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學制/BUCM
4
培養目標/BUCM
本專業以培養契合新時代科技前沿需求的現代中醫藥科技交叉創新人才為目標,融合中醫藥學、納米材料學、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前沿技術,致力于塑造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跨學科知識背景的高層次中醫藥專業人才。預計本專業學生畢業后5年左右,能夠達到以下目標:
1. 秉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與人文科學素養;
2. 具備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
3. 展現出前沿技術應用能力;
4. 擁有國際化視野與競爭力;
5. 具備科研創新與產學研結合能力。
培養要求/BUCM
知識:
在數理化及計算機技術基礎上,深入掌握中醫藥學、人工智能與納米科學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
1. 中醫藥學知識
2. 生物工程知識
3. 人工智能知識
4. 納米科學知識
5. 自然科學知識
6. 人文社科知識
能力:
掌握人工智能驅動的生物工程專業技能與融合方法,具備從事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和轉化應用的綜合能力。
1. 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
2. 前沿技術應用能力
3. 科研創新能力
4. 實踐與產學研結合能力
5. 國際化視野與跨文化交流能力
6. 團隊協作與領導能力
7. 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
素 質(德、智、體、美、勞):
1. 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與深切的社會責任感,展現出較高的科學研究能力,不僅懷揣服務社會的熱忱愿望,更具備將這一愿景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堅實能力。
2. 智:擅長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問題,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探索未知,同時保持著開拓創新的科研精神,勇于挑戰傳統。人文底蘊與專業素養并重,具備廣闊的國際視野,優秀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良好的溝通能力。
3. 體:在身心素質方面,具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擁有健康穩定的情緒、健全的人格特征,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夠迅速適應各種環境變化。
4. 美: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能以美的視角審視世界,以美的情感豐富人生。同時,注重將美學理念融入學習與科研中,在實驗設計、數據分析、論文撰寫等各個環節中,都力求做到精準、優雅、富有啟發性,展現出一定的審美追求和人文關懷。
5. 勞:具備吃苦耐勞的堅韌品質,面對學習道路上的困難與挑戰,能夠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終身學習。
主要課程/BUCM
通識教育核心課:高等數學、物理學、人工智能概論;
學科基礎課:生物學概論、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
專業基礎課:中藥學概論、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
專業核心課:納米科學導論、合成生物學、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發酵工程、蛋白質與酶工程。
培養模式及特色/BUCM
生物工程(交叉創新班)由北京中醫藥大學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聯合共建,2025年入選教育部“一部六院”專項計劃。本專業深度融合中醫藥、納米科學與人工智能,依托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三大“雙一流”學科,以及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國家級科研平臺,構建“學科交叉+前沿科技+中醫藥特色”的創新培養體系。聚焦生物超分子新型材料與生物合成兩大前沿方向,核心課程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科學家聯合設計與授課,確保學科深度與國際前沿性。2022年生物工程專業獲批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5年重磅升級為“一部六院”項目后,采用“雙導師制+小班精英化+全球視野+科技實戰”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國家級科研平臺與頂尖師資團隊支持,培養兼具納米生物技術、生物合成、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能力與中醫藥思維的復合型人才。
學位授予/BUCM
工學學士學位
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宣傳部出品
來源 | 招生與就業處
排版 | 洪語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