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榮教授有個觀點很值得思考:人們常把改革開放的作用看得過重,其實中國工業化的底子是毛主席時代打下的。
而這個看法不是隨便說說,背后有實實在在的歷史脈絡。
回看近代史,工業化才是國家強盛的根本。西方國家靠這個崛起,大機器生產讓它們在經濟和軍事上形成碾壓優勢。
新中國一成立,我們的目標就很明確:要把農業國變成工業國。這也成為了從毛主席開始,幾代領導人共同堅持的方向。
剛建國那會兒,中國工業基礎幾乎一窮二白。有人說東北還有日本留下的工業底子?可事實并非如此。
蘇聯把日軍工業設施當作戰利品搬走了,蔣介石撤離時又破壞了剩下的部分。抗美援朝雖然打出了國威,但也暴露出裝備上的巨大差距。
正是這場戰爭后,毛主席高瞻遠矚,通過談判爭取到蘇聯援助,才有了那著名的156個工業項目。
那么,這156個項目分量有多重呢?金燦榮說得明白:這是“人類工業化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知識產權轉移”。短短幾年,中國工業的基本框架就搭起來了。
后來中蘇關系變化,我們不得不自力更生搞建設。但毛主席的眼光沒有局限于此,他早就提出過要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技術,只是當時條件還不成熟。
轉機出現在1972年尼克松訪華。毛主席抓住時機,推動“四三方案”引進43億美元成套工業設備,其中11個化纖項目解決了相當于十億畝棉花產量的穿衣問題,15個化肥項目保障了糧食增產。
用金燦榮的話說,中國先后向美蘇“兩個江湖一等一高手”學習,這才奠定了工業化的技術基礎。
工業化需要三個要素:人力、資本、技術。毛主席時代在這三方面都做了扎實積累。
人口從4億增長到近10億,為發展儲備了勞動力;教育普及讓文盲率從90%大幅下降;醫療進步使人均壽命從35歲提高到69歲。資本積累則是全國人民省吃儉用實現的國家實行配給制,出口農產品換外匯投入建設。
有些人把改革開放描繪成“從零起步的奇跡”,顯然這不符合歷史。
金燦榮對此直言不諱:沒有毛主席時代的艱苦奮斗和積累,就沒有今天的成就。那個時期解決了“站起來”的問題,打造了工業骨架,搞出“兩彈一星”,再通過“四三方案”解決吃飯穿衣,這才有安心搞改革開放的條件。片面強調改革開放而忽略前三十年,是一種割裂歷史的淺薄。
所以說,看清這段歷史脈絡,才能理解中國發展的連貫性。每一代人都在特定條件下做了該做的事。
改革開放的成就不容否定,但它的地基是毛主席時代數億人肩扛手抬打下的。就像金燦榮說的,把兩個最好的老師的東西都學了,中國才建成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國,這才是中國崛起的真正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