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枚攔截彈起飛,全軍覆沒”,伊朗“法塔赫-1”在突防以色列防空系統中打出這樣一份“漂亮成績單”,確實容易讓人一下子腦補出“中東版匕首”的高光場面。但真要沉下心去看這場對抗的戰術細節,你會發現它既不是伊朗“天下無敵”的開端,也絕不是以色列“防不勝防”的終章。
從伊朗的角度講,這波出擊有其特定的戰略語境。17日晚到18日凌晨的攻勢,正是伊朗第十二波針對以色列的規模性打擊。不同于之前多靠民兵組織和代理人軍隊發射火箭彈、巡飛彈的“低成本圍困”,這次是伊朗本土發起、自己擔責的“真家伙”。而選擇這個時間點把“法塔赫-1”拉出來當先鋒,本身就說明了一件事:他們知道,這不是一場能靠“嚇唬”取勝的戰爭。
“法塔赫-1”能不能打?能打。但沒到“神話級別”。
我們不妨先說結論,“法塔赫-1”這款導彈確實擁有一定的突防能力,尤其是在末段防御攔截階段——也就是已經沖破了以色列的箭-3或鐵穹攔截網,準備命中目標的最后幾十公里內。
這個階段,是它的強項。“法塔赫-1”在下滑段速度極高,理論上能到13馬赫,而且具備一定的變軌能力,即便不是高難度機動,也足以對愛國者、“大衛投石索”這類系統造成較大壓力。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在這個節骨眼上,“彈藥短缺”已經不是個傳言了,而是實打實的軍情事實。你要知道,能在一個晚上“扔出12枚攔截彈”去專門攔它,說明它瞄準的目標,肯定是核心級別的、絕非一般“練靶場”式轟炸。
所以,真要說“法塔赫-1”壓根打不進,那是睜眼說瞎話。但要說“攔不住”?那也是夸大其詞。大家別忘了,這批導彈可不是“無傷突防”。從相關畫面與戰后評估看,它在中段飛行期間被攔掉的比例并不低,甚至和普通彈道導彈相差無幾——也就是說,能打穿的,是靠“量”去砸出來的突破窗口,不是憑技術代差橫掃對手的碾壓級表現。
那為什么“打個擦邊球”的東西,還能掛著“高超音速”四個字上陣?
原因很現實:伊朗沒有更好的選項了。伊朗現在的“法塔赫”系列,其實是“征服者”固體燃料導彈家族的繼續優化產物。要知道,這個系列的老祖宗“征服者-100”,最早連200公里的射程都勉強,如今發展到“法塔赫-1”已經具備超1200公里的突防能力,這個跨度是用十幾年時間一點點“堆”出來的——堆材料、堆外形、堆氣動方案、堆戰場反饋經驗。
而所謂“高超音速”,也有一個國際語境的問題。中國講“乘波體”,講“中段機動滑翔”,講“高動能變軌”這些才叫“高超”;俄羅斯講“戰術突防”、“末段規避”甚至連“導彈裝飛機扔出去”都能叫“高超”;伊朗呢?它只能按自己能做到的標準來掛牌,雖然聽起來有點像“自封的第一”,但說到底,這是生存型國家發展軍工的通病。
所以,“法塔赫-1”既不是真正的高超音速滑翔器,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不可攔截”,它是一個介于中程彈道導彈與偽高超之間的過渡型號。某種程度上,這種尷尬的中間態,也逼得伊朗必須要“趁還沒被看破”趕緊打一仗、打出威懾,才不算白投資源。
那么以色列的攔截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這次“12發攔了個寂寞”的事件,主要是出在末端攔截節奏上。伊朗故意選擇在夜間進行密集突襲,且刻意采用混合彈道組發、“交錯落點”的戰術——即便攔截系統來得及響應,它也要面臨彈道判定延遲、導引頭識別干擾、火控系統重載等難題。
這跟伊朗“導彈強不強”其實沒那么直接關系,而是“戰術打得好不好”。我們別忘了,以色列的箭系列更擅長中段攔截(對高拋彈道反應更快),鐵穹則擅長對付小型火箭彈,而“法塔赫-1”這種高速度、低高度入場、還能略做機動的目標,正卡在這兩個系統的協同盲區上。這是被“戰術切入點”精確擊穿的表現,而不是技術徹底壓制的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