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凌朗
編輯| 汪戈伐
近日,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凍結了格力鈦新能源持有的珠海廣通汽車18.06億元股權,凍結期至2028年6月。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數據顯示,格力鈦新能源涉及17起法律糾紛,其中15起為買賣合同糾紛。格力鈦2024年上半年負債247.86億元,凈虧損19.05億元,資產負債率接近100%。
格力電器在2024年財報中對格力鈦資產進行大幅減值處理,長期股權投資28.44億元全額計提,相當于投資價值歸零。同期,格力鈦相關業務在年報中的描述完全消失,被醫美產品板塊替代。
從2016年董明珠個人投資珠海銀隆開始,格力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布局已持續8年。期間累計投入超過50億元,但市場表現仍然持續低迷。
目前,格力鈦客車銷量從2016年的全國第三跌至行業十名開外,面包車產品從15.8萬元跌至5萬元仍難以銷售。
技術路線“走歪”
不同于新能源汽車主流,格力鈦一直堅持鈦酸鋰電池技術路線。這種電池確實有其獨特優勢:可在零下50度環境正常工作,循環壽命達到3萬次,安全性能表現出色。然而,技術優勢并未轉化為市場競爭力,關鍵問題出在核心性能指標上。
最直觀的差距體現在能量密度,鈦酸鋰電池僅為58-110Wh/kg,而主流磷酸鐵鋰電池已達到240Wh/kg。這種差距直接影響車輛續航能力,格力鈦面包車官方續航230公里,滿載后測試不足200公里,很難滿足商用車的運營需求。
除了技術性能的制約,成本劣勢同樣嚴重。行業數據顯示,鈦酸鋰電池制造成本約為磷酸鐵鋰電池的3倍。當比亞迪、寧德時代通過規模化生產持續降低成本時,格力鈦仍要承受高昂的原料支出。
這種成本結構的差異最終反映在財務數據上,2024年中報顯示,格力鈦營收19.87億元,虧損卻高達19億元。
銷售數據同樣反映出市場對該技術路線的接受度有限。格力鈦面包車原價15.8萬元,目前市場價格跌至5萬元,降幅超過68%。
即使在如此低價下,大量庫存車輛仍然滯銷。二手車市場的全新格力鈦車輛甚至保留出廠時的座椅塑料膜,顯示其市場流通的困難程度。
另外,產能利用率情況同樣反映出需求不足的現實。
格力鈦在成都、天津、洛陽等地都建有生產基地,但2024年前9個月僅交付約3000輛新能源汽車和部分工程車輛。格力鈦客車銷量也從2016年的全國第三名跌至2024年的行業十名開外,市場占有率不足3%。
股東意見不一致
要理解格力鈦今天的困境,需要回到2016年的那次關鍵決策。
當時,董明珠提出130億元收購珠海銀隆的方案,但遭到格力股東集體否決。股東們的反對理由很明確,既質疑鈦酸鋰技術的市場前景,也擔心銀隆創始人魏銀倉的管理能力。
面對股東反對,董明珠選擇了個人投資的方式繼續推進。她個人出資10億元,并邀請王健林、劉強東等商界人士參與,最終以30億元獲得銀隆22.39%股權。此后,她繼續增資,個人持股比例提升至17.46%,累計投入23.4億元。
這種投資結構帶來復雜的利益關系,董明珠的投資資金中有18.5億元來自格力外圍供應商集資平臺,形成了個人投資與公司業務的隱性關聯。
另外,魏銀倉的管理問題在2017年開始顯現。當年銀隆凈利潤下降67.94%,2018年底魏銀倉因侵占公司資產超過10億元被起訴,2019年逃往美國后被引渡回國。
這些事件均印證了格力股東當初的擔憂,也說明決策過程中的風險評估存在重大缺陷。
2021年格力電器通過司法拍賣獲得銀隆30.47%股權,支付18.28億元。加上董明珠的個人持股,格力系統獲得銀隆控制權。但此時銀隆已深陷財務困境,格力實際上是在為前期的投資決策埋單。
2023年底,格力電器再次出資10.15億元收購12名少數股東持有的24.54%股權。這次交易仍然引起外界質疑,因為此時格力鈦的財務狀況已明顯惡化,繼續投入資金的合理性存疑。
天眼查數據顯示,格力鈦新能源目前面臨17起法律訴訟,其中15起為買賣合同糾紛,表明公司在供應商付款、客戶交付等基礎業務環節出現系統性問題。
財務數據顯示經營狀況也持續惡化,自2021年被格力控股以來,格力鈦累計虧損接近50億元,成為格力電器最大的財務負擔。
格力電器在2024年財報中對格力鈦資產進行大幅減值處理,長期股權投資28.44億元全額計提,商譽減值2.54億元,合計減值超過30億元。顯然,格力這似乎是承認了投資的失敗。
仍然堅持造車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格力不得不重新審視造車策略。
董明珠在最近的公開場合明確表示,格力鈦將徹底退出家用車市場,轉而專注于環衛車、重卡、公交車等工程車輛領域。這種戰略調整雖然被包裝為"主動選擇",但更像是對市場現實的被動適應。
這種轉向也在格力電器的財務報告中得到了印證。格力電器2024年財報中,格力鈦相關業務描述完全消失,被醫美產品板塊的詳細介紹替代。醫美產品包括美容儀、血壓計、霧化器等,這些產品與格力的傳統制造能力似乎更加匹配。
當然,格力造車相關的組織架構調整也在同步進行。2024年10月,格力成立上海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000萬元,經營范圍為汽車零部件研發和制造。這種安排可能是為了保留在汽車產業鏈中的參與度,同時避免整車制造的巨額投入。
眼下,債務問題是格力鈦面臨的最大挑戰。247.86億元的巨額負債中,相當部分為經營性債務,需要通過業務回款和資產處置來緩解。
格力鈦提出的"雙線策略"——優化產品結構和加強應收賬款管理,聽起來合理,但在當前市場環境下能否奏效還是未知數。
6月份的股權凍結事件可能只是債務危機的開始,18.06億元凍結股權占格力鈦總資產的相當比例,這不僅會影響公司的融資能力,也會對日常經營造成沖擊。如果債務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更多核心資產面臨被凍結或強制處置的風險。
對于格力電器而言,如何處理格力鈦同樣是個難題。繼續投入資金意味著進一步拖累上市公司業績,但徹底放棄又會讓前期投資損失慘重。
顯然,在股東利益和既往投資之間,董明珠和格力管理層需要做出選擇。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內容溝通請聯系: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號)
更多內容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