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
自古山東多義士。1907年10月29日,一個山東義士因為秋瑾之死而以身相殉。他的名字叫李鐘岳,是安丘縣輝渠鄉謀家河村人。
清朝末年,革命思想在國內得以廣泛傳播,許多革命團體應運而生,光復會就是其中之一。光復會又名復古會。1903年冬,由王嘉偉、蔣尊簋、陶成章、魏蘭、龔寶銓等人在東京醞釀協商籌備。
1904年初,陶、魏回上海與蔡元培會合;當年11月,以龔寶銓(章太炎長婿)組織的“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為基礎,正式成立了光復會,蔡元培任會長,陶成章任副會長。1904年冬,徐錫麟在上海加入光復會,成為首批成員。
1905年,徐錫麟介紹秋瑾入會。當時,光復會骨干除了前面這些,還有章太炎、張恭、徐順達、趙聲、柳亞子、陳去病、熊成基等。還有魯迅。盡管對于魯迅是否加入過光復會一直存在爭議,但是包括魯迅當年的同學、同事、摯友與學生,如許壽裳、沈瓞(dié)民、胡風、馮雪峰等人,也包括許多魯迅研究專家,大都認為魯迅是光復會的人。
光復會的早期領導是蔡元培、章太炎,后期主要是徐錫麟、秋瑾,陶成章一直在海外活動。在清末的革命陣營中,盛行用暗殺滿族權貴和地方大員的方式來推動革命。光復會也將暗殺作為推動革命的主要手段。
秋瑾(后排左二)在日本組織男女平等的共愛會
秋瑾,初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璿卿,號旦吾,籍貫浙江山陰(今紹興市),1875年11月8日出生于福建省云霄縣城紫陽書院(七先生祠)。秋家自曾祖起、世代為官,秋瑾父秋壽南,官至湖南郴州知州。
秋瑾幼年隨兄讀書,好文史,能詩詞,15歲時、跟表兄學會騎馬擊劍;1896年,嫁給雙峰縣荷葉鎮神沖老鋪子的王廷鈞。在雙峰荷葉,秋瑾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撫琴,或下棋談心,往來十分密切”。后來3個人被譽為“瀟湘三女杰”。
1897年6月,秋瑾生下第一個孩子王沅德。1900年,秋瑾隨丈夫赴京任戶部主事(辦事員);不久,因八國聯軍入京,回到家鄉。次年,生第二個孩子王燦芝。1903年,王廷鈞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1904年7月,她不顧丈夫王廷鈞的反對,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并改名瑾,字競雄,自號“鑒湖女俠”,筆名秋千,曾用筆名白萍。
在東京,秋瑾除在校學習外,還廣交留學生中的志士仁人,如周樹人(魯迅)、陶成章、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她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并和《蘇報》館主人陳范的長女陳擷芬發起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共愛會”。此外,她還參加了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
1905年,秋瑾歸國,春夏間、在上海由徐錫麟介紹參加光復會;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1905年11月,日本政府應清廷要求、出臺《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1906年秋瑾憤而回國。此后,她曾先后在浙江紹興明道女學堂和湖州南潯的潯溪女校任教。
1906年冬,秋瑾與徐錫麟等光復會領袖在上海集會,密議在浙江、安徽兩地舉行起義。他們約定,由秋瑾負責組織浙江起義、徐錫麟負責發動安徽起義。待奪取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后,建府南京,而后向四周各省發展。
