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生態監測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與自主研發能力,在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指導下,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組織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以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50多家重點研發項目承擔單位實施“2025年黑河流域生態監測技術聯合測試及應用示范” (EcoTest)。經過近三個月籌備,6月14日,“2025年黑河流域生態監測技術聯合測試及應用示范”(EcoTest)技術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
專家論證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龔健雅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橋分別主持,與會院士與專家對技術方案的科學性、可行性給予高度評價,一致認為這是一項“跨領域、多目標、多場景、體系化的重大科研工作”和“專項管理的重大創新”,同時建議將黑河流域地表過程綜合觀測網打造成生態監測技術與裝備國家試驗場,更好服務和支撐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
EcoTest推動“十四五”“典型脆弱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重點專項研發的34臺套自主研發設備(地面設備28臺套、空天設備6臺套)以及全波段、多模態、多源遙感數據產品生產從“實驗室走向真實場景”。本次聯合測試面向國家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重大需求,圍繞設備/技術聯合測試、空天地一體化生態監測、冰凍圈生態水文監測以及多場景應用示范等創新工作,破解我國生態監測領域“設備/技術自主研發能力薄弱,缺乏真實場景下集成測試/驗證/示范”的突出短板,打通科研與業務銜接的“最后一公里”,為打造國際領先的“空天地一體化”生態監測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EcoTest是新型舉國攻關體制的具體實踐。預期成果將產出一批高精度空天地一體化的綜合數據集,支撐制定一批生態監測標準與技術規范,同時為 “十五五”科技需求凝練提供有益借鑒。
黑河流域是我國西北重要生態屏障,流域面積14.3萬平方公里,景觀地帶性十分明顯,從上游到中下游形成了“冰雪/凍土-森林-草地-河流-湖泊-綠洲-沙漠-戈壁”的多元景觀,集中呈現水資源超載、生態系統退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擴張等典型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該流域陸續開展陸表關鍵過程觀測與研究,尤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黑河流域生態-水文過程集成研究”的實施,建成了“多要素、多過程、多尺度”的陸表過程綜合觀測網。2016年開始,逐步引入物聯網、無人機、衛星遙感等新技術,初步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被國際學者評價為與美國地球關鍵帶監測站(CZO)、德國陸地環境觀測網絡(TERENO)和丹麥水文觀測系統(HOBE)等并列的全球重要陸表過程觀測系統。
會議合影
專家論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