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是個人物》的訪談里,主持人問侯佩岑說:“有沒有哪一刻你會覺得,其實婚姻這個東西也可以不要。”
作為一直在社會規訓中長大,關鍵詞是“乖巧”的侯佩岑,她的回答是——“非常有。”
25歲,因為英語好被電視臺推上新聞主播的位置;
31歲,在長輩的催婚下接受僅3個月的相親對象的求婚;
36歲,當身邊人都說“你現在再不生就是高齡產婦了”,生下了自己第一個兒子。
她一路都在扮演完美的女兒、完美的妻子、完美的媽媽、完美的自己。
卡在嚴絲合縫的社會時鐘里,努力生活著。
“因為我就是一個被社會規范的長大的女性,我也經歷過,三十歲以后開始長輩來催婚你,你再不結婚,就從漲停板變跌停板了。”
所以當她現在變成了“姐姐”,看著很多女性也在這個年紀面臨這些問題,她換位思考然后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我這樣講的時候,又覺得有點不公平,因為你生過了呀,你生過了你就說那不用生。沒生的人就說,我想試試看。其實試試看也沒問題,關鍵是——這是你的決定,你不是被逼的。”
01何為「生育自由」
你不是被逼的,這點很重要。
雖然「生育自由」這件事,細究起來也只是一種相對自由。
因為無論如何,生育這件事就是避不開對女性的生育損傷,也避不開女性在職場上的隱形歧視。很多看似優待的背后都是更廣泛意義上的剝削。
但仍然想重申一個觀點,也是女性托舉自己的一個本質思維——生與不生,把游戲規則看懂都很重要。
就如侯佩岑說的那樣,當我們認清“不結婚、不生”也是一種選擇以后,當我們發現除了社會的規范以外,你還有別的路,而且很多條,這已經是一個很棒的觀念。
它提供了一種標準答案之外的可能,同時也意味著,可能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就像侯佩岑本人在今年《浪姐》里的改變一樣。她覺得整個節目自己最享受的部分是「失控」。
那是一種可以偏離既定軌道的選擇,是不乖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灑脫,是允許自己做自己的自由。盡管她還是一如既往地體面、妥帖,但是她至少敢去正視自己性格中過于“完美”的部分,敢于打破它或者干脆承認它,她變得更加認可自己。
是的,無論最終是什么選擇,我們都要在認可自己的基礎上做出的,才算數。
我們終究無法騙過自己。
那么,“選擇不生孩子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嗎?”
不是的,一切的選擇都是基于自我認可。
在所有關于結婚/生育的回答中,我聽過最舒展的答案就是伊能靜的。
“因為我有兒子(恩利),太快樂了,那種快樂是有頂天你知道嗎?就是你跟你兒子相處的那個快樂,是沒有盡頭的。”
所以她就像吃到好吃的冰淇淋想分享一樣,只是想把這種快樂傳遞下去。
她的精神財富都足夠自由,生孩子是真的為了體驗為人父為人母的快樂。而其中的生育損傷和育兒成本的事情,她早已知悉并接受。
看過這段,你就會懂得什么叫「全然地認可自己」,然后做出自己的選擇。
一個成熟大姐姐,聽從內心,感受愛與被愛,所自然而然做出的決定。
于人生,她是體驗派來著。
02不要輸給那個瞬間
但更多人都還是在努力打拼的路上,我們的個人選擇難免還是要考慮到現實因素、家庭托舉、同僚壓力。
之前互聯網上有一篇帖子特別火,是一個人講自己實習的時候遇到一個姐姐,那個姐姐給她講述了一個瞬間:
——不要輸給這個瞬間。
就是不要在社會時鐘的催促下草草交卷,不要因為有人催就動作變形,不要因為外界的聲音就懷疑自己。
因為無論互聯網上女性主義的聲量看起來多么浩大,很多網絡上似乎已經成為共識的事情,放在現實中仍然是銅墻鐵壁。
讀了再多有共鳴的帖子,跟父母溝通的時候,仍然是溝通不了的。
是“你現在不生孩子,等老了以后怎么辦”、是“父母又不會害你,以后都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你就后悔了”、是“你就是讀書把腦子讀壞了,大家都是這么過來的怎么到你這就不行了”...
從來如此,便對嗎?
——不是的。
再重復一遍女性托舉自己一定要記得的一句話,不要轉嫁自己的課題,“生與不生,一定要把游戲規則看懂。”
03追問的意義
這句話來自費孝通老師的新書《生育制度》。
這本寫于幾十年前的書,在現在仍有重讀的意義。
在書里,費孝通老師從社會學視角俯瞰婚育本質,他不覺得約定俗成的事情就沒有追問的意義。而是說:「可是我覺得并不如此,這個問題還得問一問。」
——生孩子到底是為了什么?
——結婚的人有不生育的權利嗎?
——中國的夫妻關系通常是怎么樣的?
如果你從來沒想過父母為什么會催婚,哪里來的你結婚/你生了孩子我的任務就完成了,到底是誰在給他們派發任務,強烈建議你讀讀這本書,一起長腦子。
讀社會學就像開啟了上帝視角,一切都變得清晰了起來:
——「和個人生活攸關的是社會結構的完整,在這生死參差的人間謀社會的完整,就得維持最低限度的人口,于是社會一定得有一個新陳代謝的機構,使死者盡管死,自有新人物出世來填補他們的遺缺。新人物的供給,在人類里并不能完全靠自然的保障,所以得添上人為的保障了。這個人為的保障就是生育制度。」
——「普通人怎樣來卸去一些悔恨的重負,滿足“再來一次”的重生愿望呢?——生個孩子。」
——「夫婦間的共同生活要到生了孩子之后才正式開始,在他們看來結婚到生孩子之間的一段時間是實現夫婦關系的預備。」
——「結婚不是件私事。」
縱然生育這件事需要有諸多的個人思考和個體差異,縱然女性現在有了更多討論「生與不生」的自由,但放在宏觀社會制度的角度,整件事就是為了種族的延續而在損耗個體,生育是個體無法承受的生命之痛。因為從生到育,是一件極其復雜而漫長的事情,對個體,尤其對女性來說是“損己利人”的事情。
這不是費老想寫出什么駭人聽聞的話來,而是,這就是事實。
現實很殘酷,但認清現實是有力量的。
《生育制度》李銀河導讀版 正式上市
??掃描二維碼立即購買??
給父母一個不催婚/催生的理由
以上內容包含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