1907年正月,秋瑾在家鄉浙江山陰縣(今紹興市)、任大通學堂督辦(校長),主持校務。大通學堂原為徐錫麟、陶成章等創辦,是光復會訓練干部、組織群眾的革命據點。
秋瑾到大通學堂后,為了積蓄革命力量,成立了“體育會”,招納會黨成員和革命青年,進行軍事訓練,同時聯絡浙江各地會黨,組織“光復軍”,并計劃7月19日和徐錫麟同時舉事。
秋瑾(后排左二)在徐錫麟、蔡元培創辦的紹興明道女校中任教體操
不料,同盟會會員葉仰高回國后在上海被捕;由于葉和浙江光復會的呂熊祥相熟,了解一些情況,所以革命黨人的名單被泄露。兩江總督端方得到名單后、電令安徽巡撫恩銘拿辦。此時的徐錫麟已通過自己的表叔、前安徽巡撫俞廉三的介紹,取得了現巡撫恩銘的重用。他拜恩銘為師,被恩銘視為親信,任安徽巡警尹、兼任巡警學堂會辦。
恩銘接到電令后,召徐錫麟計議。徐錫麟見自己的別號也赫然在列,遂決定于7月8日巡警學堂畢業典禮時舉義。不料恩銘這天有事,要求將畢業典禮提前兩天。無奈之下,徐錫麟只得將起義提前到6日。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率領學生軍起義,攻占軍械所,激戰4小時后失敗。1907年7月7日,徐錫麟被清廷殺于安慶撫院門前,心肝被挖,用于炒菜,時年35歲。
隨后,浙江巡撫張曾揚(張之洞侄曾孫)聞訊,急電紹興知府貴福,立即查封紹興大通學堂,拘捕徐錫麟同黨秋瑾。由于大通學堂校址在山陰縣(紹興),貴福便令山陰縣令李鐘岳查抄大通學堂。
出身于書香世家的李鐘岳對秋瑾的才識早有耳聞,常以秋瑾“馳驅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之詩句,教育孩子,于是“事變雖起,猶思竭力保護之。”
山陰的士紳也深知李鐘岳愛護地方之苦心,數十人相聚縣署,懇求保全。李鐘岳說:即諸君不來,我亦決不能魯莽從事。他立赴府署,向貴福陳述“該校并無越軌行動,不可武力摧殘,驚動地方;容俟暗中調查,是否確實,再定辦法。”
貴福心雖不悅,但也未十分拒絕。李鐘岳回山陰后與眾士紳商議,一時苦無善策,只有按兵不動,拖延時間,好讓該校師生逃走。
1907年7月13日,貴福傳李鐘岳至府署:“府憲命令,汝延不執行,是何居心?限汝立即率兵前往,將該校師生,悉數擊斃,否則我即電告汝與該校通同謀逆,汝自打算可也。”然后,將浙撫催促電令甩給李鐘岳,拂袖而去。
秋瑾
李無奈,回署告訴諸士紳:“情勢至此,我已不能阻止,惟盡力之所至,少傷民命耳。”當日下午四時許,在貴福的監視下,李鐘岳會同撫標兵管帶率新軍300人,前往大通學堂捉拿“亂黨”。撫標,是各省巡撫直接管理的軍隊。
為避免士兵開槍傷人,李鐘岳故意走在最前。進入學堂后,他下令不許亂射,只許捕人。秋瑾、程毅等師生8人被捕,押至縣署。貴福命令將“人犯”提至府署,與會稽縣令李瑞年、山陰縣令李鐘岳連夜進行“三堂會審”。
大堂上,秋瑾神色自若,堅貞不屈,只承認自己有家庭革命、夫婦革命,否認參加推翻清政府的政治革命。貴福無奈,只好命李鐘岳將秋瑾等人押回山陰縣署繼續審訊。第二天上午,貴福又命李鐘岳查抄秋瑾的娘家。
為了避免查出秋瑾革命的證據和連累更多人,李鐘岳故意不讓手下人搜查秋瑾居住的小樓,結果無獲而歸。1907年7月14日下午,李鐘岳奉命提審秋瑾。他不忍對秋瑾下毒手,稍加審問后,便令文案將程毅等7人帶到公堂審訊,自己為秋瑾設座,同其單獨交談。
二人對談后,李鐘岳讓人取紙筆給秋瑾,秋瑾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這句廣為后人傳頌的絕命詩句。這一詩句原本出自清代陶澹人(即陶宗亮),不過,是因為秋瑾才廣為世人熟知的。
李鐘岳夸贊女士書法之工,秋瑾說:“未見過帖,字實不能寫,文章是能作幾篇的。”于是,李鐘岳又讓秋瑾作文,秋瑾說多年不用毛筆,書寫不慣,李又另給墨水鋼筆和英文練習簿。
秋瑾提筆立成千余言,主要陳述其生平歷史和申訴此次被捕之冤。整個“審訊”過程持續兩小時之久,室內寂靜異常,形同會客。此情形被密探報于貴福,貴福大怒,氣勢洶洶地責問李鐘岳:“為何不用刑訊,反而待若上賓?”
