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每年超千萬人加入老年行列,一場關乎3.1億人福祉、撬動萬億市場的變革正在發生。2025首屆銀發健康生活方式科普大會落幕之際,我們對話國家老齡辦原副主任、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老齡政策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朱耀垠,直面銀發經濟的真實現狀:政策如何落地?供需為何錯配?產業困境怎樣突圍?朱主任穿透概念迷霧,指出核心癥結——銀發經濟絕非獨立一行,而是經濟的一個橫切面,必須融入國民經濟血脈,也就是“一行融于三百六十行”!本次專訪,帶您看清深層痛點與破局曙光。
目錄指引
第一節:政策觀察與產業痛點
1.政策加速落地,市場開始‘熱’了
2.政策缺位和滯后是很大的‘攔路虎’
3.核心誤判:銀發經濟不是獨立的一行,是“一行融于三百六十行”!
第二節:資源適配與發展難點
1.區域破局:人才、科技、市場,一個都不能少
2.醫療上門難+智能手環冷:支付力與設計疏漏的雙重絞殺
3.‘享老’就是高級養老,但‘物’必須‘美’
4.美國啟示:政府‘搭臺’,市場‘唱戲’
第三節:破局路徑與未來展望
1.破局六策:認知、需求、科技、潛能、協作、政策
2.給企業忠告:警惕‘30萬億’大餅,深耕、細分才是王道
3.終極方向:讓老年人成為主角,而非配角
以下是與朱耀垠主任的深度對話(文本經優化處理,突出核心觀點):
第一節
政策觀察與產業痛點
01
政策加速落地,市場開始"熱"了
楊文進:朱主任,您參與全國老齡辦工作至今,感受到銀發產業最深刻的行業變化是什么?
朱耀垠主任: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政策引擎真正發動起來了,市場開始響應。
·國家層面動真格:2024年國辦專門為一號文件(作者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部署銀發經濟,今年又密集出臺各類促消費政策,信號非常強。
·細分賽道有‘配套’了:健康、體育、文旅、養老這些具體領域,配套政策越來越細,越來越實。不再是空架子,而是‘有主有分’的體系在成型。
·企業動起來了:這是最直觀的感受!政策框架搭起來,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明顯高了,進來的玩家也更多樣化了。市場真的開始‘熱’了。
·GDP占比提升是硬指標:銀發產業在整體經濟盤子里的分量越來越重,這說明需求在爆發,供給也在跟上。
02
政策缺位、滯后和落地難是最大"攔路虎"
楊文進:一方面,政策在推進,但產業實際發展卡在哪兒了?障礙主要是什么?
朱耀垠主任:政策層面的‘緊箍咒’是最大障礙!具體有四大類問題像繩索一樣捆著手腳:
1. ‘明文’設卡:政策白紙黑字限制。一般情況下,75歲以上老人買旅游意外傷害險困難重重!大多數互聯網保險平臺和保險公司官網未發現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旅游保險,而一般的旅游保險最高可承保年齡至80歲,80歲以上老年人則無法投保。有的旅行社要求70歲以上報名參團游的老年人簽訂免責協議書,不僅要求老年人親自簽名還要求老年人家屬簽名。這直接把銀發旅游一大塊市場給‘摁死’了,企業的積極性明顯受到影響。
2. ‘變相’拒老:企業怕擔風險,自設門檻。有的地方70歲禁入游泳館:變相限制何時休?這是最普遍的!還有的地方限制80歲以上老年人上老年大學。企業完全可以按健康評估準入,一刀切‘禁入’就是懶政思維,把有活力的老人也拒之門外。
3. ‘錢包’門檻:很多服務或產品,變相把老人篩掉了。比如理財要求高收入證明,多數老人夠不著。
4. ‘模糊’地帶最頭疼(政策缺位):這是當前最大的‘攔路虎’!很多新領域沒規矩,一片混沌。
a、老年教育‘身份’不明:民辦老年大學算啥?去哪注冊?營利還是非營利?興趣教育算成人教育嗎?沒人說得清!
b、市場準入‘沒譜’:誰都能進?教啥都行?我們調研發現,有掛羊頭賣狗肉講算命的,有科技公司硬湊的,亂象根源就是標準缺失,監管空白。
‘政策是在實踐中總結的。’銀發產業還在起步,制度不可能一步完美。但當下急需解決的不只是‘有沒有’政策,更是政策‘細不細’、‘能不能操作’的問題!
