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硅谷101
在中國市場擊敗星巴克之后,瑞幸進一步打入了星巴克的主場:美國。
最近,瑞幸在紐約率先開了兩家門店,一家在紐約大學的地鐵站口,另一家距離市中心更近,而且不到百米內就有一家星巴克。本周101 Weekly的第二期,我們實地探訪了紐約瑞幸門店,在點一杯生椰拿鐵的同時,解析瑞幸的策略。
在中國,瑞幸憑借數字化、規模化、強大的供應鏈和整合營銷能力取勝。進軍美國,它主打的仍是這套“互聯網組合拳”,然而單就“不收現金”這條就遭顧客投訴。瑞幸為何選擇此時挺進美國市場?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復制國內經驗?在咖啡品牌林立的美國,消費者和投資人又分別怎么看待瑞幸?
01 曼哈頓$1.99買杯生椰拿鐵,點單體驗與顧客街采
瑞幸點單全程需要在手機上操作。打開手機app之后,可以看見一杯生椰拿鐵只需要1.99美元,在下單界面里,已經加好優惠券了。我從下單的那一刻開始計時,下單之后等待了3-4分鐘左右,我們就收到咖啡了,手機上也收到了取餐短信。
在國內,瑞幸自詡是一家科技公司,從點單、制作、到經營社群,用的都是互聯網打法。但在美國,瑞幸還能繼續講這個故事嗎?還是注定只會變成這個擁擠市場里的另一家咖啡品牌?
當地消費者: 我之前在中國喝過(瑞幸)。我挺喜歡我這杯飲料的,很清爽。我是在TikTok上第一次聽說瑞幸的。
Zoe(當地消費者): 第一次我是在附近逛的時候,我看見這個門頭Luckin Coffee,覺得居然瑞幸來紐約了。我就很好奇,想來看看,也很驚喜。我覺得,能有中國咱們自己的本土品牌到紐約來“卷一卷”也挺好的。
因為我們的探店時間在下午,很多顧客沒有選擇喝咖啡,而是選擇了羽衣甘藍汁之類果蔬飲品。瑞幸也針對美國市場口味增加了創新飲品,比如“夢幻草莓”“粉紅日出”等果味特調,我們還可以選擇不同的植物奶。當然,菜單上還是保留了在中國最火的生椰拿鐵、絲絨拿鐵等選擇。
這個精心設計的產品組合,叫做“咖啡飲料化”。這和美國其他品牌的策略類似:就像在星巴克,大部分顧客購買的都是抹茶、星冰樂等更像飲料的產品,而不是像美式、拿鐵這樣的基礎咖啡。所以顧客也提到,感覺瑞幸的菜單更像美國的平價連鎖品牌Dunkin' Donut——有更多的特調飲品,但少了咖啡的品牌基調。
當地消費者: 我們剛剛正在討論,它看起來像中國的Dunkin'。它應該像星巴克,但我覺得更像Dunkin'。 Yiwen: 因為更便宜嗎? 當地消費者: 不是,因為菜單品種更相似,比如飲品、冷萃等等。 Yiwen: 那星巴克的菜單是什么樣的?有什么區別嗎? 當地消費者: 我覺得它更像是定制的拿鐵之類的東西。02 瑞幸的優勢:模塊化供應鏈降低成本
瑞幸要進入美國市場不是秘密。2024年,瑞幸就在財報中確認了這一策略,想在海外打出營收增量。目前,瑞幸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已經鋪開店面,為出海美國這個更大的咖啡消費市場打下了基礎。
今年5月,瑞幸在紐約其中一個門店地址設立標識,引發各大媒體報道。而且正式開業之前,瑞幸還在社交媒體上推出了“快閃巴士”,在紐約的不同區域設立巴士、提供免費咖啡。
就是在這段時間,我在小紅書和外國社交媒體上刷到了很多博主關于瑞幸的測評。大家最經常提的關鍵詞是“便宜”:用了優惠券之后,只需要花1-3美元。這也是大部分人對瑞幸在國內的印象。
任毅 啟承資本高級總監: 它還是明確做到了以一個相對比較低的價格,提供一個產品口味、質量都很不錯的服務,同時讓用戶非常容易和輕松地獲得產品和服務。我覺得這是它最根本上,跟所有其他競爭對手不一樣的一個地方。
要回答瑞幸能不能在美國繼續保持優勢這個問題,我們要先來看看:瑞幸,是怎么打通中國市場的。
在中國,“規模”是瑞幸低價的主要關鍵詞。瑞幸是國內最早的連鎖品牌之一,也是第一個打通咖啡產業鏈上游垂直整合的玩家。上游,包括種植和生豆加工。
過去兩年里,全球咖啡豆價格大幅上漲。但是瑞幸從2021年開始跳過貿易商向產區直采咖啡豆。因為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加上它一家的采購量就占到全國進口巴西咖啡豆的40%,最終可以節省5%-10%的成本。
同時,瑞幸還投資了自己的烘焙工廠,節省了要交給第三方工廠的10%-20%溢價。這一策略,也啟發了星巴克在中國投資自己的工廠。
03 “互聯網”打法:無收銀臺、數字化、聯名營銷
