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遷葬”這個話題從古至今都是非常具有爭議的,因為在中國百姓的心中,無論是生活在封建統治時期,還是現如今,都講究“入土為安”。
因此遷葬就成為了大眾比較反感和不滿的話題,然而在歷史中也有許多名人在死后多年又經歷了遷葬儀式,其中就包括了我國的文學巨匠魯迅先生。
魯迅在1936年離世,在遷葬前他已經長眠于萬國公墓有20年的時間,在1956年遷至了上海虹口公園,對于他的遷葬儀式你了解多少?
魯迅作為我國的文學巨匠,一生曾寫下了無數經典的文學作品,《吶喊》、《彷徨》、《狂人日記》等都是他對于生活和中國現狀的表述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其中《朝花夕拾》這部散文作品還被列入了教材中,讓更多學子了解到魯迅先生的過去,見識到他在動蕩歲月中那異于常人的冷靜與對文學的執著。
他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就連一向鐘愛文化與詩詞的毛主席都曾贊譽過魯迅稱“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由此可見,他在文壇的地位有多高,小時候的魯迅家境并不是很好,在求學之路上因為各種阻礙,他也放棄了很多。
好在于1906年,魯迅因為觀看了“日俄戰爭的教育片”,對民族的現狀倍感優思,并且也希望能夠改變目前的現狀,所以最終還是決定要“棄醫從文”。
雖說曾在東京留學,但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閱讀外國經典文學書籍,他在工作期間也是不斷努力學習德語和俄語,用自己的方式去掌握他國語言的發音和表達。
在選擇“棄醫從文”的兩年后,魯迅就已經能夠通過校對書稿來貼補自己的生計,這也體現了他在文學上的天賦與努力。
而在他的文學路上也有許多小插曲,就好比他一個人就擁有數十個以上的筆名,其中最令大眾熟知的就是“周樹人”。
以至于曾經在影視劇的播出中還展現過一個片段,當敵人前往魯迅家中想要對他實施抓捕時,面對對方逮捕令上魯迅的名字,他也十分從容。
面對敵軍直接說出一句“抓捕魯迅關我周樹人什么事”,后來經過調查,發現他的確對外使用的這個名字,等到敵人發現被騙時,魯迅也早已成功轉移。
作為學者,面對突發情況能夠有如此的魄力,這也難怪人們總能從他的文學作品中感受到身處于亂世之中的那份特有的平靜。
魯迅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在了文學上,甚至于在自己病重期間,都仍然想要完成著作,在1936年,魯迅的肩膀以及肋骨處都出現了劇痛。
然而他并沒有停下自己朝著文學邁進的腳步,甚至在發現病癥之后又開始翻譯《死魂靈》第二部,直到同年5月病情加重。
此次病重好友還專門為他請來了美國醫生診斷,可情況始終不容樂觀,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次月,魯迅先生的身體竟奇跡般的好轉。
就在眾人都沉浸在喜悅之情中時,卻沒人發現這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將死之人所產生的“回光返照”。
魯迅精神好了大概四個月左右,身邊的每個人都以為他已經痊愈,奈何意外的到來卻總是令人措手不及的。
在1936年10月17日魯迅疾病再次發作,這次就連喘氣都十分困難,還沒等到制定醫療方案,魯迅就于10月19日因肺病救治無效,離開了人世,離開了他鐘愛的文學舞臺。
而他留在世上的絕筆不是他引以為傲的作品,而是對好友的“道歉”,因為在他離世這天本是約了好友,奈何哮喘發作,自知難以痊愈的他寫下了這封絕筆“道歉信”。
在他死后不到八個小時治喪委員會就成立了,而在這當中的人每一位都極具聲望,其中就有我們非常熟知的蔡元培、宋慶齡等人。
直到治喪委員會向全國發布魯迅離世的消息人們這才得知了他已不在人世,魯迅離世9小時后,遺體就被移到了膠州路萬國殯儀館的二樓。
也是在這魯迅接受了友人和讀者最后的道別,靈堂上有許多挽聯和花圈,根據統計在殯儀館舉行“啟靈祭”時,就光是到場簽名的人就有9470人,其中還不包含未簽名的人。
這張照片就是魯迅出殯現場拍攝的,街道上全部都站滿了前來送行的人,魯迅的遺容也展現在大眾面前。
在為魯迅扶靈柩上靈車的人員中也是有許多“大人物”,宋慶齡、蔡元培、沈鈞儒和作家巴金,他們都自發的送好友最后一程。
魯迅在遺言中還曾寫下了七條注意事項,而這七條內容都是他對身邊人最后的交代與對那些喜愛他的人最后的告別。