5.政策法規落地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規定:自愿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但是,對“自甘風險”的情形缺乏詳細規定或案例指引,對于老年文體活動參與者和文體活動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群眾性活動組織者的責任缺乏清晰的劃定,由此而引起的老年人傷亡賠償之類的法律糾紛不少,一些文體活動場所經營管理者承擔了不應有的賠償責任,加重了其接受老年消費者的心理負擔。
03
核心誤判:銀發經濟不是一個獨立的行業,是‘一行融于三百六十行’!
朱耀垠主任:(緊接著強調) 說到根子上,必須先破除一個根本性誤判!
很多人,甚至很多從業者都搞錯了定位,實際上,銀發經濟不是三百六十行中新增加的一行!它是必須融入現有三百六十行每一行的思維和血脈!
全社會都必須意識到老齡化不是將來時,是現在進行時。各行各業,都必須主動去思考:我的產品、服務、環境,如何適應老年用戶?如何植入‘適老化’因素?這是發展銀發經濟最底層的邏輯!
第二節
資源適配與發展難點
04
區域破局:人才、科技、市場,一個都不能少
楊文進:各地情況差異大,企業怎么用好本地資源來發展銀發經濟?
朱耀垠主任:關鍵看清家底!人才、科技、市場(消費力),三樣缺一不可。
·人才+科技是硬骨頭:你讓一個科創荒漠去搞高端養老機器人?短期基本沒戲,基礎支撐不夠。
·市場(消費能力)是土壤:各地老人都有需求,但需求內容和強度、支付能力差別很大!跟當地產業結構和經濟水平緊密相關。
·最大痛點:產業和人口結構‘擰巴’!產業結構轉型是慢功夫。中西部等底子弱的地區,本地企業往往小而散,賺錢難,政府光輸血也撐不久。破局點在哪?需要發達地區的‘領頭羊’企業!它們在滿足本地需求后,得主動把能力、經驗向外輻射,帶動后進地區把產業做起來,形成‘造血’能力。
05
醫療上門難+智能手環冷:
支付力與設計疏漏的雙重絞殺
楊文進:銀發需求這么多元,滿足起來難在哪里?具體有什么痛點?
朱耀垠主任:難點就在于怎么精準匹配海量而又差異化的需求。
·最急迫的需求:上門醫療護理!‘養老’是剛需,但不是都去住養老院。重點在居家社區!調研顯示,老人對上門醫療護理服務渴望極高——跑醫院太折騰(時間、排隊、陪診)。醫護上門能省大麻煩!但現實很骨感:供給嚴重短缺!為啥?
◇政策‘卡脖子’:像‘家庭病床’(作者注:醫生上門服務模式)好政策,但實際用得少。大量慢性病老人需要健康或用藥指導,卻夠不著。
◇醫生‘沒動力’:上門服務效率低、收入少,醫生不愿意,醫院也不積極。
“智慧養老”遇冷:產品‘叫好不叫座’!
楊文進:許多智慧養老產品常出現“叫好不叫座”的情況,您覺得主因何在?
朱耀垠主任:核心就三點:
錢袋子問題:老人普遍支付能力有限。這是根本。
設計未能‘以人為本’:智慧手環遭嫌棄:設計忽視‘尊嚴感’!有的地方給老人免費發手環,很多老人不肯戴!一問,覺得像‘醫院病號條’,怕被人用異樣眼光看待!產品再好,設計不考慮老人心理和尊嚴,等于零。真正的好產品,必須讓用戶自己覺得‘有用’‘好用’‘有面兒’,才肯掏錢!開發者得天天問自己:這玩意兒真給老人省事了?真讓他更健康了?
企業‘瞄不準’:老人心態越來越‘年輕’,不光要‘適老’產品,也有‘全齡化’(和年輕人差不多的)精神文化需求。企業怎么平衡這兩頭?本事不夠。
德國'多代屋'(作者注:Mehrgenerationenhaus)值得借鑒:社區建個共享空間,老人傳經驗,年輕人教科技,互相照顧,身心都受益,雙贏!
·浙江創新破局:
?溫州甌海:用家家都有的有線電視做健康監測!緊急情況一鍵報警,醫院火速到場;小毛病視頻問診搞定。效率、信任感飆升!
?浙江嘉善:直接對接北上廣大醫院!老人想找名醫?來這兒,幫你掛號、對接,省時省錢省力。
精準對接需求,利用現代化手段降本增效、減輕負擔,是未來的核心方向!
06
"享老"就是高級養老,
但"物"必須"美"
楊文進:銀發經濟到底要瞄準“養老”還是“享老”?
