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我是欣辰~
幸福到底有沒有方法?
季羨林先生說:“真正的幸福始于內心的安定。”
維克多·弗蘭克爾說:“幸福無法被追求,它只能隨之而來。”
畢淑敏說:“幸福像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明白。”
維特根斯坦說:“凡可說的皆可說清,對不可說的保持沉默。”
幸福好像確實是一個說不清的東西。
雖然說不清,但是卻可以通過生活去踐行、去體驗。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那就是讓安心、順心、舒心成為生命的底色。
1、《心安即是歸處》
記得有一次創業失敗,深夜翻開季羨林先生的這本書《心安即是歸處》,讀到“不完美才是人生”的這個章節,深有感觸。
突然明白挫折不是終點,而是讓心成長的機會。
就像季先生所說:“人活一世,求的不是事事順遂,而是無論走多遠,心里都有一片能安放自己的地方。”
如今再遇到困境,我總會想起書中的這句話。
季先生這本書并沒有教我們什么驚天動地的大道理,卻讓人很安心,并讓我對心安有了更深的理解。
原來“心安”不是逃避世界的喧囂,而是在接納所有的不完美后,依然能夠對自己說“沒關系”。
正如這本書的書名一樣:心安即是歸處。
心有所歸,再大的世界也成了可以放心散步的庭院。
只要心有了歸處,便有了可以前進的力量。
2、《靜下來一切都會變好》
你的生活是否連呼吸都帶著匆忙?
前段時間因為追求工作“效率”,卻總是越忙越慌。
直到看到這本書《靜下來一切都會變好》里的一句話:“靜下來,才能聽見自己的聲音。”
然后試著每天清晨留出10分鐘,什么都不想,只是看著窗外的樹搖晃。
奇妙的是,當刻意慢下來之后,很多困擾反而有了答案。
就像書中寫的這個例子:一個人總是在焦慮中奔波的人,直到學會在湖邊靜坐,才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做更多”,而是“想清楚”。
現在的我,再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而感到焦慮時,我就會翻開這本書讀幾頁。
這看似在浪費的安靜時光,反而讓生活更“順心”。
因為真正的順心,不是事事都順著心愿發展,而是心在靜下來之后,有了應對一切的從容與耐心。
正如作者曹君麗所說:“不是世界太喧囂,而是你的心不靜。”
靜不是空白,而是讓混亂的思緒歸位,讓心成為自己的主人。
3、《幸福的方法》
然而,安心與順心,終究是為了帶來心靈深處那份最珍貴的禮物:真正的舒心。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是把心安放在適當的位置。”
提到幸福,很多人會想到財富、成功或是完美的關系。
《幸福的方法》這本書里的一句話卻打破了這種誤解:“幸福不是終點,而是行走時腳下的光。”
這正是幸福的本質:幸福并非終點,而是持續的過程。
《幸福的方法》是我最喜歡的一本關于幸福的心理學書籍。
融合了東西方智慧,可以說是一本跨文化的幸福啟示錄。
這本書被譽為積極心理學領域的里程碑之作,作者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導師”泰勒·本-沙哈爾,其理念更是被《人民日報》《CNN》等媒體廣泛傳播。
書中提出著名的“漢堡模型”,將我們對幸福的態度分成四種類型:
● 忙碌奔波型:犧牲當下快樂,只追求未來目標,比如“先苦后甜”。
● 享樂主義型:沉溺即時快感,忽視長期意義,比如“及時行樂”。
● 虛無主義型:對未來失去希望,陷入消極狀態,比如“躺平擺爛”。
● 感悟幸福型:平衡當下快樂與未來意義,在過程中體驗幸福。
這讓我徹底明白了,真正的幸福,不是犧牲“現在”換取未來的“成功”,也不是沉溺享樂放棄“成長”,而是在當下的行動中找到“意義與快樂”。
通過追求有意義的目標,同時享受過程中的點滴美好,這便是幸福。
作者還強調,幸福不是靠想象,而是一種可以學習的能力,關鍵在于每一個被用心對待的當下里。
書中有一個實驗讓我印象深刻,就是每天記錄三件讓自己感恩的小事,比如:
今天地鐵上有人給老人讓座、顧客給快遞員送了一瓶水、路人在垃圾堆里把破碎的玻璃瓶包裹起來、孩子睡前親了親我的臉頰......
原來,這些瑣屑的瞬間,正是被忽略的幸福。
這讓我真正懂得了“舒心”的真諦:是對生活充滿熱愛,是在平凡中發現美好,是讓每一個當下都值得回味。
這3本書告訴了我:真正的幸福,不是快速抵達某個終點,而是在安心、順心與舒心中,學會熱愛這平凡而珍貴的每一刻生活。
如果幸福有方法,這便是最溫柔的答案。
幸福,是把心安放在適當的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