瑞幸為什么能達到這樣的規模?從第一天開始,瑞幸就決定:堅持“無收銀臺”模式,要讓用戶沉浸在自己的平臺上,包括app和小程序。這樣,它就可以對自己的用戶進行差異化的新品推薦,并精準定價,提高用戶的交易意愿。在“外賣大戰”前,瑞幸有80%的用戶都在自有流量平臺上,而非依賴于第三方。
在降本增效上,瑞幸的另一個做法是:除了按一下咖啡機,運營環節完全數字化。這包括打通訂單交易、任務監控和物料管理的門店系統,以及自動化的訂單制作 —— 員工只需添加輔料和打包即可。最終的好處是,瑞幸在杯量增長60%的情況下,員工只多了33%,人均產出不斷提高。
最后,大家應該都看到了瑞幸最近和多鄰國的聯名吧?從和茅臺合作的醬香拿鐵,到和黑悟空聯名的美式及周邊產品,我們都能看出瑞幸特別擅長整合營銷,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IP聯名。它不僅在線上推廣,而且線下也會發放物料。最近這次和多鄰國的聯名,想必也會讓很多學習外語、甚至身處國外的用戶記住瑞幸。
可以看出,瑞幸也想把這些優勢帶到美國來,比如在紐約的門店只允許在線上點單,不收現金。但光是這一點,在美國就已經被狠狠吐槽。
美國社交論壇Reddit上就有人抱怨,“我來到瑞幸點單時,他們說不接受現金,只能通過應用程序或網站支付。因為他們不是一家咖啡店,而是一家科技公司”。于是,這位美國消費者轉手就撥打了投訴電話。美國消費者可能真的很難理解一家咖啡店把自己稱為“科技公司”的行為。
Nathan(當地消費者): 我真希望我能親自去柜臺點餐。我覺得只能通過應用程序點單有點奇怪,所以我使用網站(點單)。我想我有點老派,但我就是希望要么對著大屏幕點,要么當面下單。
這樣一來,就回到了我們最核心的問題:瑞幸到底能不能在美國繼續做一家科技公司,發揮自己的優勢?我們的嘉賓認為,雖然中美商業環境不同,但瑞幸的許多優勢仍然存在,比如供應鏈帶來的成本優勢。
另外,盡管目前還有一部分美國顧客不能接受全線上點單模式,但瑞幸完全可以運用幾年來積累的客戶洞察方法,完成對產品和策略的本地化適配。
任毅 啟承資本高級總監: 產品創新實際上是對用戶的洞察。今天在社交媒體比較普及的情況下,對用戶的洞察實際上是對流量、數據的把控。而瑞幸這件事情是在中國做得很好的,比如它的一些新的產品概念、對本土用戶行為的洞察。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積累的,無論是從社交媒體上還是它的app上。這一點也可以幫助它在產品開發上實現新的突破。
回過頭來看瑞幸現在在美國的菜單,不含優惠券的票面價格在每杯4-7美元之間。雖然這和星巴克相比略低,但和美國更平價的咖啡相相比,瑞幸算不上那么便宜。比如,瑞幸最普通的咖啡原價3.45美元/杯,Dunkin'要3.39美元/杯,而麥當勞只要2.39美元/杯。
任毅 啟承資本高級總監: 所以它肯定不是一個打低端的東西。
目前在紐約的開業階段,瑞幸提供了不少優惠券,為顧客留下“產品不錯,性價比高”的印象。
任毅 啟承資本高級總監: 那(瑞幸的)優點是什么呢?比起星巴克,你產品很好,品牌很強;我雖然不提供第三空間,但我比你便宜,產品又差不多。但是比起像Dunkin' Donuts這種很普世的咖啡,價格咱倆差不多,但是我的產品又比你豐富,提供的價值又比你高一點。所以(瑞幸)做了這樣一個差異化的細分,通過這種嘗試去獲得年輕人,獲得新的用戶在美國市場滲透的可能。
我們溝通的三組顧客都提到,即使沒有優惠券,也會選擇再次光顧瑞幸。
Nathan(當地消費者): 如果你去茉莉奶白或一芳之類的門店,價格基本都差不多。 我用的是網站而不是app,我發現用這個app能買到2美元的咖啡。我的辦公室離這里不遠,所以或許我會再來(嘗試)。
所以目前來看,瑞幸選擇了沿用已經證明成功的策略,主打“滲透互聯網”的思路:社交媒體宣傳、通過高性價比吸引消費者、全數字化流程。從社交媒體上顧客的反饋來看,這確實引發了一定關注,但長期來看還不好說。尤其是在每天都有新品牌出現、競爭激烈的美國市場,瑞幸還能為自己打造一批忠實的消費者嗎?
2020年,瑞幸曾經因為財務造假事件從納斯達克退市。但至少從過去幾年的股價增幅來看,瑞幸已逐漸重塑資本市場的信心。現在,瑞幸在中國已經有超過2萬家門店,在新加坡也有幾十家。并且它在2023年超過了星巴克,成為中國營收最高的咖啡品牌。
瑞幸到底是一家“科技”公司,還是一家“咖啡”連鎖?接下來,就看它能否達到令人滿意的開店速度,“小步快跑”拿下星巴克的老家,復制它在國內的成功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