朱耀垠主任:本質沒區別!‘享老’就是更高品質的‘養老’!分基礎保障型和優質服務型。
·別貼標簽!不是窮的老人只配差的,富的老人只買貴的。市場鐵律是‘物美價廉’!東西要好,價錢要值。產品可以有檔次,但質量是底線!老人也懂——“可以買貴的,但不能買貴了!” 東西不值那個價,再便宜也沒人要。
·企業普遍‘底子薄’:很多企業錢、技術、人才三樣都缺。規模小,資本少,是天然短板。沒積累就想大干快上?難!
07
美國啟示:政府"搭臺",市場"唱戲"
楊文進:您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高級訪問學者,可否分享一些美國銀發經濟發展的有益經驗?
朱耀垠主任:最大啟發:政府與市場怎么‘握手’!美國在醫保制度設計上,處理這層關系,有可取之處。
·市場是‘主角’:相比我們有時政府‘手伸太長’(比如補貼扭曲定價,影響公平競爭),美國更信市場力量(優勝劣汰、市場定價、政府監管)。
·案例解剖:美國醫保‘紅藍卡’(作者注:Medicare):
◇老人通常兩卡:醫療救助卡(Medicaid,州政府管,免費)和紅藍卡(Medicare,65歲以上+納稅滿10年,2025年每人每月大約年繳納Part B部分的保費185美金)。
◇聯邦錢不直接給醫院:按保險公司注冊老人數撥款(比如,A公司有5000老人注冊,聯邦按5000人標準給A錢;B公司3000人,就給3000人的錢)。
◇競爭出活力:基礎保障(住院Part A、門診Part B)全國統一。但Part C(優勢計劃)和Part D(藥)放開讓保險公司競爭!有的保險公司設立Medicare補充保險(Medigap),幫助保險購買者分擔原始醫療保險的自付費用,有的保險工作為參保者免費提供藥品…方案五花八門。用戶成了最大贏家!誰家服務好、性價比高,老人就用腳投票。
◇給咱的啟示:這就是“有為政府”(定規則、保基本)和“有效市場”(讓企業競爭拼服務)的有機配合!怎么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點?值得深思。
第三節
破局路徑與未來展望
08
破局六策:
認知、需求、科技、潛能、協作、政策
朱耀垠主任:(總結發力點) 要推動銀發經濟破局,必須多拳組合:
1. 認知革命:全社會樹立“一行融入三百六十行”理念!各行各業都需要主動加強適老化思維和行動。
2. 需求分層:分清老人需求的輕重緩急!優先解決最痛的點(如上門醫療、社區支持)。
3. 科技+模式雙創新:大力用科技(遠程監測、AI)降本提效!推廣一些地方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的有效經驗,補齊供給短板。
4. 激活銀發‘潛能’:銀發經濟不只是“為老服務”,更要“用老所長”!讓老人不僅是消費者,更是生產者(傳經驗、做服務、當導師),幫助老年人創造新價值。
5. 區域‘先富帶后富’:發達地區成功企業,能力向外輻射!幫扶后進地區產業發展、形成氣候。
6. 政策‘填空+打磨’:加快補空白(如老年教育定性、標準)、拆門檻(破除不合理限制)、優化細則(讓政策好落地)。
09
給企業忠告:
警惕"30萬億"大餅,深耕細分才是王道
楊文進:朱主任,展望未來,請您給奮戰在銀發產業一線的企業和從業者們提一些中肯的建議。
朱耀垠主任:我不贊成亂開‘空頭支票’!動不動喊“銀發經濟未來30萬億”!這數字哪來的?測算有科學依據嗎?(作者注:有的測算缺乏邏輯性和科學性。“不合邏輯”就在于測算維度與自己對“銀發經濟”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不一致;“不科學”最根本的在于所運用的方法不對,有的用支出法GDP測算,然而,銀發經濟的規模不是基于增加值或最終產品的概念,而是基于一定經濟中的市場價值,因此銀發經濟規模和GDP規模二者的內容是不盡一致的。首先,存在核算時間的問題。老年人購買的產品不一定是GDP核算時間內的產品。以年度GDP為例,老年人購買的某產品不一定是當年生產的產品,所購買的可能是幾年前的產品。其次,GDP是地域性的概念,其本質是反映特定地域內的在一定時間內的產出量,而不包含該地域外的產品或服務,體現為支出法GDP中含有出口減進口(凈出口項)。但是,在銀發經濟規模中,老年人所購買的產品或服務卻不限于一定是本國的,而是老年人可以購買進口產品和服務的。因此,在理論上銀發經濟規模的內容,同支出法GDP的內容是不一致的。有的測算基于美國經濟分析局公布的個人消費支出數據,假定老年人群的人均消費增長速度高于社會平均消費增長速度的0.3個百點,這種測算基點很不靠譜。有的專家測算:我國老齡人口占全國人口超過1/5,但是老齡消費能力卻不足全國人口的1/16。究竟信誰的測算?需要以嚴肅的科學態度、組織各方面學者對已有的各種預測進行評估,不能盲目宣傳造勢,避免誤導政府、市場和社會。)
