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起,全國大部將迎夏至節氣,老輩人說的“熱在三伏”要來了。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全年最長,往后一天短一線。古人用土圭測日影,三千年前就定了夏至,稱“日長之至,日影短至”。
一候鹿角解,雄鹿舊角開始脫落,古人說陽盛轉衰,屬陽的鹿先有反應。二候蟬始鳴,雄知了鼓腹開唱,暑夏的聲音從樹頂往田壟里漫。三候半夏生,喜陰的藥草從水田里鉆出來,濕熱里藏著自然的平衡。
長江中下游正處梅雨期,黃淮平原雨多,雨熱共季,莊稼喝飽水長得快。農諺說“夏至雨點值千金”,去年華北少雨,玉米減產近8%,水足才是豐收底。
可老輩人又怕“夏至無雨三伏熱”,去年南方沒雨,七月最高溫超40℃,莊稼蔫了不少。地里忙,廚房里更忙,應季果蔬是度夏的“秘密武器”。桃林正熱鬧,水蜜桃咬一口汁水濺手,黃桃肉透亮像泡過蜜。
挑桃有講究:表皮光滑沒裂口的新鮮,捏著軟硬適中的剛好,湊近能聞見甜香的最甜。剛下過雨的桃別著急摘,雨水泡了糖分淡,桃核還容易發霉。兩廣的荔枝帶著晨露上市,桂味清甜,妃子笑爆汁,白糖罌蜜潤。
老廣們有妙招:荔枝泡淡鹽水半小時,去澀防上火,冰鎮后咬著透心涼。給孩子吃別貪涼,剝皮去核蒸5分鐘,溫溫熱熱的,維生素C還在。絲瓜、冬瓜、黃瓜是廚房里的“消暑三兄弟”。
絲瓜叫“水瓜”,切片炒軟加蛋花,一碗翡翠湯,清熱利腸,夏日疲勞喝了緩。
冬瓜96%是水,鉀元素多,水腫的人喝幾天冬瓜丸子湯,腿上的“泡泡”消不少。
黃瓜拍碎拌蒜末,加勺熱油激香,開胃又清腸,老輩人管它叫“天然牙刷”。
暴雨后的黃瓜得泡鹽水,泥里的細菌多,泡10分鐘吃著更踏實。
老北京夏至吃炸醬面,熱面過涼水,拌上黃瓜絲,圖個“順溜度夏”。江南人吃餛飩,“混沌初開”的意思,還有“吃了餛飩長一歲”的說法。
現在超市啥都有,反季的草莓、冬天的西瓜隨時能買,可少了等應季的盼頭。桃子的甜、荔枝的香、三瓜的清潤,嚼在嘴里不只是味道,是和自然同頻的踏實。
老輩人常說“夏至不熱,五谷不結”,暑熱是天地給的禮物,順著節氣吃,才是老祖宗的智慧。
有人說現在科技發達,反季果蔬方便,可應季的鮮,真能替代嗎?想知道更多夏至農事妙招,點關注不迷路,下回聊聊伏前怎么防旱。
注:文中數據為示例,具體以當地氣象和農業部門發布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