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會長彭洪數次透露,廣東省啤酒消費在去年就超過200億,發展勢頭仍在向好、向快、向上。一位兼代理百威啤酒的廣東地產酒經銷商,也向小強證實了這一說法。
數據也可以佐證,扎根廣東的珠江啤酒2024年營收57.31億元,同比增6.56%;今年一季度營收增長超過10%,達到12.27億。
如果跳出廣東看啤酒產業,在經歷了過去幾年的“冰鎮時刻”,正在從局部走向全面解凍。2025年第一季度,青島啤酒、重慶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等都實現了收入和利潤的再次雙增。此后的業績說明會,上述公司都指出銷售情況改善仍在延續好勢頭。
啤酒的轉機,是如何出現的?
啤酒復蘇,外因明顯,內因強大
根2025年以來,體現在產量回升,中國啤酒行業呈現顯著復蘇跡象。
2025年1-4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啤酒產量為1144.0萬千升,同比微降0.6%。但3月單月產量312.8萬千升,同比增長1.9%;4月單月產量達289.6萬千升,同比增長4.8%,顯示備貨旺季帶來的復蘇動能。具體到企業,青島啤酒在股東會上表示5月銷量增長4%,珠江啤酒出貨量同比增加10%。
這和2024年啤酒行業不振形成對比,去年,受制于天氣影響,以及餐飲(去年倒閉40%)、夜場(特別是KTV)等傳統場景低迷,啤酒遭遇動銷挑戰,年度業績承壓明顯。
啤酒的銷量與大眾日常生活場景(吃、喝、玩、聚)關聯甚深,所以今年出現的復蘇,與餐飲場景重新活躍有關。
為了擴大內需,政府進一步加大對消費的刺激,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發放餐飲消費券,各地“夜經濟”也開始活躍,天然匹配的啤酒受益于此,需求增加推動銷量增長。 此外,即時零售作為啤酒的新渠道,價格低、24小時在線和30分鐘送達的特點精準拉近了啤酒與消費者的距離。
場景恢復作為外因,帶來的推動直接而明顯。更應該看到啤酒復蘇暗含的內因——中國正在步入“消費者社會”。
過去,中國消費生態更像是“生產者社會”,人們被社會秩序規訓,生產什么消費者接受什么,所以工業啤酒、大單品等競爭激烈。但目前90后、00后成為消費主力軍,個性需求崛起,有良好的消費品味,倒逼企業產品創新,并對產品做出合適的定位。
啤酒行業已經發生了符合“消費者社會”的成功案例,如胖東來精釀年銷售預計破10億元,金星“信陽毛尖”精釀成為文旅爆款。與此同時,資本持續涌入,2025年前5個月“精釀”相關新注冊企業同比增長22%,行業競爭加劇但活力充沛。
在這個大勢下,啤酒產業的巨頭們自然不甘落后,并積極調整經營方略,發力精釀啤酒以及罐裝啤酒(擺脫對餐飲場景的過度依賴),在“吃”的場景外,努力滲透“玩”與“聚”等確定性場景。
啤酒發現了怎樣的“理性市場”?
在要抓住“消費者社會”的轉機,重在理解消費者。
從啤酒的用戶畫像看,2021年啤酒消費人群中85-95后占比45.8%,高于75后的30.5%,同時95后及00后消費人群正在崛起。2024年相關調查進一步指出,90后群體對風味與原麥汁濃度等品質指標的關注高于價格本身。
啤酒的消費群體中,年輕人(18-35歲)是絕對的主力,占消費總量的約42%。與偏好經典品牌的中年群體不同,年輕人偏好多樣化口味(如果味、精釀)、創新包裝及社交場景。年輕人還有一個另外的消費特征,由互聯網伴隨長大的他們,是絕對的“參數黨”,雖然可以為品質等溢價買單,但絕不充當“冤大頭”。 在精釀啤酒爆火的時候,因參與者眾多,啤酒產業曾因過高定價“傷害”了消費者的感情,動輒20元以上一瓶的啤酒,使得該品類價值偏離了消費者能接受的范圍。這是一場不算成功的“高端進程”,但卻推動了成功的次高端膨脹。
盲目高端化不是啤酒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質量、價格與消費者的重新匹配,做出合適的定位更重要。
在價格上,啤酒行業分出了6元以下(低端)、6-8元(中短)、8-10元(次高端)、以及高端的現行分界線。2024年,精準踏準次高端的烏蘇啤酒、燕京U8、華潤SuperX是行業的大看點,現象表明,8至10元的次高端啤酒,既有品質的明顯升級,也在消費者的支付能力范圍內,是啤酒市場的“理性價格點”。
啤酒的增長紅利或許正在出現,次高端可支撐起可持續性。
擺脫單一場景依賴
啤酒占先機,白酒在追趕
無論是“消費者社會”還是“理性市場”的探索,都反映出啤酒在本輪產業調整中更清晰的策略,由深度分銷轉向全域營銷、由餐飲掠奪轉向家庭滲透。
“回歸生活”這個課題,啤酒占據先機且領跑酒業。
一是加大罐化率,方便攜帶與配送,進入家庭和聚會飲用場景。重慶啤酒是這一方面的新型這,非即飲渠道收入占比提升至45%,罐裝產品是主力。據預測,啤酒行業罐化率2025年預計達42%+(2023年約30%)。
二是深化即時配送,在與即時零售平臺合作后,多個品牌去年成交額超10億,隨著各平臺加碼,意味著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此外,“鎖鮮”也成為下一步拓展家庭場景的手段,如青島啤酒“新鮮直送”年內目標覆蓋80城,并整合社區團購資源,打造“30分鐘鮮啤圈”。
三是定制戲份場景產品,華潤啤酒針對露營場景推出的“輕量罐裝精釀系列”銷量超預期。
在消費者社會紅利與生活場景的交叉點上,中國啤酒行業正孕育著新的競爭。誰更能精準捕捉并創造新興的日常消費場景;誰能在渠道和產品上,提供更便捷、更愉悅的體驗?誰能真正融入消費者的飲品日常,誰就會獲得成功。
啤酒的這這個轉機,也適配觀察當下的白酒行業。
事實上,2013年以后,二者均經歷了銷量大幅下降、產品結構持續升級的發展周期。兩者雖同受“量減價升”的行業規律支配,但啤酒因其與大眾日常生活場的緊密咬合,展現出更強的消費韌性和復蘇動能。啤酒的升級則根植于一日三餐、朋友小聚的煙火氣中,白酒的升級更依賴宏觀環境和高端消費意愿。
在“禁酒令”加碼的當下,白酒不僅要從政務消費走出來,更要降低對商務宴請的場景依賴,進一步拓展友飲、家飲的場景,茅臺、五糧液、瀘州老家、汾酒等企業已經走在追趕路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