李鐘岳則以“均系讀書人,且秋瑾又系一女子,證據不足,礙難用刑”來辯解。貴福見李如此立場,知道審不出什么結果,便于晚間親去杭州,面陳浙江巡撫張曾揚,謊稱秋瑾已承認密謀革命。張曾揚不加復查,立即擬寫了“就地正法”的手諭。
1913年,紹興劇場公演《秋瑾》的宣傳
李鐘岳畫像
深夜,貴福趕回紹興府署召見李鐘岳,出示了張曾揚手諭,令其立即斬殺秋瑾。李鐘岳仍據理力爭道:“供證兩無,安能殺人?”
貴福厲聲訓斥道:“此系撫憲之命,孰敢不遵?今日之事,殺,在君;宥(yòu),亦在君。請好自為之,毋令后世誚君為德不卒也。”
李鐘岳知已不可以再爭,怏怏返回縣署,思忖良久,終無兩全之策。待子夜已過,至1907年7月15日凌晨三點,執刑任務已不容再緩。于是,李鐘岳將秋瑾提至大堂,對秋瑾說:“余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諒之也。”
說完,這個父母官當場“淚隨聲墮”,身邊的吏役也都“相顧惻然”。李鐘岳征詢女士還有何要求,秋瑾對這位父母官的暗中保護深表感激,并提出不要梟首、刑后勿剝衣服等要求。李鐘岳答應了她的要求。凌晨四點,在貴福心腹的監視和催促下,李鐘岳被迫押秋瑾步行至紹興軒亭口赴刑。
貴福對李鐘岳袒護秋瑾、屢屢抗命的行為極為不滿,處決秋瑾后立即電奏浙撫張曾揚,歷數李鐘岳在秋瑾案中的消極表現。未過3日,李鐘岳即因“庇護女犯罪”被革職。離任之日,紹興紳民數百人,乘船數十只,送至距城30里的柯橋,仍戀戀不舍。
李鐘岳愧疚地對送行的人說:“去留何足計,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李鐘岳離職后寄住杭州。在杭州,他終日悶悶不樂,反復念叨“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之句,對秋瑾之死深感內疚。
他經常獨自一人將密藏的秋瑾遺墨“秋雨秋風愁煞人”七個字“注視默誦”,并對此泣下,甚至到了一天三五次、以至七八次的地步。聞者皆慰藉李鐘岳,但李鐘岳在良心的自責下始終不能釋然,并漸萌殉身之念。
他先是幾次自殺未遂,一次躍井被救不死,數日又結繩老樹,卻被夫人發現。家人防范,不敢遠離,但他死志已決。1907年10月29日上午9時許,李鐘岳乘家人不備,在寓中懸梁自縊,年僅53歲。此時距秋瑾遇難只有百余日。
李鐘岳自盡的消息傳出后,浙江士民無不哀痛惋惜。杭州城鄉士紳前往吊唁者三日不絕。上海《中外日報》《申報》《新聞報》等媒體爭相報道,一時輿論嘩然。社會各界紛紛譴責紹興知府貴福與浙撫張曾揚。上海還將秋瑾一案編成新劇《六月雪》演出,為秋瑾和李鐘岳鳴冤。自此,秋瑾的革命事跡得以廣泛傳播,張曾揚和貴福落得身敗名裂。
后來,魯迅先生以秋瑾為原型,寫了那篇著名的小說《藥》。辛亥革命成功后,褚慧僧先生與秋瑾生前摯友吳芝瑛、徐寄塵女士,于1912年在西子湖畔、修建了秋瑾墓和鑒湖女俠祠。修建時,為紀念李鐘岳保護秋瑾和為秋瑾殉道的悲壯義舉,大家將李鐘岳的“神位”祀于祠中,上題“清山陰知縣李鐘岳之神位”,下書“李鐘岳先生,山東安丘縣人,秋案中有德于女俠”。
在李鐘岳的老家,《續安丘新志》有載:李鐘岳之殉秋瑾,“浙人追思之,及秋案昭雪后,乃為立祠西湖上,歲時祀之”。此后,李鐘岳與秋瑾兩位志士的事跡并垂青史,秋、李兩家,也成為至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