·真想預測?得‘扎下去’!沉到老人堆里,摸清不同群體(城里鄉下、東西南北、錢多錢少)到底需要啥?哪些需求漲得快?哪些增長慢?比如,有些農村老人每月養老金200塊,醫保卻要交400塊!這能‘平均’嗎?長三角和西北農村老人消費力能一樣嗎?必須深入實地,摸準需求。
·給企業的‘救命錦囊’:吃透自己優勢,‘有所為,有所不為’!別貪大求全。
學學‘享佳’(作者注:江蘇享佳集團-中國銀發用戶健康服務第一品牌):人家成功就靠聚焦——死磕高品質產品篩選,精準匹配老人需求。該企業曾派青年人深入老年人家中,邀老年人一同旅游,在實際生活中觀察老年人的真實需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老齡化實驗室(MIT AgeLab)在健康、福祉和護理方面的研究側重于健康意識、新技術和行為改變的新方法,他們將健康和保健從醫院和醫生辦公室轉移到家庭、工作場所、零售環境以及所有影響人們決策和行為的地方,希望以此識別和了解可以幫助老年人及其護理人員隨著年齡增長做出更好、更健康的決定的服務、產品和知識;他們還成立護理研究聯盟CareHive ,利用不斷增長的全球護理人員研究志愿者數據庫來了解家庭護理人員和他們所照顧的親人所面臨的挑戰、需求和愿望;這些做法有益于把握老年人的真實感受,并通過精密科學設計來提供適合老年人生活的產品和服務方案。
未來是‘細分賽道’的天下!銀發產業會裂變成無數小賽道。企業只要錨定一個核心需求(比如特定慢病管理、老年社交圈、居家適老化方案),在這個細分領域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你就能當領跑者!盲目鋪攤子?難免陷入困境。
10
終極方向:
讓老年人成為主角,而非配角
楊文進:最后,請您用一句話寄語所有銀發產業的參與者。
朱耀垠主任:我們必須徹底扭轉認知,真正認識到:銀發經濟不僅是為老年人服務的經濟,更是讓老年人發光發熱的經濟!核心是讓老年人成為舞臺中央的主角,而非邊緣的配角!推動他們從單純的“消費者”,轉變為“消費者+價值創造者”的統一體——通過再就業、再創業、傳授經驗、參與社區、輔導青少年等方式,繼續貢獻社會價值。這種“生產”不限于體力活。
·案例:美國1969年創設的“退休和老年志愿者計劃”,The Retired & Senior Volunteer Program ,RSVP):這是一項全國性計劃,為5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匹配當地志愿者機會,得到了政府和慈善組織資助。志愿者指導處于危險中的青年,組織鄰里守望計劃,等;有的讓合適的老人在線輔導偏遠地區孩子,指導人生、分享智慧;還有1965年啟動的“寄養祖父母計劃”(Foster Grandparent Program,FGP),支持55歲及以上的美國人參與志愿服務,通過在當地學校或社區中心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一對一的輔導,以改善他們的學業、社交或情感發展。202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約有7570萬人以正式義工的方式參與志愿服務,服務時間近50億小時,經濟價值估計為1672億美元,而非正式義工約1.37億人,占人口的54%;在正式義工中,55歲及以上者的參與率占該年齡層的26.8%;在非正式義工中, 長者的參與率占該年齡層的60.9%。這表明,老年人參與志愿服務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創造了不能低估的經濟價值,這也應該計算到經濟經濟的總量之中。盡管老年志愿者自身并不追求通過志愿服務謀取經濟報酬,但他們為社會創造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不可忽視。發展銀發經濟,必須重視銀發群體的智慧、經驗和光熱,這是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激活這份潛能,銀發經濟才能真正根深葉茂,實現其最深遠的意義——讓每個人在“老有所為”中享受“老有所養”、增添“老有所樂”!
(來源:金齡銀發研究院 作者:楊文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