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韓國正式宣布,把首都“漢城”的中文譯名改為“首爾”,一時之間,街頭巷尾、國際媒體,全都圍著這個新名字打轉,但多年過去,民間卻開始出現一種聲音:改名,改錯了。
漢城這個名字還不是韓國人自己想出來的,最早是中國人用這個名字稱呼他們的。
唐朝時期,王建建立了高麗王朝,古代經常提到的高麗人就是從這出現的,高麗王朝出現之后,還與中國有過一些來往。
北宋年間,高麗王朝一直朝著穩(wěn)定的趨勢發(fā)展,這些年他們也和中國有過不少來往,不管是哪個朝代,中國的發(fā)展總能讓他們震驚。
高麗王派人來中國游歷的時候,每到一個地方他們都會發(fā)出驚嘆,當時的中國不管屬于什么朝代,發(fā)展都不是很落后。
前來訪問的高麗人帶著數不清的新鮮事物回到島上,然后把自己聽到的見到的全部說了出來,他們想模仿中國的一些傳統(tǒng)習俗,所以才會有了模仿的四不像事情發(fā)生。
高麗王聽過這些見解之后,他決定給當時的首爾地區(qū)起個新名字,可為什么偏偏是首爾地區(qū)呢?
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首爾地區(qū)地理位置比較好,雖然發(fā)展的也沒有多么先進,但總要從矬子里面選個個高的充場面。
經過一系列考量之后,高麗王決定用南京當做首爾的新名字,首爾改為南京之后,就成了高麗最重要的政治中心,不管是他們的王還是其他方面的發(fā)展,都要在南京出現。
南京這個名字讓高麗人很滿意,為了讓南京變得更加高大上,他們還在首爾地區(qū)建立了南京新宮,國家的資源都集中在這里。
元朝時期,高麗把南京升級為漢陽府,而這個時候高麗王朝也走到了末期,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之后,就把朝鮮的首都定在了漢陽。
朝鮮人在漢陽建立了王居住的宮殿,但因為他們的地方小,所以宮殿的規(guī)模并不大,可即便如此,朝鮮人還是把這里當成了神圣般的存在。
特別是明朝時期,為了表達對明朝地位的認可,李成桂還特地取了一個漢城這個名字,目的就是為了加深與中國之間的聯系。
朝鮮在很早的時候就對中國心存向往,不管是哪個王朝主政他們都和中國的來往很親近,特別是在清朝時期,朝鮮更是成了清朝的藩屬國。
朝鮮會定期向清朝進貢,然后接受清朝的指揮和領導,面對這樣一個東方大國,他們是畏懼的。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朝鮮也經歷了一系列事故,朝鮮半島也分成了兩個國家,首爾地區(qū)成了韓國的領地,被日本占據的那段時間,漢陽也降為“漢城府”。
朝鮮半島光復后,韓國政府就用首都稱呼漢陽,當時他們并沒有用漢字直接表示出來,于是中國就繼續(xù)用漢城這兩個字稱呼。
對于這個稱呼韓國也沒有反對,因為他們也不知道該取個什么名字才好,沒有確定好名字的時候,他們就用首都來稱呼。
不過首都這兩個字總歸不太正式,畢竟哪個國家的首都都有名字,偏偏韓國的沒有,說出去也不太好聽。
于是韓國就開始思索要用什么名字給他們的首都明明才好,他們首先想要排除掉的就是中國的城市名字。
因為被中國影響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他們有多少王朝都當過中國的藩屬,好不容易獨立了,他們一定要遠離中國。
于是韓國就開始向百姓們征集改名意見,有一部分百姓愿意改名字,但也有不少人不想改,他們用漢城這個名字用習慣了,突然改掉還有點不習慣。
但不管他們怎么反對,首爾這個名字在2005年正式成了韓國的首都名稱,并且他們還專門通知了中國以后用首爾來稱呼他們。
但有不少韓國市民還是喜歡漢城這個名字,因為和首爾比起來漢城明顯更有文化一點,這個名字改了還不如不改。
信息來源:首爾概況--歷史背景——搜狐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