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與技術競爭持續升級的背景下,中國于2025年4月4日宣布對七類中重稀土及相關物實施出口管制,這一舉措迅速在全球制造業尤其是汽車、軍工和高科技產業引發連鎖反應,而首當其沖受影響的,正是美國。
圖片來源:新華社
稀土禁令不過是“以牙還牙”
中國對稀土及相關產品的出口管制并非突然之舉,而是中美長期貿易摩擦與技術競爭的最新發展。2025年4月2日,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征收“對等關稅”兩天后,中國商務部迅速作出反應,宣布對七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這一舉措被廣泛視為中國在中美經濟博弈中的“王牌”反擊,直指美國及其盟友在高科技和軍工領域的關鍵供應鏈弱點。
稀土元素包含17種金屬,分為輕稀土和中重稀土兩大類。其中,中重稀土如鏑(Dy)、鋱(Tb)、釓(Gd)等對制造高性能磁鐵、醫療設備和導彈制導系統尤為關鍵。盡管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并非真正“稀有”,但由于其提煉過程復雜、環境污染大且技術要求高,全夠大規模生產的國家寥寥無幾。中國在這一領域的主導地位是幾十年產業政策的結果——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中國占全球稀土產量的61%,而在稀土提煉方面占比高達92%。
中國對稀土供應鏈的控制可追溯至1992年鄧小平在內蒙古視察時的著名論斷:“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伯明翰大學關鍵材料研究員加文·哈珀指出:“從 20世紀末開始,中國就將稀土開采與提煉的發展列為優先戰略,這往往在環保標準與勞動成本方面低于其他國家這讓中國能夠以較低價格擊敗全球競爭對手,并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上建立起近乎壟斷的地位。”
2025年的出口管制措施是中國在貿易戰中一系列資源管控的最新動作。此前,中國已先后對鎵、鍺、石 墨等關鍵礦物實施出口限制。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稀土管制直接影響了包括磁鐵在內的制成品出口,而不僅僅是原材料。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告,自4月4日起,所有企業若要出口稀土礦物及磁鐵,必須申請并獲得特別出口許可證。這一政策調整使管制范圍從單純的資源保護擴展到了產業鏈下游的技術產品。
中國實施稀土管制的官方理由是“維護國家安全” 和“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但多位分析人士認為,此舉主要是對美國技術封鎖的對等反制。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分析指出:“這讓美國特別容易受到打擊,因為目前除了中國之外,尚未有任何地方擁有制造重稀土的能力。”中國顯然希望通過控制這些關鍵材料的出口,增加美國在貿易談判中的妥協壓力,尤其是在華為芯片禁令、AI技術限制等問題上。
多個產業備受沖擊
中國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實施兩個月來,其影響已從最初的供應鏈擔憂演變為實際的生產中斷,特別是在汽車制造、國防工業和醫療設備等關鍵領域。全球企業原本預計中國會在5月中旬的中美貿易休戰協議后放松管制,但截至6月初,出口審批仍然緩慢且數量有限,導致多國產業陷入困境。
汽車制造業首當其沖受到沖擊,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6月3日警告稱:“若不迅速改變現狀,將無法排除(德國汽車)生產延誤甚至中斷的可能性。”
從雨刮器的電機到剎車傳感器,現代汽車平均每輛需要使用數十塊稀土磁鐵。一個豪華車座椅的電機就可能用到12塊磁鐵,而電動汽車的驅動電機則需要更大量的高性能磁鐵。大眾、奔馳等德國車企雖然部分供應商獲得了出口許可,但數量遠不能滿足正常生產需求。穆勒表示:“這還不足以確保順利生產所需的零部件供應充足。”
軍工與航空航天領域受到的沖擊同樣嚴重,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分析指出,包括F-35戰機、“戰斧”巡航導彈以及“捕食者”無人機在內的美國國防技術都離不開這些稀土礦物。
每架F-35戰斗機含有約920磅(約417公斤)的稀土材料,從發動機的耐高溫涂層到導彈的制導磁體,都依賴中國的加工技術。MP材料公司創始人詹姆斯·利廷斯基表示:“無人機和機器人技術被廣泛認為是未來的戰爭武器,而根據我們看到的一切,我們未來供應鏈的關鍵原材料已被切斷。”
稀土短缺還影響了高科技制造業,極紫外(EUV)光刻機是半導體制造的核心設備,其開發中的短波長(6.X納米)激光等離子體光源技術同樣依賴中國壟斷的稀土材料。業界正在開發的這項技術需要稀土元素用于驅動激光、靶材和收集鏡三大關鍵部件。可以說,雖然美國想要在光刻技術領域繼續領先,但依舊難以完全擺脫對中國稀土供應鏈的依賴。
在此背景下,全球稀土市場的價格波動也十分劇烈。在中國宣布對銻實施出口管制后(將于9月15日生效),全球銻價迅速上漲。
類似的情況此前在鎵、鍺管制時也曾出現——2023年7月中國宣布管制后,鍺產品出口量比6月增加一倍多,但8月實施管制后,鎵出口大幅下跌。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鎵出口總額只有847萬美元,同比下降三分之二。這種價格劇烈波動進一步加劇了下游制造商的生產成本壓力。
美國進退兩難
面對中國稀土管制帶來的供應鏈危機,美國正采取多種應對措施,從短期應急方案到長期供應鏈重組,試圖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然而,這些努力面臨技術、環保、成本等多重挑戰,進展緩慢且效果有限。
美國的應對措施最為積極但收效甚微,特朗普在稀土管制實施后立即指示商務部評估關鍵礦物的國家安全風險,并尋求提升國內生產能力。美國目前唯一的稀土礦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芒廷帕斯,由MP Materials公司運營,但該礦場并不具備將重稀土分離的能力,必須將礦石運往中國進行提煉處理。MP Materials在得州新建的工廠雖已實現過半產量的化學分離能力,但因中國加工成本極低,此項業務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未來頗不樂觀。
一邊忙著“自強自立”,一邊也在積極“尋找備胎”。特朗普政府曾積極推動與烏克蘭達成礦產交易協議,也多次表達對格陵蘭稀土資源的興趣。然而,伯明翰大學的哈珀博士指出:“美國面臨的挑戰其實是雙重的:一方面,它已經疏遠了掌握稀土壟斷供應的中國;另一方面,它又因為關稅與其他敵對行為,正在激怒許多曾經友好的合作伙伴國。”這種外交矛盾使美國的供應鏈多元化努力更加復雜。
目前來看,雖然美國意識到必須建立不依賴中國的稀土供應鏈,但這需要時間和巨額投資。芒廷帕斯礦的歷史表明,即使有資源和政策支持,美國稀土產業也難以在短期內具備競爭力,環境法規與成本問題是主要障礙。稀土提煉過程產生大量放射性廢料,美國因此面臨環保團體對新建稀土設施的反對,這大大延緩了項目進度并增加成本。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作者:本刊首席記者 納婕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