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吉林白城護飛隊紀實
2025年元旦清晨,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的氣溫跌破零下20攝氏度。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吉林白城護飛隊隊長潘晟昱剛從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歸來,帽檐上的白霜尚未融化,凍得通紅的臉上卻寫滿堅毅。這位被當地人親切稱為“鳥叔”的環保志愿者,用20年光陰守護候鳥遷徙通道,成為松嫩平原濕地生態保護的標志性人物。
與鶴為鄰:一位志愿者的生態覺醒
談及鳥類保護,潘晟昱的眼中總閃爍著復雜的情感。他至今難忘那個初夏的黃昏:在莫莫格濕地深處,一只滯留的白鶴孤獨地守在一具風干的同伴遺體旁。“白鶴是‘愛情鳥’,一生忠貞不渝。那只活著的鶴寧愿錯過遷徙季也不愿離開。”哽咽的回憶背后,是他對野生動物情感的深刻認知,“它們教會我們敬畏生命”。
這樣的觸動推動潘晟昱從攝影愛好者轉型為專業護鳥人。2010年,他組建白城護飛隊,從“單打獨斗”發展到如今500余人的規模,核心成員涵蓋攝影師、學生、退休職工等多領域志愿者,并與995救援隊等組織形成聯動網絡。團隊累計行程超30萬公里,救助白鶴20只,見證鎮賚濕地白鶴停歇量從零星增至全球種群的60%(3000-4000只)。
科學護飛:從“人鳥爭地”到和諧共生
冬季是大鴇盜獵高發期。這種全球不足2000只的瀕危鳥類,因“野味”標簽屢遭覬覦。護飛隊創新“四組聯防”模式:志愿者與民兵協作巡護,重點監控禽類交易場所和放牧區,同步開展普法宣傳。“十年前村民見鳥就抓,現在主動給我們報信。”潘晟昱說。
生態修復工程更讓保護事半功倍。通過河湖連通項目,莫莫格濕地水域面積擴大,形成候鳥“生態服務區”。吉林省林業局數據顯示,2024年保護區鳥類種類較2010年增長43%,白鶴、東方白鸛等珍稀物種數量創歷史新高。
跨界傳承:讓護飛成為全民行動
如今,潘晟昱新增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考委員會常委的身份,但堅持“不打擾是最好的保護”理念。護飛隊老中青三代的組合,象征著保護事業的接力——他們在濕地設立監測站,進校園開設生態課,用攝影展喚醒公眾意識。
“沒有故事就是最好的故事。”元旦假期,護飛隊依舊奔波在巡護路上。潘晟昱望向鶴群翩躚的濕地輕聲道:“它們選擇這里,就是對我們最大的信任。”
【記者手記】
從“鳥叔”到“中國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潘晟昱的20年詮釋了民間力量如何助推生態文明。在鎮賚,護飛隊的故事已超越鳥類保護,成為人與自然和解的生動注腳。正如莫莫格濕地日益豐茂的水草,這份守護終將滋養更多生命的春天。(李彤君/文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