前面四條都體現了他的“偉大”,對于他來說自己只是眾多學者中的一位,“不值得”大眾永遠的懷念,更不能讓鐘愛他的讀者“費心傷身”。
然而他卻忽略了他的文學作品早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從他的書中找到慰藉與目標,哪怕是聲討亂世現狀,也能激勵有志青年去拼搏和努力。
因為魯迅先生的名望,在他出殯的時候有不少業界知名律師都前來護靈,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工部局和國民黨前來搗亂,擾了魯迅最后的安寧。
魯迅作為我國文學路上的引路人,在離世后宋慶齡也是將一面繡有“民族魂”三個大字的白綢緞子蓋在了魯迅的棺槨上,這既是對他的認可也是贊美。
送葬的隊伍從殯儀館出來以后也久久不肯離去,堅持要護送魯迅抵達萬國公墓,魯迅的靈柩被移到了東首墓地中,當石板緩緩蓋上的剎那,不少民眾的哭咽聲也慢慢響起。
當最后播放《安息歌》時,曾經的好友和讀者更是難以掩飾自己悲痛的情緒大哭起來,由于魯迅生前遺愿不想大操大辦,所以他的墓碑也十分簡單。
一個小小的土堆,前面放置著一塊水泥墓碑,底部鑲嵌了魯迅像,而在墓碑的最下方是由他的兒子周海嬰親自刻上的“魯迅先生之墓”這七個字。
盡管那時他只有七歲,可對父親的思念與哀悼,還是讓他決定要親手刻下,或許此時都沒人會想到20年后,魯迅的靈柩會被遷葬。
在1956年也是魯迅逝世的二十周年,為了紀念他就決定將墓址和紀念館都設立在上海虹口公園內部,不僅是因為這個地方曾是魯迅生前常去散步的地點,更是因為這里距他的故居比較近。
而選擇遷葬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魯迅在20年前離世時比較突然,眾人也來不及準備,只能將他安葬于那時上海最有名且規模最大的公墓中。
而在20年后有了更好的條件,魯迅作為我國的文化奠基人自然應該享有更好、更完善的埋葬點。
而在遷葬的過程中,剛打開魯迅的墳墓時就發現因為積水的原因,棺木和曾經一起下葬的綢布都被浸泡有些腐爛發霉,因此還流出了許多紫紅色的液體,味道也十分難聞。
曾經下葬條件有限,導致棺槨收到了損毀,如今重新遷葬也對這些可能發生的狀況做了應對措施。
因為先前繡有“民族魂”的旗幟因泡水出現了字體不清晰的現象,此次遷葬也重新縫制了一面用黑色字體繡上的“民族魂”紅旗替換上去。
而之所將原本的白底改為紅底,也是為了告慰魯迅的“在天之靈”,同時向他“傳遞”如今新中國的太平穩定局面。
這次扶靈柩的人也是精挑細選,一共選出了11個人,他們分別是:巴金、宋慶齡、茅盾、柯慶施、周揚、許廣平、金仲華、鐘民和李琦濤。
而隨性參加遷葬儀式的好友、學生已經工人代表等隊伍人數也達到了2000多人,他們都借此機會向魯迅先生傳達了自己最真摯的敬意與緬懷。
雖說遷葬在中國傳統意義中是極難接受的,但是魯迅此次的遷葬卻也是民心所向,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護魯迅的遺體,讓更多仰慕魯迅的百姓能夠有緬懷的機會,遷葬也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這張照片就是遷葬完成后所拍攝的魯迅墓,和之前的墓址相比更加大氣和恢弘,并且青磚封棺也能讓遺體減少雨水和風化的可能性。
此次除了遷葬以外,還舉行了魯迅先生雕像的揭幕儀式,曾經鑲嵌著魯迅畫像的墓碑僅有71.2厘米高,頂寬也才58厘米。
而這次單是銅像的高度就有2.1米,更加恢弘的展現出了魯迅的風姿,墓碑則是高有5.38米,寬有10.2米。
不僅如此,他的墓地也十分寬廣,和曾經的小土堆相比,現址僅是建筑面積就達到了1600多平方米。
魯迅的紀念館也是中國建國以后第一座人物類的紀念博物館,這足以說明魯迅在中國不可超越的文學地位。
隨著遷葬儀式的完成,民眾也有了更多的機會去悼念這位有著至高無上榮譽的文學巨匠,他的影響力時至今日都未曾消退,仍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文學大師。
現如今前去悼念他的人仍然絡繹不絕,對于中國民眾來說,他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他所創作出的文學作品更是會永遠流傳,去激勵、點撥一代又一代的未來人才。
每當我們回想起魯迅先生時,都會感慨他那充滿文藝又偉大的一生,這樣的文學巨匠,值得我們永遠悼念銘記與瞻仰尊崇!
參考資料:
各界導報——文史 | 魯迅先生墓的變遷 2020-04-20
海報新聞——魯迅去世后的83小時 2019-11-0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