國王的名字。
1997年,“差克里·納呂貝特”號正式交付,并順利抵達泰國。
然而,泰國作為一個小國,抗風險能力也更小,1997年,面臨經濟危機的泰國幾近失去了支撐航母各項開支的能力。
2003年,這艘航母執行了“金邊反泰騷亂”的任務后,就此擱置,幾乎成為了泰國最具象征意義的“展品”,再未參與過戰斗。
對于大部分小國來說,泰國航母的現狀恐怕也是它們擁有航母的結局,甚至有可能還不如泰國,從泰國身上,其實也可以看出,航母對于小國來說,有一定作用,但是不大,大部分時候,航母的開支比收益更高,或許這也是大部分小國始終不擁有航母的原因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